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税制补充,关税、反倾销税
回想一下还有几个问题之前没有介绍或者详细介绍。主要是关税、反倾销税,还有一个外汇汇率。
先谈外汇汇率吧,知乎上有一个非常火热的问题,如果中国放开自由兑换,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会变成多少,回复众多,不过由于现实中中共不可能放开资本管制和自由兑换,这些推演很难判断是否正确,但这个问题勾起了我一个疑问,汇率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朝鲜、中国这种流氓国家,汇率完全是由政府决定(严格来说目前的中国不算,但中共随时有能力变成这样),想规定多少就规定多少,这属于特例,从苏联那学习、继承下来的。
关于初始汇率,假设一个极简单的模型,只有两个国家,A和B,双方自由贸易,双方的货币也自由兑换。从个体来说,他出售某一种商品,是不会管是在国内销售还是出口到国外的,他的定价只会以自己的考量为准(利润这些,我们就简单的认为只有利润这一个影响因素吧),也就是说,他的商品不管是卖给国内还是国外,售价是相同的(以本币计)。既然是极简单的模型,那么A、B两国对“对方有我无”的商品的需求是固定数量的,OK,那么可以设定A每年向B出口1000吨商品C,B每年向A出口2000吨商品D,而商品C在A国内的售价是1万元A币/吨,商品D在B国内的售价是2元B万币/吨,那放到外贸市场上就是1000万元A币的商品C和2000万元B币的商品D的交换,虽说极简模型直接以物易物就好了,但我们还是要把两国的货币塞进去,也就是1000万元A币=2000万元B币,兑换比例A币兑B币就是1比2,如两国因人口变化等原因导致对对方商品的需求发生变化,那汇率就会随之波动。以上是最为基础的汇率深层决定因素,只是为了便于理解,现实中比这复杂无数倍。比如标红的那句话,实际上出口商的外币定价是按照当前的汇率乘上本币价格来的,理论上贸易等现实因素决定汇率也就是现实因素决定外币定价,而现实中却是汇率决定外币定价,又一个类似鸡生蛋蛋生鸡的烧脑问题,不过还好实际上不是,所有出口商都有一个风险,叫做汇率风险,就是现实因素决定汇率的表现。
所以我们还是要回归现实,慢慢理清外汇市场的演变。由于金银货币的存在,使得理清这个脉络也没有那么困难,金银时代大家实质上是同一种货币,没什么汇率之说,金本位时代,各国货币的汇率就可以简单的按“含金量”来换算。
但随着20世纪30年代,各国开始放弃金本位,汇率就不好说了,我们跳过二战,直接来到布雷顿森林体系。
二战后,1944年-1971年,美元唯一与黄金挂钩,1盎司=35美元,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同时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大家不难想到,就连美元本尊与黄金挂钩最终都因为特里芬两难(不仅仅是这个原因)而不得不退出金本位,放了全世界一个大鸽子,其他货币挂钩美元又如何能老实?各国货币挂钩美元实际是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Adjustable Peg System),汇率在一个中心值附近波动±1%,但这种理想状态也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所以又打了个补丁:当某个货币出现持续失衡时,可以在IMF批准下调整汇率。也就是,名义上是固定汇率,实质上是一个有条件浮动、政治化协调的体系。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短短的27年中,几个主要国家的货币对美元汇率都有变动,英镑从1945年的1(英镑)比4.03(美元)初始汇率,贬值到1971年的1比2.4,原因是英镑危机频发,英国屡次贬值英镑,49年大贬到2.8,67年又贬到2.4;法国长期通胀,1958年还改革了货币,用1新法郎替换了100旧法郎,全部按新法郎的币值计算汇率的话,大约是从1950年的1(美元)比3.5(法郎)贬值到了1957年的1比4.2再进一步贬值到1958年的1比4.9;日元,倒是保持的很好,一直维持着1949年固定的1(美元)比360(日元),直到1971年升值到了1比308;德国,日、德的工匠精神在这块体现的非常好,德国马克从1948年的1(美元)比4.2(马克),升值到1961年的1比4,接着又升值到1969年的1比3.66;同样经济好的还有瑞士,从1945年的1(美元)比4.3(瑞郎)升值到了1971年的1比3.84。
