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边树下

注册日期:2024-04-24
访问总量:916694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大饥荒中的上海滩记忆(中)


发表时间:+-

                   大饥荒中的上海滩记忆(中)

                                晨曦中上海滩的马桶文化交响乐

        清晨六七点钟我走出旅馆来到大街上。只见满大街的男男女女在刷马桶。一手拿着竹条刷,一手按住马桶在用水清刷马桶内壁。大街小巷千家万户的人们都上街干这一伙计。这真是既刺耳又刺眼的一幕。那个年代的上海平民对家庭拥有抽水马桶还是个梦想。上海的早晨,满街刷马桶的噪声使我联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句。我感到上海刷马桶噪声比起千年前的后的长安捣衣声真令这大都会大煞风景。曾几何时马桶还是南方女儿出嫁的陪嫁品。可喜马桶文化已在中国已彻底绝迹了。

                                            半两粮票和油条直径

         大饥荒年代上海的物价在全国当属最低。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三大件物美价廉但需凭票供应。为了限制外地人的抢购,上海市对近百种商品实行了工业品凭票供应的制度。但覆盖率是有限的。不能影响外地人来上海都是满载而归。

         上海粮票面值有半两的,这在全国绝对是个奇葩。凭一张半两的上海粮票可以在大商场买一块糕点。还可在饭馆买一个小包子。清早我看到餐馆门口排队买油条,有的人排了半天队只为买一根油条。在北方买油条最少是半斤。上海油条炸的好,大又圆。据说有个饭馆的油条直径不达标被停业七天。上海市民的精致生活令我倾倒。

        我是穷学生。在上海我在饭馆吃得最多的饭是二两粮票六分钱一碗份大量足的阳春面。有菜叶点缀,物美价廉。

       上海的冰糕全国第一无与伦比。每支仅售四分钱。卖冰糕的人身背一个白色木箱子上写"赤豆棒冰",并不时用一木块敲打冰糕箱叫卖。最吸引人心的还是冰糕底部的那二三粒红豆。无关粮票还当饭充饥。古谚曰:一粒米,充三关。


浏览(128)
thumb_up(1)
评论(3)
  • 当前共有3条评论
  • Siubuding 回复 洋知青1

    若不是我党公安民兵守村口各道津,逃荒乞讨还有一点生机。即使到处赤贫,总有掉屑烂菜叶和垃圾可食,如猪狗刨垃圾一般,好过食观音土。

    屏蔽 举报回复
  • 洋知青1

    当年饥荒为什么死了那么多,就和票证有关。没有票证,你逃荒都没有可能,因为你根本就买不到吃的。

    票证来源,一个是供应粮,一个是黑市,出省还得全国粮票。农民要获得粮票根本就不可能。


    屏蔽 举报回复
  • Siubuding

    这类票证是我党驯炼人民的绝好政策方针方法。稳定之基,遗惠至今。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