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年代彩色老照片:赤脚医生的时代记忆
2025-11-03 21:22·胶片城忆馆

60年代赤脚医生:老照片、宣传画、邮票和老物件都在这里,还有印象吗?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赤脚医生身影,一下子把人拉回了那个物资不算充裕、医疗条件有限的年代。

他们没有正式编制,只经过比较简单的短期培训,却凭着一份热忱挎起药箱子,常年走街串巷、穿梭在田埂村落间,在当时农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上,实实在在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成为无数乡亲最信赖的健康守护者。

下乡知识青年,赤脚医生在采摘中草药 1970
这些照片里,有大队的赤脚医生背着药箱上门,耐心给每一户家庭建档、细致看病的日常场景;

摄于易县农村 《培养赤脚医生》
1970 年的田间小路上,下乡知识青年和赤脚医生结伴采集中药,同行的还有两个看起来不到 20 岁的小姑娘,穿着当时流行的花格子衣服,肩上扛着锄头,脚步轻快地跟着辨认草药;


商业部门的工作人员采取革命化的措施,把贫下中农需要的药品及时地送到山区、农村和牧区。
还有培养赤脚医生的珍贵画面,一位军医站在旁边,手把手协助一个看起来还略显生疏、什么都不会的年轻赤脚医生给小孩听诊,眼神里满是认真与耐心。
除此之外,商业部门的工作人员也积极行动,专门采取措施把急需的药品送到中下平民家中,还翻山越岭深入偏远的山区农村送药上门;

《人民画报》封面,云南藏族赤脚医生
1971 年《人民画报》的第一个封面,更是定格了一位云南藏族女赤脚医生的身影,她穿着本民族的特色服饰,肩上挎着药箱子,笑容淳朴又坚定。
为了宣传晚婚和计划生育政策,相关部门先给赤脚医生们开展系统培训,再让他们带着宣传资料走进田间地头,趁着乡亲们休息的间隙讲解政策、普及知识;

山路上,有赤脚医生穿着草鞋,冒着日晒雨淋赶路,在半道上停下来给年迈的老人细心打疫苗;农闲时,他们还会集体到农村野外采集草药,跟着有经验的农民学习辨认,认真协助完成草药采集工作。

下乡给老人家打疫苗

赤脚医生到农村里采集草药
接下来的照片里,还是军医培训赤脚医生的场景,军医们毫无保留地传授专业知识和诊疗技巧,希望这些年轻的赤脚医生能更快成长,更好地为农村群众看病;
还有赤脚医生主动联系群众,一边继续宣传计划生育政策,一边给大家发放常用药品,顺便送去生活用品和暖心关怀的画面。


军医培养赤脚医生,给农村看病
被称为 “中国赤脚医生第一人” 的王桂珍,她的真实经历被搬上荧幕,拍成了电影《春苗》。
电影里的春苗,不仅医术扎实,更有着热心服务群众的出众品质,生动还原了赤脚医生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形象。

田间地头走来的赤脚医生,去农村看病
这部充满时代气息的电影当年广受好评,不少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人至今还记得里面的情节,提起春苗仍印象深刻。
看着这些关于赤脚医生的老照片,我们能清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独特印记,以及赤脚医生们朴素又坚定的精神特征。


他们没有正式编制,医疗设备也很简单,却用最真诚的行动,默默守护了当时农村的医疗卫生,撑起了乡亲们的健康希望。
那些挎着药箱走村串户的忙碌身影,田间地头里清脆的政策宣传声,军医手把手教学的专注模样,还有电影《春苗》里深入人心的热心形象,都一一定格在老照片和记忆里,成为一代人难以忘怀的温暖回忆。

她被称为中国赤脚医生第一人,她是电影“春苗”的原型,从赤脚医生到卫生部领导再到普通农民——赤脚医生王桂珍。

电影《春苗》。它的推出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影片体现了对田春苗热忱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品质,表现相当出色。
赤脚医生的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他们扎根农村、服务百姓的那份坚守与担当给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留下了珍贵的精神印记,这份藏在岁月里的温暖与感动,至今回想起来依然让人动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