这个体系在特里芬两难下注定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全球都要用美元作为储备和支付手段,美国就得用贸易逆差、投资去输出美元,美国自家的美元总不能全放到外面去吧,于是美元就越来越多,市场就开始怀疑美元含金量,开始把美元换成黄金,美国的黄金一减少,也就是金本位的黄金储备减少,美元金本位自然就会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覆盖范围不是很多的,签订时,参与国44个,成立了IMF和IBRD,实际上只有加入IMF且执行美元挂钩制的国家,才算是真正处于体系内,主要就是美国的西欧盟国、北欧、日本、意大利、加、澳等,后来中东产油国也加入进来,拉美国家也凑了凑热闹,但以拉美人奔放的天性,注定汇率波动较大。
苏联阵营国家自然不在其中,这类国家的汇率就很简单了,政府决定,官方定价,不能用于国际自由兑换。与美国阵营会按照行政汇率或者双边协议汇率计算,这方面没有去深入了解,毕竟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成为历史了。
美元退出金本位后,全球开始进入现代的浮动汇率制,汇率不再固定,由外汇市场决定,既然是由市场决定,那唯一的直接影响因素就是外汇市场上两种货币的供需(参考上文的极简模型),但这两种货币的供需本身是来自于更深层的现实因素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国际贸易,一个国家出口大于进口,那就会导致外币兑换本币的需求增加(默认出口商都会结汇成本币自用),本币就会兑外币升值,接着出口的商品外币计价就会涨价,削弱本国商品出口竞争力,然后外币输入的供给就会减少,请注意,这里的减少不是单纯的数量减少,而是汇率变化后外币和本币的综合对比,举例来说商品涨价后,卖的虽然少了,但是总的外币收入可能保持不变,但因为汇率已经变化,总外币收入能兑换到的本币减少,也就是外币供给不变但本币供给增加,这种连续变化要直到贸易平衡后才会稳定下来。虽然各出口国都发明了外汇为锚印钞这种方法,以稳定汇率好让本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不受影响,但贸易差额还是影响长期汇率的最直接的因素;
资本流动,货币的流动逻辑和贸易实质上是一样的,外资进入本国投资,就代表有更多的外币需要兑换成本币,供需变化本币升值,反之则贬值,这是影响汇率短期波动的主要因素;
利率差与货币政策,也是资本流动,但这个资本流动不是为了投资实业,而是为了存银行或者放贷这类更高的利率收入;
政策干预,那些以外汇为锚印钞的国家,央行手里都会积攒起可观的外汇储备,当遇见市场波动的时候,都需要央行通过买卖外汇控制本币汇率;
投资者的预期与避险心理,这是金融市场的情绪因素,很容易放大上述四项因素引发的波动幅度。
也就是汇率≈f(贸易收支+资本流动+利率差+央行干预+市场预期)。
关税。
汇率相关的信息补充的差不多了,接下来说关税。
今年特朗普频繁对全世界用关税找茬,对中国搞的更凶,中国粉红、反贼们热衷于争辩关税战及后续的谈判,中国和美国谁赢谁输,我是不认为输赢是看谁对谁加的关税多的,要切实评价需要看每一类产品和对应的关税,两国都不傻,基本上你独有全世界都无的高科技产品,都会豁免实际上是零关税(这类产品加关税都只能转移到自己国民头上,由国民买单)。但这需要去查询双方对对方的关税详细清单,想分辨谁输谁赢,答案只能由未来给出,我是整理了一个粗略的表,但对做预测帮助不大。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的官网一进去,看到这么段话:
特朗普让美国政府关门后,许多政府机构的官网都高高挂起这么句话……下载了个文档,5月份的,最新的真不知道在哪里找。
