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绿之心:卢布尔雅那——欧洲的微型宝藏
斯洛文尼亚国家的首都卢布尔雅那(Ljubljana),这个名字在斯拉夫语中意为“挚爱”。这座城市是斯洛文尼亚的首都,也是她的文化与精神核心。它如同一颗璀璨的翠绿之心,静卧在阿尔卑斯山脉与亚得里亚海之间,融合了中欧的古典、巴尔干的热情,以及地中海的浪漫。本篇文章将带领您深入这座“欧洲微型首都”,从一日游的体验切入,解析其地理历史,探寻其文化艺术的脉络,并回顾其在历史洪流中的重大变迁。
一、阿尔卑斯脚下的悠然一日
斯洛文尼亚,之于我们来说,是个陌生的国度,在资讯发达的当下,随手一搜,便知它的全貌。特别方便的是,我们到了一个景点,用豆包一扫,像个随行的导演,它便会告诉此地来龙去脉。
斯洛文尼亚国土面积仅两万平方公里,人口200多万,却有着“小瑞士”的美誉。它位于中欧南部,毗邻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和克罗地亚。其地形复杂多样,北部是雄伟的朱利安阿尔卑斯山脉,西部延伸至亚得里亚海,中部则以喀斯特地貌著称,孕育了著名的溶洞奇观。卢布尔雅那正处于这个多变地理环境的中心,四季分明。
斯洛文尼亚的历史是坚韧的民族精神与外来统治抗争的历程。斯洛文尼亚人的祖先——斯拉夫部落在公元6世纪定居此地。随后的上千年里,斯洛文尼亚大部分地区都处于神圣罗马帝国和后来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14世纪至1918年),这使得其文化深深烙上了中欧的印记。两次世界大战后,斯洛文尼亚成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中最发达的成员国。最终,在1991年,斯洛文尼亚通过和平的民主程序,宣布独立,成功地捍卫了自己的主权。
2025年10月12日,我们一行4人,起了一个大早,5点出发,在维也纳火车站汇合,这是一个秋高气爽的金秋十月,我们从维也纳搭乘清晨的列车,便开启了卢布尔雅那的一日之旅。旅程要转车三次,因为在马里博尔市停留80分钟,这是一个10万人口的城镇,作为进入斯洛文尼亚第二大城市,马里博尔也是我们旅行的第一站。
时值中午,我们在大巴上用完午餐,因为交流很投入,还以为坐过了站,好在虚惊一场。下得车来,步行200米,大巴把我们送到卢布尔雅那火车站。
城市不大,一路步行,沿着卢布尔雅尼察河向南,很快就能见到城市最著名的守护者——龙桥。与四只巨龙合影后,便抵达城市的心脏——普雷舍伦广场。粉红色的报喜教堂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广场中央的三重桥是建筑大师约热·普列赤涅克的杰作,它们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最具辨识度的画面。
随后,徒步登上900米的高处卢布尔雅那城堡。花了9欧买了门票,在城堡的瞭望塔上,整座城市如模型般展现在眼前,远处的阿尔卑斯山脉若隐若现,河畔老城的红瓦屋顶和绿色河岸交相辉映。
午后,下了城堡,通过事先的攻略,找龙桥附近的小酒店享用一顿地道的斯洛文尼亚晚午餐,品尝克拉尼斯卡香肠、土豆、酸菜加上一杯冰啤。在夕阳的余晖中,匆匆赶往火车站,尽管这个车站规模不大,我们辗转多次才赶到站台,一阵奔跑,大汗淋漓,还好,带着满满的回忆和对这座城市“翠绿之心”的喜爱,从火车站踏上归途。
二、马里博尔曾获“欧洲文化之都”美称
马里博尔市是斯洛文尼亚东北部核心城市,坐落于德拉瓦河畔,人口约 10 万,却是该国第二大城市。出了站台,只见一架蒸汽式的火车头,矗立在车站广场边上。有一对英国来的老年夫妇拍照,我们忙去询问,他们告知市政广场并不远,拐弯即到。我们顺路而行,在拐弯处见到一个浑圆建筑,挂着一只巨型钟表,很是别致,拍照留存。再往前行,便是市政广场了。
马里博尔市其历史可追溯至1145 年,意为“边疆区的堡垒”,1254 年正式建城后,曾为拉万特大主教驻地,犹太聚居区历史悠久,现存欧洲最古老犹太教堂之一。市政广场旁赫然矗立着一个巨型圆型雕塑,石阶上写着1941-1945字样,圆型铜雕上刻着人形浮雕,看来是纪念二战南斯拉夫解放运动。
通过豆包介绍,市中心的市政厅建于1515年,经文艺复兴风格改建与修复,还原 16 世纪原貌,广场上矗立1912年的鼠疫纪念柱,纪念16世纪瘟疫逝者(在疫情期间,我详细了解过欧洲黑死病,人口锐减三分之一,现所到之处的大小城镇,皆能见到这类纪念柱)。斜对面马里博尔主教座堂始建于12世纪晚期,经多次改建形成混搭风格,钟楼内还设有消防博物馆,旁立防火神弗洛里安塑像。
