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瓜——读《爱眉小札》
《爱眉小札》是中国近代名人徐志摩(1897-1931)的遗作。
徐志摩,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著名诗人。诗人而外,其离婚、与有夫之妇恋爱、再婚,等一系列事件却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大新闻。
1926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五年后,徐志摩死于空难。再五年,陆小曼编辑的《爱眉小札》被冠以“徐志摩遗作”出版。
一年前,我读完了厚厚一本《徐志摩书信集》(评论见此)。其中包括了一些选在《爱眉小札》中的信件。之前,作为诗歌爱好者,读过诗人的一些诗作。
我也曾在维基百科等网站上浏览过徐志摩的婚恋故事。
然而,阅读《爱眉小札》才真正让我触摸到诗人的内心,他的罗曼蒂克与理想主义,他的拯救幻想与精神压力,他的爱与疲惫……阅读《爱眉小札》,在我,是听诗人与陆小曼用他们自己的话在讲述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
徐志摩和陆小曼就是一百年前中国的现象级名人。《爱眉小札》就是他们的”以正视听“。
《爱眉小札》从一开始就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1936年1月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真迹手写本”,内容就是徐志摩1925年的部分日记手稿的影印件(下称“良友一版”)。
第二个版本是1936年3月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铅排本,除了收入徐志摩上述日记外,还增收了徐志摩致陆小曼的信件和陆小曼的《小曼日记》(下称“良友二版”)。
我读到的《爱眉小札》也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以上第二个版本于1936年7月的再版,之后于1987年影印发行的版本,应该就是“良友二版”;另一个是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近年出版的《爱眉小札》(以下简称“友谊版”)。
友谊版与良友二版主要的不同有三:一是序文之不同。友谊版的序文是陆小曼的《哭摩》,据文中自述,是在徐志摩死后一个多月写的。而良友二版的《小曼序》是陆小曼在《爱眉小札》即将出版之际(徐志摩去世五年后)的文字。
第二个大不同是:”友谊版“多了一部分:《眉轩琐语》。内容是徐志摩1926年8月至1927年4月的日记选。
第三个大不同是:“友谊版”的“爱眉小札·书信”部分较良友版的“志摩书信”增加了”1926年6月26日——1931年10月29日“的一批信件。徐志摩死于1931年11月19日。
据维基百科记载,“1926年8月14日,他与陆小曼订婚,应徐父的要求,请梁启超证婚。10月3日,与陆小曼结婚。”
因此,《爱眉小札》良友一版只是徐志摩1925年的日记;良友二版在一版基础上,增加了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信件,和陆小曼的日记;所有文字时间均为1925年。
我说《爱眉小札》是一百年前的瓜,是因为其第一、二个版本的文字全部写于1925年。
说完了版本,来说说阅读的感受。
《爱眉小札》最好看的无疑是徐志摩的文字。徐志摩以诗人闻名,然而他的诗歌除了有限的几首之外,我个人不是太欣赏。倒是他的散文作品,特别是书信和日记读来感觉非常好。白话文作家中,徐无疑是其中翘楚。其行文流畅、叙述准确、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相比之下,陆小曼的白话文写作就逊色许多。读《小曼日记》时,我总觉得文气不顺,行文的节奏乱,叙述有啰嗦之嫌,比喻平淡无奇。当然,这或者是和徐志摩的文字放在一起被比下去了的缘故。
虽然1936年出版的两版《爱眉小札》都是陆小曼亲自编辑过的。然而,我依然读出了徐志摩对他俩的爱情/婚姻之心态转换:从一开始的热情如火,到后来的疲惫不堪,一直到最后的(为了维持陆小曼的生活品质而)疲于奔命。
我感觉:一开始,徐还心存侥幸,希望陆小曼能戒掉她的鸦片烟瘾;后来他终于放弃了,把自己变成陆小曼的一匹骡,除了多赚钱、多省钱之外别的都想不到了。恰恰是为了省钱,他才经常”搭便机“(即不花钱乘坐邮政飞机),最后也死于“搭便机”。
很遗憾,《爱眉小札》中的日记、书信只是徐志摩日记、书信中的一部分,并且还是陆小曼编辑过的。除非有一天,世人能够找到更多的徐志摩日记和书信,否则诗人自己对于这一段婚姻的看法将永远是个迷。
简单地说,读《爱眉小札》,我读出了一地鸡毛。
一地鸡毛是因为爱的死亡与婚姻的琐碎。很多年前,曾有一句流行的话: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徐陆二人的婚姻,根据我读的《爱眉小札》这两版来判断,是支持这一观点的又一个证据。
爱情,作为理想,就像莲花一样,”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类似地,“诗和远方”之所以很配合也是一样。诗这种东西,也是远观比较好。
爱情就像诗歌,其纯粹的美只存在于虚无缥缈之地。当你可以远观爱情——不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时,爱情好美。然而,魔鬼在细节中。人世间的爱情,即便是轰轰烈烈如徐志摩的爱情,也经不起细节的推敲、近距离的审视。
而徐志摩大约真有诗人的天真。比如,他在1925年8月14日的日记中引用了英国某诗人的一句诗:
……the light of a whole life dies, when love is done. (当爱终结,整个生命的光芒便会消逝。)
可见1925年的徐志摩,曾把爱情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甚至与生命相提并论。这或许就是悲剧的根源。
虽然如此,读《爱眉小札》还让我感佩徐志摩作为一个人的勇气,特别是追求理想的勇气,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他的爱情或许被埋葬在婚姻中了,然而他爱情至上的理想主义确实是人世间不可多得的一道风景。以至于百年之后读来,我依然为他的真诚、热烈、纯粹而感动莫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