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经济

注册日期:2022-12-28
访问总量:802974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普通人


发表时间:+-

普通人

多伦多 李郡

 

年少时在国内上学,每逢新学期开学,都要填写一份“家庭成员情况表”。其中有一栏——“父亲职业”,格外醒目。我的父亲,只是一名普通职员。而同学中,不乏有人写下“处长”“主任”“干部”,那时候的我,心里总会有点酸涩,觉得自己似乎少了点什么。

 

如今,人到中年,再回望当年的那张表格,忽然明白,那一行字,其实正代表着生活中最真实、最厚重的一种身份——普通人。

 

在多伦多,做一个普通人,是最普遍不过的事。广义上讲,整个西方社会,就是由普通人组成的社会。除了极少数的政治人物、文化精英、体育明星,绝大多数人都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生活。这里的人们,不会因为你在政府里有个职位,就高看你一眼。相反,许多年轻人宁愿进入跨国公司,追求创造与成长。他们认为政府工作稳定却乏味,薪资平平,也缺乏挑战。

 

在多伦多的街头,你几乎听不到“厅长”“处长”这样的称谓。因为这里,大家都是普通人。

 

做一个普通人,不需要高深的学问,却离不开一种叫 Common Sense(常识) 的智慧。

 

这听起来简单,其实并不容易。尤其是这些年,一些反常识的“专家”占据了媒体舞台,使得真懂常识、肯相信常识的人,反倒越来越少。

 

还记得几年前,房地产市场如火如荼。专家们信誓旦旦地说:“房价只涨不跌”“买到就赚到”。许多人信以为真,倾尽积蓄投入其中,结果有的人赔掉了梦想,有的人丢掉了家园。其实,这些话从一开始就违背了常识。房地产只是传统产业,没有任何传统行业的产品会永远升值。所谓“房价永远上涨”,不过是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合谋的一个局。只有真正有常识的普通人,才能从中抽身。因为“买一套房就能一夜致富”——从理性上讲,从来就不符合常识。

 

在多伦多,Common Sense 是一种生活底气,而做普通人,也是一种踏实的幸福。

 

普通人,是这个社会最深的底色。这里的社会规则、道德尺度,往往都由普通人的价值来决定。

 

有一次,我偶然听到两位大房东聊天。一位抱怨自己与租客发生了纠纷,却不愿亲自出庭,而是请了经理代为处理。她说:“法官总是偏袒普通人。” 她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的确,在多伦多的法庭上,房东与租客、老板与雇员、警察与被告之间,法官往往更倾向于保护弱势的一方——也就是普通人。

 

这让我想起刚移民加拿大那会儿的一件小事。那时我在一家信件分拣公司工作。一天,我在公司停车场收到了警察开的罚单,理由是“违规停车”。我把罚单拿给公司负责人,他说可以为我出具证明,说明我并没有违规,并鼓励我去法庭告警察。听到这话,我几乎惊呆了——告警察?在我的观念里,那是天大的事。我以为他是在推卸责任,就没有去,就当为公司白干一天话付罚款了。如今回想,当年的震惊其实源于惯性的思维——在这里,告警察并非“大逆不道”,而是合情合理、再普通不过的事。这,就是普通法社会的逻辑。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我虽然努力过,也经历过起伏,但至今依然只是个普通人。感觉人生不论干什么,都很不容易。做一名普通职员,做一名合格的普通人也不容易。如今的我,早已不再觉得“普通”意味着缺失或平庸。相反,我越来越觉得,能一直做一个普通人,反而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

 

美国前国务卿布林肯离职后曾说,他最向往的,是回归民主社会中“最高级的生活”——普通人的生活。

 

二十年的多伦多岁月,让我慢慢懂得了三件最朴素、也最深刻的东西:

普通人(Common People) 的尊严,

常识(Common Sense) 的力量,

以及 普通法(Common Law) 的温度。


浏览(206)
thumb_up(2)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