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塔越洋:锡剧《珍珠塔》的江南韵与世界语
2025年10 月21日晚,维也纳童声合唱团专用剧场Muth内,江南丝竹的婉转旋律穿越语言屏障,锡剧《珍珠塔》在此奏响“2025中国戏演出季暨中国戏国际展演”的华彩乐章。这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歌剧研究会与(欧洲)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协会联合主办的演出,不仅是一次艺术展示,更是中国地方戏曲与世界文化的深度对话,让多瑙河畔的观众领略到吴侬软语里的东方传奇。在此之前,我们在同一剧场,观赏了桂剧《人面桃花》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扬剧《吴汉三杀》,也许跳出国门,对传统戏剧集中观赏,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便有了许多观后思考,分享出来,寻找文化自信的新路径。
一、锡剧百年:从滩簧乡音到国际舞台
锡剧的发展史,是江南文化浸润下的艺术成长史诗。其旧称“滩簧”,作为华东地区三大剧种之一,两百多年来始终守护着江南文脉的灵魂。清乾隆年间,无锡、常州一带的农民与手工业者在农闲时以“坐唱”形式演绎民歌小调,形成了“无锡滩簧”与“常州滩簧”的雏形,那时的表演尚无复杂布景,仅靠方言唱念传递乡土情怀,吴歌的基因已深深融入其音乐血脉。
辛亥革命后,两大滩簧流派先后进入上海演出,从最初的竞争走向合班融合,在吸收昆曲细腻身段、京剧行当体系与苏州评弹说表艺术后,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常锡文戏”,正式奠定锡剧根基。这一时期的锡剧既保留了常滩行腔舒缓、锡滩接近说唱的特点,又创新融合了“大陆调”“南方调”等新腔,音乐表现力大幅提升。新中国成立后,《珍珠塔》《庵堂认母》等经典剧目被系统整理并拍摄成戏曲影片,锡剧从此突破地域局限,成为全国性的戏曲剧种。
此次维也纳演出的演员阵容堪称锡剧艺术的当代缩影。领衔主演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中不乏“梅花奖”“文华奖”得主,他们兼具“锡剧王子”周东亮般清亮婉转的唱腔与细腻传神的表演功底。在《跌雪》一折中,演员以程式化动作配合“簧调”唱腔,将方卿的窘迫与坚毅演绎得淋漓尽致;而《赠塔》场景里,闺门旦的身段与念白尽显江南女性的温婉灵秀,完美诠释了锡剧“细腻如小桥流水”的艺术特质。
二、珠塔传奇:剧情内核与艺术基因
《珍珠塔》作为锡剧“看家戏”,其故事源自清代弹词《孝义真迹珍珠塔全传》,历经数百年演绎已成为中国传统叙事的经典范本。明代书生方卿家道中落,赴襄阳向姑母求助却遭羞辱,表姐陈翠娥暗赠传家珍珠塔资助其求学。方卿发奋苦读高中状元后,乔装道士回乡羞讽姑母,最终与翠娥喜结连理,成就“穷不失志,富不忘恩”的道德寓言。这一剧情框架虽含“落难公子中状元”的传统套路,却通过“见姑”“赠塔”“羞姑”等核心场次,深刻批判了势利虚荣的世俗陋习,传递着人性向善的永恒追求。
锡剧演绎《珍珠塔》时,将剧种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音乐上以“簧调”为核心,配合 “三五七”“十字调”等板式变化,或悠扬婉转或急促有力,如《赠塔》中男女主角的对唱采用慢板簧调,旋律缠绵悱恻,恰如其分地传递出人物间的情愫与牵挂。伴奏以二胡、竹笛等江南丝竹为主,音色清新淡雅,与吴侬软语的唱词形成完美呼应,构建出独特的江南音韵意境。
表演上,锡剧既延续了滩簧生活化的传统,又融入昆曲的程式美感。《双推磨》中“磨豆腐”的劳动场景被艺术化为舞蹈化动作,这种将生活细节美学化的能力,在《珍珠塔》中同样得到体现——陈翠娥赠塔时的犹豫与坚定,方卿受辱后的隐忍与傲骨,都通过细腻的身段与表情传递给观众,实现了生活化与艺术性的统一。正是这种特质,让《珍珠塔》在常州青果巷半园的沉浸式演出中,既能让老戏迷重温经典,又能吸引年轻观众驻足喝彩。
三、源流脉络:多元融合的艺术成长
锡剧的艺术基因里,藏着江南文化的包容特质。其最直接的源头是苏南民间的吴歌与滩簧小调,这些源自田间地头的音乐素材,赋予锡剧质朴清新的乡土气息。随着艺人职业化进程,锡剧开始主动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养分:从昆曲借鉴“水磨腔”的韵味与身段程式,从京剧完善生旦净丑的行当分工,从淮剧、扬剧吸纳民间烟火气,最终形成“雅俗共赏”的艺术品格。
这种融合性在《珍珠塔》的艺术呈现中尤为明显。叙事上采用苏州评弹的“说书人”视角,通过唱念交替推进剧情,让复杂故事脉络清晰易懂;表演上吸收昆曲“传神写意”的美学追求,以虚拟动作替代实景道具,如用挥袖动作表现风雪交加,用圆场步暗示山路奔波。音乐伴奏则在传统丝竹基础上加入琵琶、三弦等乐器,既保持江南韵味,又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层次感。
