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注册日期:2009-08-01
访问总量:941537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诺奖季节说老杨


发表时间:+-

惊闻杨振宁前辈过世,以旧作纪念老杨。

最近好多年的舆论, 对老杨大大的不利。 先说杨李之争, 尽管两位前辈还没有幼稚到当面对质的地步, 但从两人的一面之词来看, 至少我认为老杨是占了下风。 和翁小姐的忘年之交, 更成了人们饭后茶余的谈资。 作为一个CUSPEA学生,对老李感情上自然更近一些, 但这不妨碍我在大牛们的收获季节帮老杨说几句好话或公道话。

 

关于和翁小姐的事, 我也觉得欠妥, 但也就如此而已, 毕竟和传说中的黄世仁抢喜儿完全是两码事。 是好是坏当然老杨一人做事一人当, 但中国某些人也在其中起了相当恶劣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老杨带着媳妇回老家, 本来是人之常情, 小事一件, 可中国却要发行明信片, 这自然使老杨处于更为不利的地步, 这绝对是马屁精们违背老杨意愿干的, 老杨怎么没想到去告一状, 什么肖像权之类的。

 

杨李之争的一面之词, 有一点是一致的, 老李先有主意, 邀请老杨入伙。 这可不是王文洋开公司请江绵桓入伙。干这一行的人都知道, 如能独吞, 哪有人会轻易透露给旁人的, 更不要说入伙了。显然是老李有什么过不了的坎只能请老杨帮忙, 晚辈胡乱猜上两个。 (1) 老李觉得自己的功力尽管可能做出来, 但可能要打持久战, 被别人抢去。 (2) 其中牵涉到什么学问, 老杨是公认的顶级专家。 从这点看, 老杨确实功力过人, 不是一般的过人。

这样的例子,我就亲身经历过一次,所以有些发言权。普林斯顿的Stillinger教授1980年代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了一个极为重要且有趣的现象,但是无法从理论上证明。他从未透露给别人,包括自己的博士后(我后来的主管)。他悄悄地努力了几年,毫无进展。就请我的博士后导师Pecus教授帮忙。Percus学识极为渊博,他利用一个鲜为人知的牛顿名下的数学定理,走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他马上也被卡住了,两个月后他邀请我参加。师徒两人通力合作,大约两个星期,这个历时36年的世界难题终于被解决。

 

这儿再来给个老杨功力过人的例子, 我估计即使物理系同行也知道的不多【注2】。 只要和“理”沾边的, 都知道相变, 水烧开变蒸气就是由液相变为气相。 Ising 模型是描写铁磁体相变的, 一维很容易解, 但一维没有相变,只是个数学工艺品。 二维临界点由Onsager1944年解出, 某物理书用了几十页介绍那近似天书的矩阵运算, 然后问到, 那临界点的磁化率是什么?作者说大家感觉应该与这几十页的计算相差不远, 我也确实是这么认为的。 其实不然, 一切都要另起炉灶, 其工作量和这几十页差不多(或许更多), 就是老杨做出来的。所以说在发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相变模型的过程中,中国人也做出了重大贡献。许多人想着法子诋毁老杨,但是估计从未听说过这回事。

 

人们常拿老杨和邓稼先比, 老杨自然又占了下风, 但我来说件事, 老杨也是有他爱国情怀的【注1】。 1980年代初有过一本科技导报》,知道的人估计不多。 我只看过第二期。 编委会是一帮美国的华人精英, 老杨也在内。 前言或编者的话有这么一句, 这本书的目的之一是使中国人民了解, 美国今天的富强不全是靠掠夺殖民地或剥削黑奴而来。 此刊物出了几期就不许发行了, 十之八九就是因为这句话。当时大报小报都充斥着“美国200年, 中国才30年。” 这帮子在中国混得还不错的“爱国华人”, 不怕得罪政府, 敢指出这一点, 还是要有点勇气的。 扯远一点, 书中两幅照片特别令人震撼。 一幅是Texas 一带的时钟式农田。农田呈圆形, 半径约100米。 好几十个圆以相切方式排在一起。 圆心有个支架, 一根和半径同长的水管凿有小洞, 水管可以匀速转动, 水肥农药都从管子里流出, 洞的大小保证了圆上任一点流量是一样的。 另一幅是机器在采摘橘子, 原理类似两手十个手指交叉插入, 然后往后一拉。

 

