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均的故事
2025-10-17 19:10 陈石头本头
1950年,中国遗传学之父李景均,受到不公正对待后,毅然前往香港,可因为没有身份证明,他无法得到美国签证,也不能前往其他国家!当诺贝尔奖获得者穆勒得知后,亲自给美国国务院写信,请求派人到香港接他......
李景均1912年10月27日生于天津大沽镇,那时候他家境一般,从小就对农业和科学感兴趣。他上学时成绩不错,1936年从金陵大学农学专业毕业,拿到了学士学位。那年头中国正乱,他想着得去国外学点真本事回来帮国家,就决定留学美国。1937年8月,他从塘沽坐船,经过上海,直奔康奈尔大学农学院,专攻植物育种和遗传学。在那儿他埋头苦读,跟着导师学了不少先进东西,1940年顺利拿到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没急着回国,又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做了博士后研究,从1940年到1941年,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接触到群体遗传学的核心概念。就在他拿到博士学位的第二年,他与美籍华人克拉拉结婚。
1941年抗日战争打得正激烈,李景均觉得国家需要他,就带着妻子克拉拉从美国圣迭戈坐荷兰轮船回国。本来计划15天航程,结果因为海上战事,船得不停改道躲敌方潜艇,整整漂了51天。终于在12月6日到香港,恰好是珍珠港事件前一天。到港没多久,日军就入侵了,他们夫妇俩被困了好几个月,日子过得紧巴巴,靠着有限的食物撑着。后来靠朋友帮忙,他们坐车穿过战区,一路过关卡,路又颠又险,总算到了桂林。这趟经历让他见识到回国的不容易,但也坚定了报效祖国的念头。
回到祖国的李景均从1943年开始教书育人。抗日战争胜利后,李景均先回金陵大学当遗传学和生物计量学教授。1946年他转到北京大学农学院,当上教授兼农学系主任。他在那儿组织课程,带学生做实验,还在1948年写完了群体遗传学的书稿。这段时间他工作挺卖力,想着为中国农业发展出力,推动遗传学研究在国内落地。由此奠定了李景均"中国遗传学之父"的地位。
在北京大学农学院干活时,李景均的研究遇上麻烦。乐天宇那些人批评他的遗传学观点,说是摩尔根学派的东西,不合适。他为了澄清,就翻译了李森科的书,印出来分给同事,想通过比较来交流想法,促进学术讨论。可没想到,这反倒成了别人攻击他的把柄,说他传播不当内容。他的妻子克拉拉也被指和美国大使馆有联系,调查的人来来回回问文件和信件。这些指控堆起来,让他没法继续干系主任,只能递交辞职报告,卸了职务。
1950年初,李景均以去探望生病的母亲为由请了假离开学校。他带上简单行李,从北京火车站上车南下。火车晃晃悠悠经过好几个站,他到上海后,在港口区待了会儿,办转乘的手续。然后继续坐船去广州。在广州,他走路过海关,东西不多,就这么进了香港。到香港后,他试着申请美国签证,去领事馆填表递材料,但因为没正式身份证明,官员直接拒了。他来回跑了好几趟,排队等消息,每次都说缺公民证明,得补上。同时,他找其他国家办事处问,也因为文件问题卡住。滞留那阵子,他去本地机构转悠,想弄临时文件,但都没结果。
国际遗传学圈子听说这事,挺震惊。诺贝尔奖得主穆勒知道后,亲自起草信,写上李景均的贡献,寄给美国国务院,要求派人去香港帮办手续,接他走。穆勒之前就欣赏李景均的书,还帮着在美国推广过。这信起了作用,国务院官员很快到香港,查了身份,补了程序,安排好行程带他离开。
李景均的出走让毛泽东感到十分震怒!他直接进行了批示,表示务必要彻查农大领导,之后作适当处理!经过一番调查,事件主导者乐天宇被撤销了职务,接着又被调离。
李景均到美国后,1951年进了匹兹堡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他在那儿搭起实验室,继续做生物计量学研究,还带学生。他推动临床试验用随机和双盲方法,组织团队试验证实这些原则的有效性,并记录数据。他的书《群体遗传学导论》在国际上被广泛引用,影响了不少学者。
从1960年起,李景均升为生物计量学教授,负责设计课程和实验项目。1969年到1975年,他当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系主任,主持会议,分派任务,管数据分析工作。这期间,他写了更多关于统计学在遗传中的应用的论文,推动了遗传流行病学的发展。
李景均拿过美国人类遗传学会的杰出教育奖,还当过主席。他在会上讲遗传发现,交换资料。1998年,他又得Arno Motulsky–Barton Childs人类遗传学教育卓越奖,参加颁奖时接受同行认可。这些荣誉反映了他对领域的贡献。
1982年退休后,李景均没闲着,还天天去办公室,审论文,写文章,一共出了25篇,主要是统计学应用。一直到2003年10月前几个月,他还坚持研究。2003年10月20日,李景均在匹兹堡逝世,享年91岁。他的著作影响遗传统计领域,中国遗传学因早期中断落后多年,美国则借其专长推进基因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