最近一次的双方对抗,我在特朗普喊出加100%的当天,就发文表示,11月1日前,中美双方的贸易战加码都会取消,最终妥协。我不愿意就这事吹嘘自己预测的准,我想表达的是,如果大家能够从基础的点点滴滴去研究经济,得出这种结论是很自然而然的,我不需要给出什么亮眼的、吸引眼球的理由,平平淡淡的叙事就给出了结果,最后得到印证,今上和特朗普也真是能憋,硬是憋到了10月30日才达成妥协(不敢说协议,双方真的会签白纸黑字的协议吗?)。
历史非常久远,是国际经济史上最古老、最核心的国家政策工具。关税的定义是:商品进口时,当地政府利用进口商对商品课征的税金。
看这个定义,我第一反应就是另一行当,拿把刀,把路一堵,对过往的客商说: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你说关税实质上是抢劫也没多大问题,别说关税了,所有税收都可以归为政府抢劫,这里打个岔,同样是抢劫,也是有大家能接受和不能接受的分别的,抢来的财物自己享用、自己逍遥,那你就是土匪,没人会觉得你是好玩意,这没本买卖注定是做不长久的(即使狠毒如中共,也知道抢了钱,要给民众最基本的安全保证,毛泽东除外);如果抢来的财物,自己只消费必须的份额,其他的都用在当地民众身上,那你就是合格的、值得称赞的政府。
虽然关税和土匪都是收过路费,但还是有区别的,土匪是找贩卖商品的客商收,关税好歹是政府收的,得讲究效率和达成率,对国外出口企业收税不是说一定收不到,但找国内进口企业收那百分百能收到,反正你在本国开公司,还能跑了不成,所以各国不约而同的都选择了对本国的进口企业下手。
现实中关税也这样,分为三种:进口关税、出口关税、特别关税,计价方式主要有:按价格、按量、混合、滑准(高价收低税,低价收高税,稳定进口商品价格)。目的或者说效果,有些国家就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有些是为了保护国内某各经济行业,还有兼而有之的。本文主要谈的是进口关税。
历史上,关税就是收过路费收起来的,古埃及、腓尼基、希腊城邦就在港口收,罗马帝国设有protroium,对进出帝国的货物都收税,中国秦汉时期各种关卡,对商旅收税,中文的关税这个词就这么来的。古代这些帝王将相们,没有什么产业保护的理念,收税纯粹就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
到了16世纪,随着欧洲民族国家形成,重商主义也开始流行,政府希望通过出口获取金银,目标出口多、进口少,好积累金银,征收高额进口关税、出口退税或补贴。大英帝国是其中翘楚,绅士们1651年就颁布《航海法》,本着便宜我占、亏必须你吃的精神,限定殖民地只能用英国船运输货物,限制外国船只贸易,对外国货物征收高关税,保护本国海运与制造业,打击荷兰等国,关税从财政工具慢慢变成产业保护与国家权力工具,中国的一个师父就在这里,时代虽然不一样,但是从别国捞的好处也是实打实的。
这么着折腾了3个世纪,到了19世纪,大英帝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在制造业这块对别国有压倒性优势,继续发扬便宜我占、亏必须你吃的精神,绅士们在1846年废除了谷物法,开始主张自由贸易,从此主张低关税甚至零关税,以扩大工业制成品出口(这个师父这段时期的操作中共也学了,中共更牛逼,属于要求我对你收关税,你对我零关税)。可是西方不止英国一个工业国,德国、美国在制造业这块也赶了上来,那当然要师从英国,奉行“幼稚产业保护”(Infant Industry Protection)理论,征高额进口税以保护本国制造业,美国1861-1890年间平均关税高达40%以上,1879年俾斯麦实施保护关税政策。这个时候关税就成为了工业政策的主导手段,特朗普至今仍然对这类理论崇拜不已。
二战后,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签署,现代关税体系诞生,核心目标是削减关税、消除数量限制、实现多边贸易自由化,后来WTO继承了GATT,并引入了绑定税率(上限关税)、最惠国待遇、特殊保护措施、反倾销与反补贴税机制。可惜,随着中国加入,美国引狼入室,流氓中共把WTO直接捅穿了,现在是名存实亡。这一点,中国民众不知道该怎么说,中国民众生活水平大幅度增长就是从加入WTO开始,但中共带领中国民众亲手将这个恩情似海的组织搞没了,于是美国出现了特朗普(指特朗普能当上总统,当然这主要是民主党的功劳)……
以下就直接复制4月份写的那篇关税的内容了。
美国先给中国出口至美国的产品加关税,中国也给美国出口至中国的产品加关税,这个加关税的动作对双方有什么影响呢?
