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你为什么不自杀?”
“你为什么不自杀?”——读《活出意义来》
范学德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弗兰克(Viktor E Frankl ) 写了一部重要的心理分析著作——德文原版叫做《不管怎样,向生命说“是”——一个精神病学家在集中营的经历》。1967年台湾光启出版社将其译成中文,名字叫《活出意义来——从集中营说到存在主义》,译者是赵可式、沈锦惠。
弗兰克是精神医学家,他创造了著名的意义治疗法。他的父母,哥哥,妻子,都死在纳粹的集中营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下来,他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九死一生。
二战后,作为著名精神医学家,弗兰克经常问遭受剧痛的病人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你为什么不自杀?” 而病人的回答,则提供了治疗的线索。作为医生,“意义治疗”的任务,就”在于协助病人找出他生命中的意义。“
在弗兰克看来,人是一个寻找意义的存在,寻找意义是人“生命中原始的力量。“ “人会为意义而生,也肯为意义而死。”
这意义,说到底,就是要找到生命的终极意义,意义疗法称之为“超越的意义”,理性没有能力抓住生命的绝对意义。只有信仰能抓住。
抓住了生命的“超越的意义”即上帝,人就可以承受任何艰难困苦而有尊严有希望地活下来。由此,尼采的一句名言成为意义疗法的座右铭:He who has a “why”to 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这句话中文可以译为:“明白了‘为何’而活的人,能承受几乎任何‘如何’(的困苦)而活。” “承受”这个词,与“忍受”同义。
在《活出意义来》的第一部分里,弗兰克讲述了自己在集中营的劫难。
经历过死亡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说过:“无论任何环境,人都能适应得了。”弗兰克说,“对,人什么都能适应得了,不过别问我怎么适应的。” 不过,人一旦丧失生存意志,就很难活下来。
在集中营中,人具有一种“退化现象”——精神生活变得更原始,更接近本能。“人的愿望以及欲念,都在梦中显现出来。囚徒(作者译为“俘虏”)最常梦到的是什么呢?是面包、蛋糕、香烟,以及舒服的热水澡。……由于营养严重缺乏,渴望食物乃成为囚徒最主要的原始本能,并为其精神生活的重心。“
弗兰克还观察到另外一个现象,在集中营内,囚徒对宗教的兴趣“虔诚得令人难以想象。那种信仰的深度和活力,常使新到的囚徒既惊讶又感动。“
某一日,弗兰克突然体悟到:“爱,是人类一切渴望的终极。我又体悟到人间一切诗歌、思想、信念所揭露的一大奥秘:‘人类的救赎,是经由爱而成于爱。’我更领会到:‘一个孑然一身、别无余物的人,只要沉醉在想念心上人的思维里,就仍然可以享受到无上的喜悦——即使只是悠忽的一瞬间。’”……他也第一次明白了一个著名的诗句:“天使凝视那无限的荣耀,竟至于浑然忘我。”
他后来又说:“爱是进入另一个人最深人格核心之内的唯一方法。没有一个人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本质,除非爱他。”
弗兰克正是在集中营遇到了这样具有爱心和信心的人,他们在各个房间安慰别人,把自己仅有的面包让给别人。虽然这种人极少,但” 却已足以证明: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就是在任何环境中选择一己的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有抉择的事情,随时随地都会有的。每个日子,无时无刻不提供你抉择的机会,而你的抉择,恰恰决定了你究竟会不会屈从于强权,任其剥夺你的真我及其内在的自由,也恰恰决定了你是否将因自愿而放弃自由与尊严,而沦为环境的玩物及槁木死灰般的典型囚徒。“
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句名言:“我只害怕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弗兰克说, “这句话,在我结识营中那些烈士后,时时萦绕在我心头。 他们的痛苦和死亡,在在都证明了一个事实:人最后的内在自由,绝不可以失丧。可以说,他们配得上他们所受的苦;他们承受痛苦的方式,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正是这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使得生命充满意义且有其目的。”
痛苦的意义何在?弗兰克回答:“如果人生真有意义,痛苦自应有其意义。痛苦正如命运和死亡一样,是生命中无可抹煞的一部分。没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无法完整。一个人若能接受接受命运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并且肩负起自己的十字架,则即使处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照样有充分的机会去加深他生命的意义,使生命保有坚忍,尊贵与无私的特质。”(第89页)
弗兰克观察到,若要抗拒集中营环境对人的不良影响,囚徒就必须寻找到一个他可以期待的未来目标。“人就这么奇特,他必须瞻望永恒,才能够活下去。”那是他在绝境中的唯一生机。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必然难逃劫难。
弗兰克认为,如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人生态度,我们必须认清一个事实:“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对生命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对我们有何指望。我们不该继续追问生命有何意义,而应该认清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问。面对这个追问,我们不能以说话和沉思来答复,而应该以正确的行动和作为来答复。到头来,我们终将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就在于探索人生问题的正确答案,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使命。”(第100/101页)
“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日而异,甚至因时而异。因此,我们不是问生命的一般意义为何,而是问在一个人存在的某一时刻中,其特殊的生命意义为何。用概括性的措辞来回答这问题,正如我们去问一位下棋圣手说:‘大师,请告诉我在这世界上最好的一步棋如何下法?’根本没有所谓最好的一步棋,甚至也没有不错的一步棋,而要看弈局中某一特殊局势,以及对手的人格型态而定。……
生命中的每一种情境都向人提出挑战,同时提出疑难要他去解决,因此生命意义的问题事实上应该颠倒过来。人不应该去问他的生命意义是什么。他必须要认清, ‘他’才是被询问的人。一言以蔽之,每一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覆生命。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几年的牢狱生活后,当弗兰克获得自由。走出集中营后,他跪下来了,心里不断地激荡着同一句话:“我从狭小的牢狱里向上帝呼号,而他在广袤的穹苍间答复了我。”从此他开始了新的人生。
在第一部分最后,弗兰克说,走出牢狱,重归故里的人,有一个最重要的体验:“从今以后,除了上天,什么都不用畏惧了。”
图片摄于芝加哥艺术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