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忠《南乡子》(南北短长亭)赏析
刘秉忠《南乡子》(南北短长亭)赏析
历代名家名词赏析之七十五
王能全

我思我在摄影
《南乡子》(南北短长亭)【元】刘秉忠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
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
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刘秉忠,元代前期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学家。1220年他十四岁时邢州归蒙古政权统治,十七岁他做了邢台节度府令史。二十二岁辞去吏职,后出家为僧。1242年,随海云禅师入见忽必烈,被留用,深受重视。从忽必烈征大理,战南宋,进言不妄杀戮。1260年,忽必烈称帝,授光禄大夫等官职,对元采用“汉法”、以及元朝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制定发挥重大作用。他规划设计元大都,奠定了北京的城市雏形。知识渊博,擅长诗文词曲,有多卷著作传世。 这首羁旅之词是作者十几年鞍马生涯的一个缩影。

上片写成年累月、南征北战之苦。起句“南北短长亭”。古代在大路边设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供行人休歇。古诗词中“长短亭”常用于借喻离情别绪、羁旅漂泊。南北朝著名文学家庚信《哀江南赋》诗句:“十里五里,长亭短亭。”李白《菩萨蛮》的结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刘秉忠在“短长亭”前面特别加了“南北”二字,短亭接着长亭,漫漫长途,足迹大江南北,不知何处是归程。“行路无情”,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劳顿辛苦。行程本无情可言,而行人有情。“客有情”,作者自己是有情之人,从而引出以下词人抒发内心情感的词句。

“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年复一年,没有休止的“鞍马”生活,有何成就、有何作为!岁月蹉跎,盛年不再,无所成就;反倒是短鬓稀疏零乱,更添银丝几许。词人心中的缺憾与感伤一展无遗。

下片描写作者在行旅生涯中固守个人理念的情景。首二句记述他彻夜苦读。“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檠”:灯架,烛台。夜幕下,孤舍里,一盏烛灯清辉摇曳,词人潜心于书卷之中。一年四季,无论漂泊到哪里,每一个深夜,青灯长明,书卷作伴。书,满足着求知的饥渴;书,慰籍着孤寂的心灵。超人的勤奋与毅力,这是他真实的写照。正以为此,刘秉忠知识广博,心智过人,政坛文坛,皆成就卓著。

“窗外几竿君子竹”,窗外淡竹几枝,犹如高洁的君子。古人称松、竹、梅、兰为君子四友。其中,竹象征着高洁、淡泊、气节和操守。苏轼《於潜僧绿筠轩》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刘忠秉特别欣赏竹的君子之风,以竹自喻。“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凄寂清冷,秋风萧瑟,竹叶不时簌簌作声。风吹雨打,竹子永葆清雅的风骨。修竹,寄托了作者士人君子的情怀。

这是一首独特的羁旅之词。上片书写行旅之苦,只是为下片明志作铺垫。全词格高意远,苍凉而又清淡,苦寒更有温馨。景与情交融,情与志辉映。南北鞍马,西风翠竹,寒窗孤灯,书卷犹开。在风雨飘摇的年代,能有几人!刘秉忠的这首《南乡子》,是一首极为珍贵的励志之词。
本文取自作者的著作《词苑漫话–常用词牌及其历代佳作赏析》
此书已经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正式出版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