美国加关税,对美国的影响:
先说美国方面,美国进口中国产品大头应该是最终民用消费品。虚空举一个不知道是什么的产品为例,产品A,加关税前,中国出口商成本8美元,售价10美元,关税为0,美国进口商成本为10美元,卖给美国民众价格为30美元。其他渠道此产品卖给美国民众价格为35美元,所以大部分市场被中国商品占据。单独给中国加100%关税后,中国出口商成本仍然是8美元,售价仍然是10美元,美国进口商成本却由10美元上涨至20美元,如果要保持之前的利润(不是利润率),卖给美国民众价格就涨到了40美元,如果保持的是利润率,那价格就涨到了60美元。无论是40美元还是60美元,价格都高于其他渠道的35美元,那美国进口商大概率就会选择不再从中国进口,转而采用其他渠道。最终结果就变成了中国出口商成本8美元,销售额为0,货砸手里了。如果要强行卖,要么美国进口商销售水平高且贪心没那么大,只卖40美元且卖得出去,要么中国出口商降价,售价得降到5美元才能让美国进口商成本不变,但这样中国出口商就净亏了3美元(相比之前能赚钱,是亏了5美元),这生意也没法做,最终销售额仍然是0。
这是用极端的方法举例子解释,在加关税后,假如双方仍然有交易达成,毫无疑问,要么中国出口商利润减少,要么美国进口商利润减少,要么美国民众需要花更多的钱,后两种情况美国政府多了加关税的收入,也就是中国出口商、美国进口商、美国民众这三方总有一方遭受损失或者有两方或者三方都遭受损失,美国政府会增加收益。至于具体是多少,各位可以用我刚才极端的方法算一下,中国出口商的售价等于美国政府关税收入,在预设的100%关税的前提下,这是为了方便理解。
以上是加关税的直接影响。
那美国加关税的目的或者说效果在哪呢,美国为什么要这么做?
直接效果是美国政府增加关税收入,上文已经提到过,只要有交易发生,美国政府就赚一笔关税,但这不是主要动机。
加关税能达到的间接效果,仍然是极端化推演:
第一种可能,逼迫中国出口商降价,降低中国出口商的利润,让中国商家更卷,接着倒闭部分商家,再接着中国工人收入更低或者失业人口增加,再再接着中国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这样的结果貌似对美国自身并没有什么更大的好处。因为中国出口商如果不降价,并且在其他地方找到了市场替代,中国本身都不会有影。当然在现实中,能完全替代美国市场的其他国外市场并不存在,其实中国国内市场是可以做到这点的,不过这需要中国能推出适应形势的政策,这个是要重点研究的,这里就不谈了。
第二种可能,直接断绝中国出口至美国,让美国本土相同行业产能增加,将这部分支出的货币留在美国国内。但这个也未必一定能实现,美国本土这类企业扩大产能后,成本和售价跟之前从中国进口比,究竟是高还是低(美国那个人工,比中国产品因关税涨价后的价格低是不太可能的),涨多少呢?当然即使是涨,这个交易中,美元是在美国国内流通的,一部分人多赚了钱,消费者多支出了一些钱。算是改变了一些美国内循环吧,是好是坏我还没想明白无法下判断。这个可能前提是,其他渠道只有美国本土一个,没有其他国家比如越南等的出口。
