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雾夜归途记
《随笔-雾夜归途记》
昨日的疲惫与惊险,像一部情节跌宕的短剧,落幕许久仍让人身心俱疲。
出差在外时,老母亲一句“儿子,我想你了”,像钩子般紧紧勾住了我的心,日夜都放不下。即便返程后日程满满,白天站在讲台前连轴转了一整天,口干舌燥,腰背早已酸胀不堪,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决定去看她。傍晚下班高峰,车流拥堵不堪,一路走走停停,折腾了一个多小时,才终于踏进母亲家的门。
母亲那句念叨了半辈子的“你吃了没”立刻扑面而来,暖意瞬间冲淡了些许倦意。她执意让保姆给我做了最爱吃的蒸饺,我们边吃边唠家常,偶尔看看电视,那一刻,所有的忙碌都有了归宿。
可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带着母亲的牵挂,我再次驱车踏上返程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本就疲惫的我愈发困倦,意外也悄然而至——与另一辆车发生了刮碰。瞬间的慌乱过后,好在有好友全程相伴,他忙前忙后帮我协调,这份坚实的陪伴,成了慌乱中的一剂定心丸。等交警勘验现场、调取行车记录,一圈流程走下来,从傍晚八点折腾到凌晨一点。
更糟的是,返程时我们遭遇罕见的大雾,加之走的是曲曲折折的乡道。我赶紧打开大灯和双闪灯,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哪怕自己看不清路,也得让其他车辆能发现我。可这微弱的光亮在浓密的雾气中如同萤火,对辨识前路几乎毫无作用,只能徒劳地在黑暗中闪烁。我和好友虽各自驾车,导航路线各有不同,但一路都在微信上互相叮嘱、彼此惦念,生怕对方出事。三十多里地的路程,大多时候都是零能见度的绝境,偶尔透过雾气看到一点微光,隐约辨出路边的树木或一截斑马线,心里便会涌起一阵窃喜,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可这份希望往往持续不了几分钟,浓密的雾气又会将一切吞噬,重新陷入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心脏也随之再次揪紧,就在这样希望与紧张的交替中,艰难地挪动前行。
最让人胆战心惊的是远方驶来的大车,起初只能看到一点微弱的灯光在雾中晃动,完全看不清车身轮廓,唯有由远及近的隆隆声越来越响,那声音沉闷而厚重,带着一股排山倒海的气势,仿佛一座大山正缓缓压来。等它驶近,强光穿透浓雾刺过来,反而让本就模糊的视野更加混乱,只能下意识地减速避让,心头的恐惧也愈发浓烈。
行至中途,心里突然莫名发慌,总觉得不对劲,下意识打开车窗探头查看。这一看,惊出一身冷汗——车轮已然压到了路边大蓄水沟的边缘,再往前半步,后果不堪设想!原来乡道路线蜿蜒,没有路标指引,凭着感觉的直线行驶,竟早已偏离了正道。我赶紧稳住心神,缓缓调整方向盘,将车挪回安全路面。
后续的路程更是险情迭起,尤其是途经十字路口时,那种恐慌难以言喻。根本看不清红绿灯的位置,也不知道路口有多宽,只能凭着导航的提示摸索前行。有一次,我按着习惯思维往“红灯方向”靠近,不知不觉驶到了路口中间,突然看到横向车道上的车辆亮起灯光直行过来,对方是正常通行,我却贸然挡在了路中间,急促的鸣笛声瞬间响起,惊得我浑身冷汗,赶紧倒车退回路边,直到这时才意识到,这竟是个异常宽阔的十字路口,稍有不慎便会酿成大祸。之后的每一段路,都如履薄冰,只能一次次停车下来摸索辨认方向,寒风吹透衣衫,心中满是焦灼与后怕。
当终于挪到家门口时,已是凌晨近三点。推开门的那一刻,紧绷的神经骤然松弛,浑身的疲惫与冷汗交织在一起,倒头便睡,再次睁眼已是日上三竿。
这一天,有奔赴亲情的温暖,有意外来袭的狼狈,更有雾夜惊魂的惊险。好在,有好友的陪伴与惦念,为这段波折的归途添了几分暖意。生活大抵就是这样,总在平淡中藏着波折,好在,最终平安抵达。只是这份疲惫与惊险,怕是要在记忆中生根发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