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差地别的中外分享(share)
天差地别的中外分享(share)
十几年前我来到美国接触到英语share 后才开始认识分享一词的涵义。以前我在国内的生活与读书几乎与分享一词无缘。寺庙里对穷人施粥叫乐善好施,单位对贫困家庭发放补助叫救济。打土豪分田地也不叫分享,而叫共产。故祖国基因里缺少分享文化。
美国是个基督立国的国家。基督教的分享文化是一种涵盖精神、物质和情感层面的文化,它鼓励在整个社会中分享他们的爱、恩典和资源。这种文化建立在“爱人如己”的原则上,旨在通过信仰者的言行和实际行动,将基督教的信仰和价值观传播出去,并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分享的本质是奉献和付出。 助人为乐是与人分享能量和热量;慷慨解囊是与人分享获得和拥有;诲人不倦是与人分享智慧和成长。
在中国近年来分享一词一夜之间取代共产成了网络热门用语。如一名退休局级官员只花60万元就买到一套内销的200平方米价值600万的豪宅。政府机关的食堂只花二元钱可以天天中午吃到山珍海味。医院里的高干病房无上限的享受免费疗养。公仆们认为自己是分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处级退休金每月一万元,农民养老金每月100元。在某些公务员眼里:特供就是共产主义的分享。
抖音和小红书拉着分享的大旗搞直播带货兜售心灵鸡汤和垃圾,中国人把分享带进了下水道和污水沟。
基督教的十一奉献使美国的教会财大气粗。美国的企业家因信仰大手笔做慈善者比比皆是。他们兴办公益性医疗、弱势群体救助事业星罗棋布、遍地开花。他们的食品银行集装箱物流、浩浩荡荡,为千百万弱势群体免费发放生活物资,雨中送伞令人咂舌。
中国人信奉民以食为天。社会口头禅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可在美国有基督分享文化,吃饭永远不是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