第三种可能,前文说的其他渠道不是美国本土,而是越南、印度这些,前提是中国出口商保持原价。而美国对越南、印度没有加关税(极端化的假设,实际上美国对所有国家都加了关税,为了防止别国从中国转口贸易还加了其他遏制措施),那会导致原本从中国进口,变成了从越南、印度进口,美国消费者多花了钱,这多花的钱被越南、印度赚去了。何况这两个国家还可以从中国进口,做二道贩子白赚钱。对美国并无明显好处。
这三种同时出现的可能性并不小,按上文整理,遏制中国、促进制造业回流(也称保护本土产业)是加关税大致的动机。而结果无论如何,美国民众遭受损失几乎是肯定的,中国出口商是无力承担如此高的关税的,承担就亏钱,还不如直接倒闭拉倒。也就是说,仅从美国自身来看,加关税带来的直接收益不如直接损失,但不能说美国加关税就是弊大于利,因为制造业回流可能给美国民众带来更多的好处。
结合现实中,美国不仅仅是对中国一个国家加关税,他是对所有国家都加,所以说,特朗普加关税最能解释的理由是,他想通过加关税,保护美国的本土企业,顺带增加美国政府收入。有关特朗普目的是私人通过股市借加关税事件赚钱我就不提了,股市是另一个宏大又艰难的问题,暂时还未开始这方面的研究。
而加关税后,美国民众反对声音就加大了(如这边说的支持率下降、民众游行抗议为真的话,这个我倒不怀疑),这也可以表明,加关税这个行为,对部分美国民众的利益造成了损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加关税给美国民众带来的直接收益不如直接损失。至于长期效果,是否能达成制造业回流增加就业率这个目的,需要时间去验证。
美国对其他国家加关税,例如电影业都要加关税的,我就没兴趣去分析了,关我鸟事。我只希望中国变好,美国是否变差并不关心。
中国加关税,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的反制,对等加关税,要注意,中国加关税和美国加关税在影响上,是几乎没有联系的,两者可以说是独立的事件。因为两国从对方进口的产品特性是有区别的。
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产品,没去详细查证过,大致也就是高端芯片、高端设备、飞机这类大件、原材料、农产品等。这些产品有个显著的特征,供货商有限,全球可能就两三个国家能提供,甚至只有美国能提供,这些产品具体在不在加关税名单上,暂未查证,这里预设为全加了。
以大飞机为例,全球就波音和空客,中国仅对波音加关税,直接结果就是波音在中国的市场会全部被空客取代(暂时忽略C919),对美国来说波音赚的钱少了(此处略过中国拒收事件),空客赚的钱多了,中国本身并没有增加支出,如果C919能上位,可以说是个袖珍版的制造业回流,对增加中国内循环是有益处的。实际因为发生了拒收事件,假如一直这么对立下去,已经付出的定金可以算是白送给波音了,中国进口商一次性亏了一些钱,这钱被波音白赚走了。
如果是芯片,网上消息是按产地,实际上没有加关税,这里强行假定为加了关税,某些芯片只能找美国买,就说INTEL、AMD、英伟达这三家,加了关税,中国又不得不用,不得不买,也就是中国进口商需要向中国政府多支出关税的钱,而进口商会继续将这个增加的成本转嫁到下游并最终转嫁到最终消费者身上,消费者会为此多付钱,不过这多付出的钱是中国政府拿走了,美国出口商并没有增加收入。假如这笔关税钱可以以其他方式返回给民众的话,这个加关税对中国其实没什么影响。当然现实中,大家也知道关税返回给民众那是天方夜谭。
