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可以放下心来,听凭“纠错能力”收拾美国乱局?
普通人希望岁月静好,但我们赶上了多事之秋。美国并没有某种神秘而空洞的纠错能力保证人们安然度日。纠错机制是有,但它不是某种“美国例外”的神迹,也不是一辆可以安心搭乘的顺风车。纠错机制需要人掌舵,需要一群人的清醒认知与持续奋斗
老高按:最近一系列事件引起我身边人们广泛不安:
美军接连在加勒比海击沉船只、击毙数十人,声称是“贩毒船”,却没有提供任何罪证;
美国ICE(移民及海关执法局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的简称)的蒙面人员抓捕非法移民,错捕和不当抓捕越来越多(家长在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时被突然抓走,孩子被撇下的案例,各地已经报道多起,特别令人揪心);错捕容易纠错难,ICE自己的官方报告称,截至9月30日,今年已有23人在羁押中心死亡,其中包括数名华人;
川普总统在亚洲进行外交访问期间在Truth Social上发帖,他已命令“战争部”(即国防部)恢复核武器试验,让他自己的助手们也感到震惊——帖子内容也存在错误:川普称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核力量,实际上俄国拥有最大的武器库。而且美国负责核试验的是能源部,并非五角大楼;
对了,还有白宫喉舌的出言不逊:美国《赫芬顿邮报》记者发短信问白宫女发言人莱维特(Karoline Leavitt):“是谁建议在布达佩斯举行双普会?总统是否意识到这地点对乌克兰具有敏感性?”莱维特的回复很得中共战狼精髓:“你妈选的(Your mom did.)。”白宫通讯主任张振熙(Steven Chung,华裔)一分钟后补充回答更简捷:“你妈(Your mom.)。”
类似事情不胜枚举:川普因加拿大安大略省发布的一则反关税广告而中断两国贸易谈判;川普下令拆毁了白宫东厢,腾出空间建9万平方英尺宴会厅;
…………
这位总统折腾的精力真是无穷无尽!我听到有朋友无可奈何地说:由他折腾吧!再折腾,他不也就只能折腾四年吗?他下台了,再来纠错吧!
这种说法是自欺欺人吗?美国真有强大的纠错能力?今天偶然读到一篇文章,是署名“硅谷维立”的作者半年前发表在其公众号上的,转载于下供参考。
美国的纠错能力:现实还是神话?
硅谷维立,硅谷生活家 2025年5月1日

世界是个草台班子,错漏百出,动辄血雨腥风,但偶尔也有进步。成熟的人懂得进步来之不易,小心呵护,捧在手里怕碎,含在嘴里怕化,步步谨慎,如履薄冰,只为它多存续一刻。
但川普第二任伊始,我们震惊地发现,美国总统成了恣意妄为的土皇帝,而且倚仗先人积攒的家底,杀伤力巨大。他不仅破坏美国自身民主制度,开打毫无章法的贸易战人为制造经济震荡,也动摇近八十年来相对稳定和平的国际秩序。
很多人惴惴不安,但不安的程度有所不同。一部分人忧心忡忡,夜不能寐;另一部分人则相对笃定:不用太担心,美国有“纠错能力”。
是不是可以放下心来,听凭“纠错能力”收拾残局?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看看“纠错能力”到底是怎么回事。
- 1 -
美国的所谓纠错能力,并不是神奇的黑色魔术,而是一套具体朴素的传统和机制,主要包括:
定期选举:两年一次国会选举,四年一次总统选举,提供纠偏机会。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国会可以调查、弹劾总统,总统的行政命令需司法审查,最高法院的法官也需参议院确认。
媒体和言论自由:媒体孜孜不倦挖掘政府黑材料,把深层复杂问题推向公众视野;社交媒体虽制造信息泡沫,也提供广泛及时的公民监督。
公民社会与地方自治:政治权力分散,州长不用服从总统,市长也不用服从州长;各种利益团体、非营利组织、职业协会、教会、工会遍地开花,任何一级出错都受其他层面牵制。
美国历史上有过很多纠错机制生效的例子,最耳熟能详的是水门事件。1972年,尼克松动用国家机器监视政敌,事发后还企图掩盖证据。是国会启动调查,媒体持续追踪,法院强制交出录音带,才迫使他辞职。之后一系列制度性改革出台,强化选举资金透明,限制总统权限,保护吹哨人。这个过程并不轻松,也充满党派斗争,但展示了一个制度如何在危机中自我修复。
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发生在1930年代。当时罗斯福因新政遭保守派最高法院阻挠,愤然反击,启动司法改革增加大法官人数(pack the court),以打破保守派优势。这个提案遭到来自他本党、媒体、法学界和公众的批评,以失败告终,展示了即便是最受欢迎的总统,即使他的党派掌控了国会,美国制度与舆论仍能限制他的权力。
