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派正经77. 水钻悖论:是“物以劳为贵”“物以稀为贵”呢,还是“物以重为贵”
刘派正经77. 水钻悖论:是“物以劳为贵”“物以稀为贵”呢,还是“物以重为贵”
进一步瞅,劳动既然没法,创造交换价值,当然也不足以决定,交换价值对人具有的,权重分量了。狠不幸,这个问题上,小马跟着老巴的节奏走,同样被带泥巴坑里咧,单单强调交换价值之间,只有大小多少的数字差异,并将其还原为,抽象劳动力的纯量耗费,结果看不到,真正重要的一点:由于始终依附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也会在,好好冲突的权衡比较中,形成主次轻重的权重区分,并且同样取决于,需要本身的主次轻重。本节也将因此,根据人性逻辑的二号元理,在与“劳动价值说”的,“物以劳为贵”,以及“效用价值说”的,“物以稀为贵”的对照中,跳脚推出“需要权重说”的,“物以重为贵”,嗯哼。
首先呢,如同前面所曰,一个人不拿自己的益品,满足使用需要,却将它当交换价值使,满足交换需要,只有一条理由:使用价值方面,别个益品的权重,超过了他自己的益品,因为不然的话,他就会留下自己的益品,满足自己的使用需要啦。所以嘿,作为两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关系,一个人对自己益品的,交换价值分量的评判,归根结底取决于,他打算用自己益品换取的,那个益品的使用价值,对他具有的权重。
举个例,假如我在沙漠中,提议用半瓶水,换你的八块蛋糕,就意味着,八块蛋糕的使用价值,对我而言的权重挺高,超过了半瓶水的权重:我的背包里,还有一瓶水呢,可只剩一块蛋糕了,所以我需要八块蛋糕,超过了需要一瓶水,从而让这笔买卖,对我来说“值”,文言又叫:“抵得上”“划得来”“很合算”。
人们通常将这种“值”,理解成定量层面的“等价”;其实哈,从“直,正见也”“直,正也”“正对着”的,词源学角度看,它首先还是意味着,定性层面的“正当”:即便讨价还价后,不是完全满意,但只要成交了,也等于我认为,为了得到蛋糕,付出半瓶水的代价,“可以接受”;否则的话,我就会把半瓶水,留下自己喝咧。
其次呢,与一个人能够,孤零零地权衡比较,各种使用价值的主次轻重,然后做出取舍选择,只需承担自主责任,事儿就成了的情况不同,人们在买卖中权衡比较,各种使用价值,以及交换价值的主次轻重,还会涉及人际博弈,江湖人称“市场博弈”,所以会让事情,变得更为纠结:要是你的背包里,一丢丢水都木有,光剩十六块蛋糕,你自然会点头成交;如果还有两瓶水呢,买卖就悬咧,除非我遵循强盗逻辑,强买强卖,否则你十有八九不同意,理由也一条:不划算哈,亲。
可要是只有半瓶水的话,你说不准就讨价还价了,试着用四块蛋糕,换我的半瓶水,以致最终的成交价,是我用半瓶水,换了你的六块蛋糕——就像刚才所讲,对此我尽管不完全满意,但仍然认为“可以接受”,学界所谓“正当”。不用曰,假定我的背包里,水和蛋糕的数量,也有差异变化,咱俩权衡博弈的结果,还会越发薛定谔,阁下就是端出个,最拿手的数学图表来,都不见得能搞定呢。
最后呢,有一点能搞定:为了解决当下活命的,紧迫消费事项,咱俩做这笔买卖的时候,不大可能考虑,当初生产或购买,水和蛋糕的时候,耗费了多少劳动,掏出了几张票子,只会关注它们的使用价值,此情此景下,被赋予的不同权重,特别是不管付出怎样的代价,水都很难得到的特点,不像蛋糕没了,毕竟还有几年“自然”灾害,以及其他时期,曾经吃过的草根树皮哟,亲。
否则的话,倘若换了个,泉水四处响叮当,树皮草根全有毒,没神马可吃的另类环境,我就是拿八瓶水,换你的半块蛋糕,你也不会答应呢。可见嘿,水是一样的水,但由于使用价值的权重不同,它的交换价值的分量,也会有所不同,而与生产它,耗费的抽象劳动量,最多只剩下,半毛钱关系咧,不是?