像设备届的应用材料也差不多,这家的设备贵,但需求少,这里就不展开了,跟芯片这种只有美国有的,影响是类似的。
农产品,中国虽然从美国进口份额不小,但同时也在向南美进口,如果南美可以完全替代美国的份额,那对中国没有影响,如果完全不能替代,从美国少进口的任何一点份额都无法弥补,那中国民众就会为此付出更多的钱,这多付出的钱也是被中国政府赚走了。
原材料也一样,进口商增加的成本要么自己消化,要么转移给产业链的下家直到最终消费者,多付出的成本也是被中国政府赚走了。
也就是说,中国加关税,如果关税能返还给民众,那基本上对中国没有坏处,拒收毁约这种一次性支出确实是损失,但毕竟是一次性的。如果关税不返还给民众,那中国民众损失就不小了。
对美国,美国能赚一次性支出的钱,长期来看是缺少订单的损失,这个损失被其他国家赚走了。
至于中国的国产替代,国产替代的越多,那对中国内循环的帮助就越大,当然这种好事大家不要太当真,现实中中国暂时达不到这个要求。
双方都加关税后,对中国的影响:
单独从美国加关税和中国加关税来看,对中国的不利影响,只要中国政府愿意,都是可以消除的,这样看起来好像问题不大,我写到这里自己都觉得有些诧异,但把这两个事件综合在一起,就发现问题所在了。
农产品这种最终消费者在国内的(大部分,中国也是有农产品出口的,这个忽略),产生的影响确实可以通过国内政策消化掉。
但中国在世界产业链中担任的角色是,进口原材料,完成中间加工生产的那部分工序,生产出的成品很大一部分是用来出口的,要是产品都能卖出去,中国政府多赚的关税钱还不需要全部返还给最终消费者(国外那些消费者多花钱就多花钱呗),比最终消费者全部在国内还要划算。
但麻烦的是,进口成本增加,产业链的企业们生产完到最后的出口商的时候,出口涨价想转嫁给国外买家,别人嫌贵不买,砸手里怎么办?要想出口不涨价,中国进口商因为关税增加的成本,中国政府得全额如数返还才行,真要这么干了,加关税不就白加了?所谓的左手倒右手和不加关税其实是一样的。注意,这里的返还是原路返还给交关税的进口商,上文的促进内需的返还是返还给全体民众,不是一回事。
补充:以上的情况仅对从美国进口原材料或核心部件的行业有影响,而且中国也可以通过转口贸易从其他国家进口美国货,成本的增加是有上限的,如中国所说,都已经100%了,再加就没有意义了。和美国不同,中国也没有动力去限制这类转口贸易。至于整个出口业受到的影响程度,我算不出来,但觉得不宜高估也不宜低估。
那个不跪视频发布前,据说有彭博社的某个消息,中国对相当比例的进口货物进行了关税豁免,此事无确定证据,各位自行判断真假。如为真,就是我上文所说的,加关税后豁免实际上等于没加,这样说明这边也不是一点都不务实。
假设中最坏的情况:
回归正题,以下建立在中国与美国针锋相对,丝毫不让步,关税完全不豁免的前提下推演。
仅仅美国加关税,中国出口商就得面对必定缩小的美国市场,能否将市场的空缺转移到其他国家,也就是在美国卖的货少了,多出来的货必须在其他地方卖掉,或者在美国市场降价,不然就砸手里了。而中国加关税后,经过中国进口商在产业链的层层转嫁后,最终还是到了出口商这里,中国出口商成本必定增加,那不管出口到哪个国家,想保持利润就得涨价,而涨价又会导致市场减小。这内外夹击之下,成本涨,为了保持美国市场(其他国外市场做不到完全替代美国市场)还必须得降价,这生意还怎么做?