锡剧的传播与演变始终与时代同频。上世纪 80 年代虽受流行文化冲击,面临“无戏可演”的困境,但凭借《珍珠塔》等经典剧目的重排,仍培养出一批中坚力量。进入新时代,锡剧人更探索出多元传播路径:在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推送剧目片段与戏曲科普,针对不同受众定制内容;将《珍珠塔》改编为沉浸式园林实景剧,让观众在亭台楼阁间感受剧情魅力,实现了从“围观群众”到“戏曲票友”的转化。
四、古今对话:地方戏曲的生命力思辨
新时代的中国地方戏曲,正经历着“守正”与“创新”的双重变奏。作为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的世界古老戏剧文化,中国戏曲并未如前两者般消逝,反而在非遗保护政策支持下焕发新生。锡剧的发展实践印证了这种生命力:一方面,国家通过剧团扶持、传承人培养等方式守护经典,让传统唱腔与程式得以延续;另一方面,艺术家们积极探索现代转化,如在《珍珠塔》演出中运用现代灯光技术营造雪景意境,让传统剧目更贴合当代审美。
不可否认,地方戏曲确实存在部分剧目主题陈旧、套路化明显的问题。“忠孝节义”的传统叙事若不加现代解读,难以引发年轻观众共鸣;某些表演程式的僵化运用,也容易让戏曲显得脱离生活。但这些问题并非戏曲本质的缺陷,而是传承发展中的阶段性挑战。锡剧的应对之道颇具启示:既坚守《珍珠塔》等经典的道德内核与艺术精髓,又通过题材拓展、形式创新回应时代需求,证明传统艺术完全能与现代社会对话。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地方戏曲的生命力还体现在文化认同的构建中。锡剧的吴侬软语承载着苏南地区的集体记忆,《珍珠塔》的故事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这种文化基因的延续让戏曲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当年轻观众为《珍珠塔》中翠娥的善良感动,为方卿的励志喝彩时,戏曲便完成了文化传承的使命,其生命力也在这种代际传递中得以延续。
五、东西参照:戏曲与歌剧的异同图景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虽同属综合性舞台艺术,却因文化土壤不同形成迥异风貌。锡剧《珍珠塔》与欧洲歌剧的对比,恰是这种差异的生动注脚。在表演理念上,锡剧秉持“写意传神”的美学追求,演员以“跑圆场”表示长途跋涉,以手势虚拟开门关门,通过程式化动作引导观众想象;而欧洲歌剧更重写实,舞台布景力求还原真实场景,演员表演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
音乐结构的差异同样显著。锡剧采用板腔体结构,以“簧调”为基础通过板式变化表达不同情感,音乐始终服务于叙事与唱词;欧洲歌剧则为分曲体结构,咏叹调与宣叙调交替出现,音乐自身具有独立的交响性与完整性。这种差异在情感表达上形成鲜明对比:《珍珠塔》中“羞姑”段落的唱腔随剧情推进渐次加强,层层递进地展现人物心理;而罗西尼《灰姑娘》中同名主角的咏叹调,则以华丽旋律独立抒发情感,形成音乐高潮。
尽管存在诸多不同,两者仍在主题与功能上存在共通之处。锡剧《珍珠塔》与罗西尼《灰姑娘》都以“善恶有报”为核心母题,前者中势利的姑母与后者刻薄的继母形成跨文化呼应,主人公凭借美德战胜困境的叙事都传递着人类共通的价值追求。这种共通性成为戏曲走向世界的基础——当维也纳观众为方卿的逆袭鼓掌时,证明情感共鸣可以跨越文化边界。
六、文化出海:自信表达与世界共鸣
锡剧《珍珠塔》登陆维也纳,为中国地方戏曲“走出去”提供了宝贵经验。文化自信的建立首先始于对自身特色的坚守,戏曲出海不必刻意迎合西方审美,而应主动展示“一桌二椅”的写意美学、程式化的表演体系与独特的声腔艺术。此次演出中,主创团队保留了锡剧的核心唱腔与经典程式,同时通过高清字幕精准传递唱词内涵,让海外观众既能感受吴侬软语的韵律之美,又能理解剧情的文化深意。
精准的剧目选择是出海成功的关键。《珍珠塔》之所以适合国际展演,因其包含励志成才、真挚情感等普适性主题,这些主题无需复杂的文化背景铺垫即可被理解。同时,剧目中的家族伦理元素虽具中国特色,但其折射的人性善恶、人情冷暖等话题,能引发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共鸣。这种“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平衡,正是戏曲跨越文化障碍的秘诀。
戏曲出海更需要构建多元传播生态。常州锡剧界的实践颇具启发:针对不同受众定制新媒体内容,通过排练花絮、戏曲科普吸引潜在观众;举办沉浸式演出增强体验感,让观众从 “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国际传播中,这种思路同样适用——演出前通过导赏活动解读戏曲符号,演出中辅以多媒体解读,演出后开展身段体验工作坊,多维度帮助海外观众理解戏曲艺术。
当《珍珠塔》的最后一个音符在维也纳剧场消散,掌声经久不息。这场演出证明,中国地方戏曲的生命力不仅在于非遗名录上的身份,更在于其与时俱进的创新活力与跨越山海的文化魅力。从江南水乡到多瑙河畔,锡剧用百年积淀的艺术底蕴告诉世界:传统戏曲从未过时,它正以自信的姿态,在跨文化对话中书写新的传奇。
2025年10月22日星期三 维也纳石头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