怎样看一个学者的成就:看他的理论和思想
华人学术界里有一个明显的倾向:从学者的头衔看他的学术成就。哈佛大学毕业的博士的成就比芝加哥大学毕业的博士成就大?海龟教授的成就比土鳖教授的学术成就大?不一定!
需要看他们的作品或实验有哪些具体的学术贡献,需要看他们实际提供了哪些知识增量和价值,而不是看他们的头衔。
中国的学者的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学术头衔有,而且很多,但是,实际学术贡献乏善可陈。一个学者可能有很多头衔,比如,名牌大学的博士以及教授称谓,还可能有什么博导和长江学者之头衔等,还可能是什么院士,不仅是中国的院士或学部委员,而且可能还有外国的科学院的院士头衔。头衔满天飞。但是,他们有哪些科学发现,有哪些原创的理论和思想体系?就哲学社会科学而言,他们有哪些理论被人写入百科全书或写入人类思想史?
有一位赵姓教授曾经是芝加哥大学的讲座教授,被浙江大学聘请,以千人计划引进特殊人才的名义主持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并担任系主任职务,但是,后来因为浙江大学社会学的发展不及教育部的教育学术发展目标而被罢免了系主任的职务。
赵教授声言自己已经功成名就。根据他的几部主要作品,我的感觉是,赵教授并没有创立任何理论体系或思想体系。他的研究仍然属于重复劳动的档次。就是说,他的学术研究仍旧属于常人能够预料的范围。这算什么功成名就?如果你的作品无法写入人类思想史,或者具体说,如果你的作品无法写入社会学史,实际学术贡献等于零。
判断一位学者的学术成就,最靠谱的是看他的作品是否的确有贡献,而不是他的学术头衔。博士或教授只是一位学者学术事业的起点,不代表一个人的学术事业是否成功的全部过程。一个硕士就不如一个博士?可能,或许一般而言是这个道理。但是,如果一个博士没有任何科学发现或没有创立任何理论,那个博士头衔跟一个硕士头衔的差别有何意义?一个人的学术成就要看他的一生,而不是他刚刚或过去获得的博士头衔或教授头衔。如果一个人只获得博士头衔或教授头衔,而没有任何实际的学术贡献(我是指实际的科学发现或原创的理论),这就如同一个植物,只开花,没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