高尚人士说咧:这样子工于计算,斤斤计较,太低小下,商人思维啦。按下单纯评判,抽象劳动力的定量耗费,是不是斤斤计较,工于计算的事儿不表,假定这些人士身临其境,不惜自己渴死饿死,也要学雷锋,做慈善,把所有的益品,统统给别个,浅人一定给他们竖个,比高大上还高大上的,高大上拇指。崇拜。
然而嗨,本系列关注的却是,进入市场秩序后,凡人俗子会怎么做:他们肯定是按照交换通义,基于自己拥有与缺失,相关使用价值的情况,围绕自己有木有必要,拿自己的益品,换取对方益品的问题,展开权衡博弈,从中得出这样子做,划算不划算,值得不值得的结论:如果结论是肯定的,就意味着他们认为,自己益品使用价值的权重,赶不上对方益品的使用价值,所以应当把它当成,满足交换需要的,交换价值使,等用它换取了,对方那个对自己,更有使用价值的益品后,再用后者满足,自己的高权重使用需要;倘若对方也有,差不多的共识,买卖于是乎就成交了,完成了市场秩序特有的,互益式按需分配,亦即让双方,都得到了好处。
如果说沙漠的语境,还比较特殊,再来看两个,体坛的日常事例。眼下顶级拳王的出场费,快上亿了,远比普通拳手高,对此劳动价值说,很难给出合理的解释;他们打一场下来,耗费的抽象劳动力,即便量上有别,也不至于如此悬殊哇。相比之下哦,需要权重说,则能大显身手:两场拳赛,虽然拳手们流的血汗,要是拿玻璃杯接着,单从刻度看,其实差不多,可对观众的吸引力,却是天差地别:拳王的比赛,充分满足了,更多人的需求,于是乎才使它们的,交换价值即价格,大大超出了,普通拳手的比赛。
更极端的对比是,世界摩托车锦标赛,与曼岛踢踢摩托车赛:后者的难度,以及稀缺程度,都超过了前者,搭上小命的风险,更是高出不老少,但由于吸引眼球,获得赞助的力度,赶不上前者,参赛者的报酬,也赶不上前者——当然喽,他们不是为奖金才参赛滴。致敬。
摩登西学的“效用价值说”,拿与“使用价值”,只有一字之差的,稀里糊涂术语,解释刚才考察的现象:商品的交换价值,并非它们自身的客观属性,而取决于经济人,围绕它们的效用,亦即使用价值,做出的主观评判,使用价值越稀缺(如沙漠里的水,或拳王的比赛等),交换价值就越高,学界所谓“洛阳纸贵”,文言又叫“奇货可居”。
这见解显然比劳动价值说,更接近事情的本来面目,可惜同样木有彰显,稀缺益品的权重定位,对其交换价值的,决定性作用:沙漠中的我,其实既缺水,也缺蛋糕,但我愿意拿半瓶水,换八块蛋糕,只是因为我,在使用价值层面,赋予八块蛋糕,超出了半瓶水的权重,觉得这种不等价的交换,能让我进入,用更满意的状态,取代不太满意的状态;所以哦,与其说东西越稀缺,价格越贵,不如说东西越重要,价格越贵,江湖人称“贵—重”。另一个例子哦,或许更有说服力:俺老汉的签名,绝对比任何明星都少,为啥卖不出价呀?原因简单不过:尽管极度稀缺,却又毫无权重。泪目。
从效用价值说,演变过来的“边际效用说”,进一步主张,商品的交换价值量,取决于所谓的边际效用量,亦即旨在满足人的,最后暨最小欲望的,那一单位商品的效用,因为如果益品无限,欲望能够完全满足,就意味着效用强度为零,亦即益品的效用价值,完全消失了。
这见解有点儿云里雾里,大大超出了,脑子不大好使的浅人,能够理解的范围,所以只准备指出一点: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所谓“益品无限”,单单意味着,它们的“交换价值”为零(谁都能得到,用不着交换),而不意味着,它们的“效用强度(使用价值)”为零,因为它们依然能以,大家随便拿的,无强制按需分配方式,满足所有人的相关需要。这个意思上曰,“效用—价值”其实是个,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傻傻分不清,足够混乱,分外奇葩的说法。不敬。
参见认同“物以劳为贵”的斯鼻祖,在《国富论》里,给出的一和稀泥命题:“价值这词儿,有俩不同含意,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取得的对其他货物的购买力(the power of purchasing)。前者或曰使用价值,后者或曰交换价值。”这下明白了,情况是怎么个情况了吧。了然。
末了破解一下,斯密那个彰显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怎样不成比例,还因此为老马,把它俩割裂开,助了一臂之力的,水与钻石悖论:水的用途最大,可咱们没法拿水,买到任何物品,也不会拿任何物品换水;相反呢,钻石没啥使用价值,但要有大量其他物品,才能换到。乍一看,“物以劳为贵”,与“物以稀为贵”,在此也讲得通:生产钻石耗费的劳动量,比水多多咧;水哪哪都有,可钻石肥肠罕见呀。
然而哦,第一呢,进入沙漠语境,还是“物以重为贵”靠谱:尽管你既缺水,也缺钻石,但肯定不会依据,劳动耗费或稀缺程度,拿蛋糕换钻石;至于我要是嫌重背不动,脑瓜又比较干燥,也一定会扔掉,半瓶子钻石,留下半瓶水。为毛呀?就因为此景此情,它们使用价值的权重,而非稀缺程度,或者劳动耗费,起着决定性作用。拿衣服。
第二呢,回归日常生活,情况依然如故:与空气差不多,水对人们的生存,也是至关紧要,但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下,却很难在消费者,基于购买力的权衡博弈中(这也是市场秩序下,消费者相互之间的关系,主要发挥作用的领域),享有多高的权重,因而要是有谁,超高价销售它,没人会买账;至于垄断情况下,涨价能成功,恰恰是因为,它的权重被抬高啦。
相比之下嘿,钻石的实利意义,尽管微不足道,却被永流传之类的广告,把情绪价值拉得满满的,让它在消费者,基于购买力的权衡博弈中,权重贼高,所以才会贵得离谱。正因此,曰句不中听滴:哪一天广告语,失去了魅惑力,即便它的稀缺程度,以及劳动耗费,继续保持不变,也会由于权重下降,超高价不起来咧。抛售。
说白了,这才是“交换价值也主观”的,根本原因所在:如果说劳动耗费,以及稀缺程度,毕竟还能找到,相对客观的评判标准,人们在权衡博弈中,对于各种使用价值,权重高低的定位,则是灰常主观,因人而异的啦:咱俩一起扫街,瞅见了同一件,花里胡哨的时髦衣服,我认为最多二十,你觉得八百真便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