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录

注册日期:2023-10-24
访问总量:467215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大多数中国人神采飞扬的机会太少了, 读书摘记


发表时间:+-

对于中国人来说,大多数人神采飞扬的机会太少了,生机勃勃的机 会也太少了。古代诗词里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机会太少了。这也是滋养生命的能量,让自己快乐一下也是能量,都是生 命力的动能。


中国人是很抗压的,但却形成了另外一个倾向,从心理学的 角度讲,持续的压力会导致麻木,会导致我们的身、心、情感中这些生 命本来拥有的活泼泼的东西被压迫住了。 只要生命的任何一个层次被压迫住,都会产生一些多余的力量,所 以会使得我们爱就太爱,恨就太恨,学中医的人就太认真,以为只有中 医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或者以为中医的某一派才是绝对正确的。

过去的种种匮乏,缺乏和外界的交流,但中国人确实坚持了下来, 还“顽强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但是,这种自我评价你不觉得很硬 吗?有一种咬牙切齿的力量,这种力量持续在个人身上就容易得肝硬化, 容易有心脑血管疾病,有这样内在力量的人,当别人要拥抱、要给予他 的时候,他可能还会拒绝,会认为他不需要,但实际他缺少这个。 

我们需要再敏感再细腻一点。尤其是孩子,当他们要求你抚摸、拥 抱的时候,他们内心需要安全感也好,他们流露出的是一个不能界定、 无法表达的东西。 孩子需要爱就要满足。我在看诊的时候,经常会推荐孩子和父母互 相揉一揉、捏一捏、拥抱一下。我们中国人的身体太僵硬了,因为情感 和心理结构太僵硬了。我们都以为我们中国人不需要,因为我们的忍耐力很强,情感上的承受力很强,不用像西方人那样去表达和交流,但其实这些东西我们也需要。

有些人因为过于不喜欢自己的状态,会在生命的某个阶段做 一个决定,和他的过去告别,一刀两断,然后他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 呈现一个和以前完全相反的状态。他并没有回到平衡的中点,其实是走到了天平的另一头。 这种不一定是好现象,因为人的过去,不管是光荣还是丑陋,其实 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接受并允许它自然地改善,回到中点的障碍就会小 一些。我碰到一些病人,他在某一阶段做了一个决定,和过去切断之后, 好像他的根就没有了。如果这样,他还是可能受日后遇到的某些事件的 影响,出现严重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问题。 人的变化其实是潜移默化的,不要来这种决绝的改变。因为决绝的 改变是意识层面形成的东西,但是跟灵魂、跟内在没有接通,这个是很 危险的。

昨天我们还开玩笑讲到,我们从小受的教育,是鼓励我们向 有限的几位榜样学习,告诉我们这就是成功,而没有鼓励我们独立思考, 自主地按照我们自己的天性和特长来探索和发展。 在童话故事里,如果我们不是一条龙,或者一只凤,而是一只 鼠, 那我就在草原上找个合适的地方打个洞,安安心心地过 鼠的生活。太 阳大的时候我就出来晒太阳,肚子饿了我就去找吃的东西。也许我还可 以做小 鼠的老师,教他们如何躲避老鹰和其他的危险。我很开心,也 不用费太多力气,我可以大多数时间都在睡觉,也不会有太多的担心,

曾有妈妈们问:“教育孩子的标准在哪里?上多少课的标准在哪 里?”这标准在于你内心的舒适度。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女人,都知道 什么叫舒服和安心。做任何事情和任何决定,你觉得比较放松和安心, 就比较不会有错。可以以这个作为你的标准。比如,你在有些地方待着 会不舒服,或者和有些人待在一起也会不舒服,坚持做某些事情也会不 安心或疲劳,那就不用强迫自己,可以对自己好一点,允许自己离开、退出、放下。其实就是这样。

对于习惯把话压在心里的人来说,有些话不一定愿意说出来(可以写出来--只录说),但是, 说出来并不一定会伤害到别人,说出来气就通了,你自己会舒服、安心, 并且也能让对方了解你的真实想法。顺畅的表达不只是为了你自己,是 为了双方沟通无碍。精神和能量层面没有阻碍,对睡眠和健康都会有帮 助。 睡眠的问题代表内心的不安,或者自我意识、社会要求过于强大, 内在的需求被忽略了,也有可能代表有一些重要的事情还没有面对、没 有完成。 在中医来看,叫阳不入阴,或阴不足以涵阳。“涵”就是接纳和融合。


摘自《儿童健康讲记 一个中医眼中的儿童健康、心理与教育》 李幸    


浏览(246)
thumb_up(4)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