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

注册日期:2024-10-16
访问总量:479506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四中全会后重读旧文: 拒绝“先王”与“废太子” (外一则)


发表时间:+-

01


团派试图卷土重来,是掩耳盗铃,还是刻舟求剑?


沙皇


在中国当代政治史上,“团派”曾一度被包装为“知识官僚”的代表,是改革开放后期体制内培养出的所谓“开明力量”。但“哈佛博士案”的发生和延宕,撕破了这种虚假包装,使世人看清了其冷酷本质:当团派喉舌面对一个真正有学术背景、有国际声誉、有制度改革愿景的归国学者时,他们选择的不是对话、吸纳,而是动用宣传机器, 将其人格谋杀, 再加物理追杀。这种卑劣行径,无异于政治自残,最终让他们自己陷入信任破产的泥潭。


如今,团派残馀势力却仍旧试图重整旗鼓,甚至幻想“卷土重来”。问题是,他们的政治逻辑,恰如古人讽刺的两则寓言——掩耳盗铃与刻舟求剑:前者自欺欺人,以为堵上耳朵就听不到真相;后者墨守旧法,试图用过去的方法解决早已变幻的局势。这不仅愚蠢,更是危险。


哈佛博士案不仅暴露了团派对待知识分子的敌意和对自由思想的压迫,更凸显其集团式滥权与内部排斥机制。至今,共青团中青报迫害哈佛博士的真相依旧被系统性压制,而主谋与推手仍未被追责。这种不肯认错、不思悔改的顽固姿态,实质上已经剥夺了团派对公共道德的任何话语权。


政治不可能永远靠暴力与谎言维系,终有一日真相会如阳光般穿透迷雾。团派若真如其自诩的那样“开明”,就该有最基本的历史责任感与道义勇气,为其喉舌当年的罪恶行径给出交代。


如果团派真还想重新登上中国政治舞台,就必须先拿出刀刃向内、矫枉过正的勇气与行动。否则,一个连历史罪错都不愿承认、连基本公正都不肯还原的政治集团,是没有任何资格重返权力中心的。遮掩掩饰只能延长耻辱,唯有正视过去、清算旧账,才有可能赢回信任,为自己争得一个重新定义的未来。




02


拒绝“先王”与“废太子”,回归现代政治理性

沙皇

近日,围绕胡锦涛与胡春华的舆论再次搅动中国政坛舆情。团派喉舌将胡锦涛称作“先王”,胡春华称作“废太子”,这种封建化、君主制色彩浓重的修辞方式,不仅违背了共产党建党立国的初衷,也暴露出团派试图以“怀旧”之名谋求复辟的野心。

胡锦涛在其身后刻意制造“王朝更替”式的模式,实则对中共政治传统的背离。中国政府不是君主制政体,“先王”“太子”之说,完全是倒退回封建政治话语体系的体现。这种叙事方式是一种政治操弄,它试图掩盖团派日渐边缘化的事实,以情绪动员和文化叙事为外衣,误导公众,为某人的政治“回归”铺路。

更令人不解的是,团派推崇的“太子”胡春华,既无实质性政绩,也缺乏卓越的政治理念或治国能力。其最大资本,仅仅是来自胡锦涛的“隔代钦点”。这本身就是对 meritocracy 的否定,是典型的裙带政治。有一文章称小胡虽然口才不行, 但善于布局。学中文的 不能出口成章,已经接近failed,却会善于布局?真是莫名其妙。他是深刻理解政治、科技、经济、法律、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还是充分掌握了博弈论和决策科学?说话要注意背靠的事实与底层的逻辑。都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叶了,满纸谎言可以糊弄公众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部分团派支持者在媒体、网络平台上重新活跃,通过重提“旧人”“旧政”来渲染“失落的和谐时代”,其实质不过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力的眷恋。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失落叙事”并不构成建设性的批评,而是导向反智、反现实的政治情绪。

现代政治应坚持制度理性和能力导向。任何试图通过“先王-太子”式的封建隐喻来解释中共政坛格局的行为,都是对历史的误读,对现实的掩盖。团派若真有担当,就应拿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明确的发展愿景,同时矫枉过正、刀刃向内(比如惩处参与迫害哈佛博士的中国青年报人员),而不是躲在李克强“苍天有眼”式的诗意里借尸还魂。


浏览(129)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