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争夺战
产业链争夺战
李 郡
目前,由俄乌战争引发的欧洲与中国间的贸易摩擦,正在逐步向更深更广的层面演变。与之不同的是,中美之间的关税冲突本质上是一场产业链争夺战。美国发动关税战的最终目标,并非仅仅提高关税税率,而是推动制造业回流本土或重建全球供应链布局,以降低对中国的集中依赖。
随着中美、中欧贸易摩擦持续升级,中国的社会经济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出口企业和就业三方面。
首先,中美关税战对两国经济的影响并不相同。短期内,美国或将承受一定的通胀压力,但令人注意的是,近来美国通胀并未出现同步性上升,说明部分关税带来的成本被贸易双方的企业和市场消化掉了。在终端市场上,从中国进口商品的价格并未普遍大幅抬升。然而,对中国而言,短期影响更直接且明显:出口企业经营压力明显增大,利润空间被压缩。
长期来看,为规避高额关税,一些公司选择将生产线迁回美国本土或转移至墨西哥等地,从而增加美国本土制造业和就业。这对美国经济构成利好。相对地,若贸易摩擦长期化,中国的外向型企业将面临外迁风险,出口创汇能力下降,失业压力上升,全球供应链也可能被重构或分割。以苹果手机为例,2024年,苹果公司在印度手机生产量远远超越在中国产量。三星手机也出现类似现象。这种趋势如果不及时扭转,这将对中国的长期发展非常不利。总体而言,无论短期还是长期,中美贸易摩擦在很多方面更有利于美国,而对中国则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
其次,中美关税战对国内就业形势极为不利。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逐步成为美欧日跨国公司重要的生产基地。外商投资不仅推动了产业升级,也为每年大量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成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动力之一。然而,近年来受贸易摩擦影响,部分外资企业加速外迁,大学生与青年就业压力增加,出现“高学历但就业困难”的现象。若此趋势持续,将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与社会稳定产生长期不利影响。
再次,中美贸易战对房地产市场也造成冲击。外资企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带动住房需求与城市消费,这也是过去房价上涨的重要逻辑之一。若大量企业外迁、城市就业机会减少,人群回流或减少购房需求,城市住房市场将出现冷却,进而导致房价下行,影响中产阶层财富与银行体系稳健。
综上,表面上看是关税与贸易摩擦,深层次则是围绕制造业与供应链的布局与控制权展开的产业链争夺。产业链不仅决定企业生存与国家竞争力,也直接关联到城市化、就业与民众生活水平问题——这些都是数以亿计普通百姓最切身关切的现实议题。因而,这场斗争绝非简单的“输赢一盘棋”,而是如何留住承载亿万中国民众生计的国际产业链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