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赏析
元好问《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赏析
历代名家名词赏析之七十四
王能全

我思我在摄影
《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金】元好问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这首词是历代爱情诗词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它是一首凄美动人的恋歌,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赞歌。这是一首咏物之作,作者由大雁殉情的故事展开,用拟人的手法,丰富的想象,华美的文笔,深情地歌颂至死不渝的爱情。

作者在词序中详细地讲述了这首词写作的背景,见景生情,为情而作。元好问是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 人。“乙丑岁”,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时元好问年仅十六岁,赴并州(今太原)赶考。途中遇到大雁殉情之事,他将两只死雁买下,葬于汾水岸边,垒上石头,作为标识,并起名“雁丘”,其地在今山西阳曲县。同行的人纷纷为此赋诗,作者也作了一首《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原作不协音律,故现今加以修改,更定成这首《摸鱼儿》。至于在何年改定,词人没有说明,有关的学者意见不一,年份差别颇大。

上片描写大雁生死不离的爱情。起首发出石破天惊的设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直”:竟。问人世间,爱情到底是什么,竟然让痴情者生死相随?为情而生,为情而死!词人目睹大雁殉情,为之震撼,深深感动。他以询问的口吻,抒发心灵深处无限的惊叹、感慨和赞美。不问天,不问地,“问世间”,雁犹如此,人何以堪!惊世,醒世。“直教”二字,饱蘸着词人一泻如注的激情。

接着,作者对大雁的感情生活、精神世界产生翩翩的浮想。“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双飞客”:将成双成对的大雁拟人化。天南地北比翼双飞,形影不离,相依为命;渐渐老去的翅膀又经历了多少风雨寒暑。漫漫长途,悠悠岁月,欢聚的乐趣,离别的苦涩,其中更有许多与人间痴情男女一样感人的故事。“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君”:殉情的大雁。殉情的雁子仿佛在说,茫茫万里云海,重重千山暮雪,无论路途如何遥远,不管行程怎样艰难,上天入地,我也要形只影单地追随它而去,“自投于地而死”!生生死死,只为一个“情”字。

大雁殉情而亡,惊天地,泣鬼神。下片前半段借自然景象,表达对殉情大雁的悲恸和哀悼。“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平楚”:平林。此处引用汉武帝横渡汾河的典故。埋葬大雁的汾河之滨,当年汉武帝横渡汾河,箫鼓喧天,船歌回荡,如今一片冷寂寥落,两岸荒烟迷蒙,平林萧疏。“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招魂”、“山鬼”:均为《楚辞》的篇名;“些”:《楚辞·招魂》句尾用的楚人语气词。元好问在此借用《楚辞》,并加以发挥。大雁安眠吧,《招魂》一曲,“魂兮归来!”;死不复生,何其悲哉,山鬼在风雨中暗自哀啼。

下片的后半段,作者抒发对殉情大雁的颂扬。“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细想来,双雁生死相随,一往情深,连上天也会妒忌。它们如此高贵,谁也不会相信它们将与莺儿燕子一样,死后化为一抔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在此,我为双雁垒建墓地。千秋万代,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雁邱纪念凭吊,诗人墨客赋诗作词,歌之咏之,永远传唱。词的最后,作者将大雁殉情的故事加以升华,其爱其情,海枯石烂,万古永恒,为人间世世代代所崇仰。

人世间,忠贞不渝的爱情,为青年男女梦寐以求;相依为命、百头偕老,是夫妻二人最美好的夙愿。元好问这首《摸鱼儿》之所以感人,它立意高远,深深地触及到每一位读者的心灵。作者以雄放苍劲之笔,写坚贞悲壮之情,跌宕起伏,缠绵凄婉,纯美的爱情,高洁的灵魂,具有深刻而又永恒的社会意义,以及至真至美的艺术魅力。
注:作者另有一首《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又名《双蕖词》,是这首《雁丘词》的姐妹篇,均为歌颂爱情的千古杰作。这首《雁丘词》写的是悲雁殉情的真事,借物托情,以雁寓意。《双蕖词》则直接写金代民间一对青年男女殉情的真实悲剧,凄哀悲愤。其中佳句有:“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人间俯仰今古。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
本文取自作者的著作《词苑漫话–常用词牌及其历代佳作赏析》
此书已经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正式出版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