至于更有名的废除奴隶制的例子,与其说是纠错机制的成功,不如说是纠错机制失败,最后诉诸武力。美国最初容许奴隶制存在,甚至在宪法条文中默认奴隶是“人口”一部分(这句话我没太明白,疑有误。——老高注)。这一制度明显违法人道,却一直无法铲除,而且奴隶主还想将他们的“成功”经验推广到新加入美国的州,直接导致国家分裂。虽然南北战争解决了问题,但70万人因此殒命。
- 2 -
可见“纠错”不是闹着玩的。在尘埃落定之前,往往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结局难料,代价惨重。尤其在当下,我们是否还有能力纠错更令人担心,因为那些曾被寄予厚望的纠错机制,处处出现裂痕。
定期选举:因为信守“死不认输”的人生哲学,川普在2020年败选后散布舞弊阴谋论,严重损害了选举制度的公信力。2024年川普胜选,共和党又赢得国会,舞弊两字暂时不在耳边呱噪。但一旦下次选举结果不利,舞弊论势必卷土重来。如此反复折腾,不知选举制度能否承受。
三权分立:国父们的制度设计似乎没有充分考虑党派因素。现在国会早无罗斯福时代的独立性,如多数议员跟总统同属一党则成了橡皮图章,行政权力只能靠司法系统限制。
而司法系统也有浓厚党派色彩,尤其川普任内任命了200多名联邦法官,多数年轻、忠于党派。最高法院也因他任命的三位大法官而大幅右移,从堕胎到行政监管不断推翻先例。
媒体和言论自由:因言行粗俗,川普一入政坛就遭主流媒体鄙视,所以他也对主流媒体恨之入骨,指他们为“假新闻”和“人民公敌”。他的支持者接受这套话语,质疑一切来自主流媒体的消息,用社交媒体和阴谋论来取代。现在美国人民沉浸在各自回音室中,自说自话,进行正常讨论需要的事实基础已经崩塌。
公民社会与地方自治:政治人物丑闻连篇,媒体信誉滑坡,社交平台充斥假消息,让公众越来越相信“选谁都一样”、“体制已经坏了”。政府假公济私的惊人腐败,也一再打破底线,测试公民容忍程度,慢慢让人见怪不怪,失去维护社会公义的热情和意愿。
- 3 -
所以,美国确有纠错机制,但它不是某种“美国例外”的神迹,也不是一辆可以安心搭乘的顺风车。民主制度本质上是脆弱的,错误不会自己纠正。纠错机制需要人掌舵、领航,需要一群人的清醒认知与持续奋斗,比如最基本的:
△ 不要把“荒谬”当娱乐:把对民主的破坏当成真人秀来看,是对自己权利的放弃。
△ 支持负责任的媒体与调查:真相不能靠算法推荐,它靠有人坚持去查、去问、去顶住压力。
△ 参与地方政治:不要小看学校董事会、图书馆预算、社区投票,这些才是纠错机制的毛细血管。
△ 投票,而且投得明白。
过去几个月里,司法系统成为纠错的最重要防线,有些诉讼已经看到成效。对荒唐的贸易战,川普一再出尔反尔,有所收敛,也是社会施加压力,对阻止他继续发疯起到一定作用。
尤其让人欣慰的是哈佛选择跟川普政府的对抗。虽在金钱上蒙受损失,哈佛守住了一个拥有近四百年历史的最高学府应有的原则和尊严。若连哈佛也在政府面前低头,其他高校与私人机构恐怕更难抵抗压力。如果他们接连下跪,引发骨牌效应,地方自治、公民社会在威权面前兵败如山倒,社会纠错机制溃不成军,后果不可想象。
普通人希望岁月静好,安然度过几十年人生,但多事之秋,我们却天天被迫见证历史,刷新认知。希望这只是历史上一段诡异的插曲,而不是一种新常态。
但这不是某种神秘和空洞的“纠错能力”可以保证的。民主党在明年中期选举中若能夺回国会,对川普形成制衡,或许是目前可预见的最理想结果——尽管民主党自身亦有诸多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希望美国人民达成共识,修补川普式高压测试暴露出来的制度漏洞。除此之外,只能是依靠司法的坚持、地方的守护、民心的反思,以及无数个体的不甘沉默。
近期文章:
美籍华人在纽约市长选举上的代际分歧
若书名之外还要个副标题,建议加上:在风雨中安放学术
既是一份告别信,也是一份忏悔录,还是一份控诉书
请用文明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也谈最近一份泄露文件
跟着依娃走陕西——读依娃小说集断想八则
译者眼中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作家,戴上了诺贝尔文学奖桂冠
川普起诉媒体、天价索赔,算不算打压新闻自由?
狂热分子,极左和极右本是同一种人
这一场白宫晚宴可能影响美国未来,值得详加解读
订正一个民间失实之辞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