文革以后, 据传,老杨以诺贝尔奖当然提名人的身份, 提名中国的牛胰岛素,人家据说也基本同意了。但这牛奖不讲集体主义, 最多只能三人分享, 讲究集体主义的中国人宁可玉碎, 怎么都排不出三个人, 最后只得作罢。 此事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但本人知之不多, 欢迎局内人士补充更正。

 

几个月前, 在广州一次会议上, 有人问老杨中国什么时候能得牛奖。老杨坚定地说, 20年。 又问什么奖, 数学奖。 记者就这么登出来了, 是老杨让记者出丑,还是记者让老杨出了丑, 我就讲不清楚了。

 

【注1】在这一点上,我个人认为老杨比邓稼先更爱国。这本杂志敢于向中国政府指出这一点,是有一定风险的。张惠妹唱了《中华民国颂》,还被封杀了不止两年。

【注2】歌颂纪念批评杨先生的文章可说成千上万,但没有人提起过杨先生的这件工作。我没有读过杨先生的论文,但是知道是用矩阵代数解出来的。这件工作没有开创性的意义,不可能得Fields奖,更不可能得诺贝尔奖。但是从这件工作,可以想象杨先生数学功力的深厚。数学功力肯定十分了的的李先生邀请杨先生入伙,这是否是原因之一?

 

  


浏览(1081)
thumb_up(2)
评论(12)
  • 当前共有12条评论
  • 0+1 回复 voigt

    你提出“學術貢獻一定要嚴格區分提出者和參加者”,我只觉得十分好笑,尤其还信誓旦旦的“一定”“严格”,更觉得忍俊不已。但是一下子居然无法反驳。只好让例子说话,“严格”定义有主观因素,我们来看“一定”。

    Bardeen–Cooper–Schrieffer (BCS) 发明了超导理论,得到诺贝尔奖,既然“一定”,请你说一下谁是提出者,谁是参加者。理论起源于 “Cooper Pair",但Cooper 从未号称自己是”提出者“,另外两位是”参加者“。事实上,Bardeen 的名气比 Cooper 还要大一些。

    我 导师Percus发明了 Percus-Yevick Theory,是非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第一个严格解,我和他工作了三年,也从未听他说谁是”提出者“,谁是”参加者“。



    屏蔽 举报回复
  • 奥维尔 回复 0+1

    不仅是李选中,更是杨选择李。李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在哥大人人皆知,杨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则是李不知的。原则上杨可以另找人合作,神不知鬼不觉地超车。

    屏蔽 举报回复
  • 0+1 回复 透視鏡

    完全同意。幸运一说可以讨论,但李先生选中了杨,可说眼光独到,他比任何人都知道这个项目成功的最佳途径。

    屏蔽 举报回复
  • 透視鏡 回复 voigt

    学术研究课题没有专利,那个问题是那时早就公开讨论的,杨或任何人都可以独立进行。老实说,李跟杨合作是太幸运了,才会快速进展,否则慢几个月,就跟诺奖无缘了。

    屏蔽 举报回复
  • 0+1 回复 voigt

    学术研究不是技术攻关,李先生如果能自己解决,绝对不会邀请杨先生。这儿不存在提出者和参加者。

    屏蔽 举报回复
  • voigt

    回覆0+1

    學術貢獻一定要嚴格區分提出者和參加者,這是關鍵。他們兩個人除了經常在一起以外,關於李先生有無其它想法,只能問李先生。你說對嗎?


    屏蔽 举报回复
  • 0+1 回复 voigt

    你显然避开了文章的关键所在,李先生为什么要邀请杨先生参加?

    屏蔽 举报回复
  • 奥维尔

    能像作者这样评价科学就用科学的标准的,很是难得。

    据本人观察,大多数人,哪怕是理工科的,甚至是研究物理的,评价杨的物理学成就,却用科学以外的标准,以至于一团浆糊。


    屏蔽 举报回复
  • voigt

    李先生提出,吳先生證實。楊是研究項目的參加者,工作是數學表達,數學方面沒有創新。諾貝爾獎應該授予李先生和吳先生。但是,失誤。忽視實驗驗證是有先例的。楊的一系列做法,自我和官方吹噓似乎有剽竊學術成果之嫌。楊的學術水平可以見回國以後在各處做的學術報告和訪談。騙子專門騙傻子。但是,遇到了中國的老百姓。

    屏蔽 举报回复
  • gugeren 回复 0+1

    查到2022年法国数学家Hugo Duminil-Copin【1985-,时年不到40岁获奖门槛】利用概率论方法解决了相变问题,是否是采用了杨振宁的方法?

    见: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ugo_Duminil-Copin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