出口商假如真卖不出去货,砸手里一部分,那就只能先放仓库里,慢慢卖,同时减产,减产就意味着企业收入减少,裁员也会随之而来,甚至出口商倒闭。这些出口商只要倒闭一部分或者裁员,释放出来的人力也是要吃饭要生存的,又不得不加入国内的内卷中,劳动力供给增加,企业主自然可以继续降低工资或增加工人工作量,失业的人只会增加不会减少,接着内需进一步降低,恶性循环,直到崩盘。这段话原本不想写出来的,并不严谨,何况理论上中国政府还是有可能做出改变的,还是写一下吧。最后这段话的纠结在于,劳动力供给增加并不是一定发生的,选择躺平的人可能会变多,而劳动力个人本身用躺平做抗争,争取收入增加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这就只剩下扩大内部需求一条路了(上段写的工人收入增加,可以归为扩大内需),结合中国的现状,有点绝望。现实情况比这复杂的多,比如有钱人带着钱移民他国络绎不绝等等,这些现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经济问题太宏大了。
我有些理解为什么有些自由经济学家推崇零关税了,按他们的理论零关税在某些形势下,确实是较好的选择。
补一个中美目前的关税情况,以前的就不列了(美国贸易委员会和中国海关总署的那些目录、类别把我吓退了),仅列出2025年新加的。
美国对中国加征的关税:所有商品普遍关税10%+芬太尼10%,总计20%。芬太尼由20%减到10%;
中国对美国加征的关税:所有商品普通关税10%,鸡肉、小麦、玉米、棉花加征15%,高粱、大豆、猪肉、牛肉、水产品、蔬菜、乳制品加征10%,煤炭、液化天然气、原有、农业机械、大排量汽车、皮卡等加征10-15%,钨、碲(稀有金属)、铋、钼、铟(稀有金属)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七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措施这是4月4日公布的,双方瑞士会谈联合声明,中国需要采取必要措施,暂停或取消自2025年4月2日起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这条重稀土的管制措施不知道到底有没有暂停、取消(至今也没见过一个确定的说法)。中国表态愿意配合禁毒。中国买大豆。
其他啥也不剩了,美国的什么301船舶靠港费、出口管制50%穿透,还有扬言的24%关税、100%关税,都是说着玩的。
美国得到的,就是中国买大豆这一个兑现了的(还只买了头批),降低10%芬太尼关税作为交换,其他待后续兑现,这个兑现就呵呵了。
从气势上看,这回特朗普好丢份啊。不过特朗普此行各种和别国谈稀土,不知道能加快多少进度。以我买设备的经验来看,德、日这些设备商,加班加点是不可能的,但他们承诺的时间不出大问题比如天灾之类的,倒是能按时交付,只不过这个承诺的时间动辄半年,海运运输,到厂安装调试还要花1-2个月,也就是立马资金全部到位,也需要近1年的时间才能出产能。以特朗普记仇的性格(我没过看他几次会议,次次都要骂拜登无能。拜登,你一定要活得比特朗普久啊,在特朗普临死的时候,去他床头坐着,看着他喃喃自语着拜登无能,然后咽气,嘿嘿),未来贸易战再起的时候(大概就是明年了),一定是雷霆之势了。
反倾销税。
反倾销税虽然不是关税,但征收形式与关税非常相似,也由海关在进口环节征收,本质是贸易救济措施,目标不是为了政府收入,而是为了抵消进口商品的不公平低价竞争,保护本国产业免受损害。
反倾销,根据《WTO反倾销协定》,倾销的定义是出口商以低于本国正常价值的价格将商品销往另一国家的行为,正常价值通常是出口国在本国市场上的销售价格,这是征收反倾销税的依据。
征收对象也是柿子捡软的捏,对本国进口商征收,而不是别国的出口商,你要进口别国的便宜货,那就多交税,让你多赚钱或者多抢市场的计划落空,这个思路和关税一样。
各国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确认别国是否“倾销”,美国由商务部DOC认定是否存在倾销,再由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认定本国企业是否受到实质性伤害。流程如下:国内产业申诉;初步裁定,DOC计算倾销幅度,ITC评估是否造成产业损害,两者都成立,临时征收押金;终裁,DOC确认倾销幅度,ITC确认损害,两者都成立,正式征收反倾销税;征收与复审,税额可追溯至调查开始时,企业可在后续申请复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