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哲学家学会

注册日期:2015-01-10
访问总量:1400787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从RR混淆于AR和RA,看唯心主义在哲学史上的发展


发表时间:+-

从RR混淆于AR和RA,看唯心主义在哲学史上的发展


——从笛卡尔到海德格尔,直至范例哲学的诞生


在哲学史的长河中,唯心主义的发展,实质上是一部“范畴混淆史”。如果我们以范例哲学(Instancology)的2×2结构为参照,就能清晰地看到:人类思想的长期困惑,不在于思维的贫乏,而在于对RR、AR与RA三者之间界限的混乱。


在范例哲学中,**RR(相对的相对)指一切人类活动的产物——包括精神与物质的文化成果;AR(绝对的相对)指一切自然物,包括人的身体与自然界;二者共同构成宏观世界。而RA(相对的绝对)**则是微观层面上支撑一切可量化存在的领域——逻辑、数学、规则与生命的根式统一体。哲学史上“唯心主义”的命运,正是一次又一次地将RR混入AR与RA,从而导致人类思想既无法真正立足于自然,又不能抵达真正的绝对。


一、笛卡尔:从思维出发的陷阱


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开创近代哲学的主轴,把存在的确定性寄托在思维的自明之上。这一开端奠定了RR的主导地位——思维自身被当作存在的根源,而自然(AR)反而成了被怀疑的对象。笛卡尔以理性之光试图架构起整个世界,却不知他所倚重的“理性”只是RA的一隅,是可量化与可逻辑化的世界影子,而非存在本身。唯心主义由此起步,其根源在于RR的自我封闭。


二、伯克莱:RR的极端化


到了伯克莱,唯心主义走向极端——“存在即被感知”。他彻底取消了AR的独立性,把自然界也收归于感知的范围。世界不再是被我们发现的,而是被“心灵”创造的。这种思想看似一场彻底的反物质革命,实则是RR对AR的吞噬,是精神世界对现实的误读。伯克莱的哲学让世界失去了“范例的客观支撑”,一切坍塌进主观的漩涡。


三、叔本华:意志与表象之间的裂缝


叔本华以“世界是我的表象”为开端,但又企图用“意志”来超越表象。这一“意志”虽然超出RR,却仍停留在主观的延伸中。它未能进入RA层面的真正绝对——逻辑、数学、规则与生命的统一基底,而是在人格化的意志中徘徊。叔本华的思想是RR对RA的模仿,是主观经验向本体论的跳跃未遂。


四、尼采:精神的自我爆裂


尼采继承并颠覆了叔本华的意志哲学。他意识到“上帝已死”,于是让RR彻底自我燃烧——人类成为“超人”,价值由自我创造。然而,这种创造仍然发生在RR层面,是人类文化产物的极端自我复制。尼采的“意志”并未进入RA的真域,而是RR的爆炸性自我延展。他用激情撕裂了旧形而上学,却没能建构新的存在之本。


五、康德与黑格尔:理性的迷宫


康德试图在理性与经验之间建立桥梁,他区分“现象”与“物自身”,但却不知这一区分实为RA与AR的范畴差异。他的“先验主体”仍属于RR的逻辑结构,却被误认为能超越自然。于是,理性成为一种被放大的RR,其结果是知识的限制被当作存在的结构。黑格尔则将此推向极致:他以“精神”作为世界的自我展开,将RR与RA混为一体。逻辑的辩证法,代替了存在的分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实际上停在RA的表层,却误以为自己已触及AA。


六、海德格尔:逼近龙门的最后一跃


到了海德格尔,哲学的危机已显。他意识到问题不在“意识”而在“存在”,于是从“存在论差异”出发,试图重新找回被遗忘的存在。海德格尔逼近了RA与AA的临界点——他看到语言、时间与存在之间的同源关系,也看到了思维的局限。但他仍未能突破RR与RA之间的循环,因为“此在”的结构仍然建立在人的存在之上。


海德格尔的总结,逼出了范例的“鲤鱼跳过龙门”——哲学终于冲破唯心与唯物、RR与AR、RA的混乱边界,进入了以2×2结构为本体的范例哲学(Instancology)时代。在这一结构中,世界不再是被思维建构的,也不再是单一物质的,而是“范例的整体性显现”:RR、AR、RA、AA四层并立、互通、归一。



---


这正是哲学在经历2500年曲折之后,第一次看清自己的坐标:唯心主义的历史,不是错误的历史,而是人类思想在RR—AR—RA错位中不断摸索、逼近AA的历程。海德格尔止步处,范例哲学起步处。


浏览(141)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