溜达一阵,便往回走,经过一排小吃店,竟然看到了中国面条,旁边还有个上海超市,其实在我们转悠中,有几位讲汉语的中国游客同样拍照留念,尽管我们只是微微点头示意,我颇有几分自豪的,这个世界上不管在哪,都能遇到自己的同胞。当然,我们的同胞总是不改大喊大叫的豪迈,在首都卢布尔雅那圣尼古拉表演用汉语写着“静默”,比如糟糕的是,在奥地利最美小镇哈尔施塔特,多处用汉语写着“排队”“禁止乱扔垃圾”“不得大声喧哗”,让人不禁面红耳赤。
还是回头来讲这个干净整洁的小城吧,它在2012年,马里博尔联合 5 座伙伴城市与葡萄牙吉马良斯共获 “欧洲文化之都” 称号,全年举办 5264 场文化活动,吸引 23 万游客,带动 4000 万欧元消费。
从对面马路返回,看到一位南斯拉夫杰出人物的雕像,估计是斯洛文尼亚民族的英雄吧。总之,这80分钟是非常值得的,我们在这个温带海洋性气候、它让这里夏季炎热、冬季温暖的小城,感受到它的历史厚重与活力的城市魅力。
三、历史遗迹与城市象征
卢布尔雅那老城区在我们看来,它如同我们去的许多欧洲城镇,皆是历史的露天博物馆,这曾是哈布斯堡王朝的边陲小城,它将罗马遗迹、中世纪城堡和新艺术运动的优雅完美结合。
这座城市的历史古迹主要围绕城堡山和卢布尔雅尼察河展开。
卢布尔雅那城堡坐落在城市的最高处。我们一行背着双肩包,确实一副旅者的形象,跋涉得气喘吁吁。这座城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1世纪,这类城堡最初多是军事要塞。在中世纪,它经历了重建和扩建,并曾在19世纪到二战后被用作监狱(我们看到了铁制的铁栅格,还有几间牢房让我们一窥当年的真相)。这座古老的堡垒如今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其观景塔是城市全景的最佳欣赏点,城堡内的展览详细介绍了斯洛文尼亚的历史。
从我做的攻略上,对龙桥产生了向往之情。它是这个城市主要的交通干道,更是城市精神的象征。这座桥建于1901年,豆包介绍是以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著名的茜茜公主的丈夫)命名的,它是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典范。桥上的四只绿色巨龙雕塑,源于斯洛文尼亚的传说,据说英雄伊阿宋和他的伙伴阿尔戈英雄们在旅途中来到了这里,并杀死了一头恶龙。巨龙象征着勇气、力量与守护。实在说,我们见识了中国龙的雄壮和威武,以及昂然向上的灵性和它的霸气十足,对这四尊翼龙,多少还是有点失望的。毕竟它是西方的龙代表,我们拍照留念,没有怠慢。
这里有罗马城墙遗址。说明卢布尔雅那的起源久远,它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城镇埃摩那。在城市的一些区域,尤其是普列赤涅克故居附近的特尔诺沃河堤,仍能看到残存的罗马城墙和城门遗址。这些遗迹静静地诉说着这座城市作为罗马殖民地的古老过去。
四、文化建筑与建筑师的遗产
卢布尔雅那的文化遗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位伟大的建筑师——约热·普列赤涅克。
我们是下午通过谷歌导航来到三重桥的,见到它身形的,多少有点哑然失笑了,当然在这个国度,有它独特之处,不然怎么会桥面上游人如织呢?这座桥完美地体现了普列赤涅克“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理念。他将一座中世纪石桥改建为三座桥梁的独特组合,中间是公路,两侧是人行道,巧妙地引导了人流,创造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圣尼古拉斯大教堂,就在龙桥不远处,步行约莫十分钟可到,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大教堂,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一扇青铜大门,一扇上面雕刻着斯洛文尼亚宗教历史的场景,极具艺术价值,我们经过时,有一位举旗的老者,正在对铜雕上讲解,转到另一边,则是几位主教组成的头像,斜面并列一起,走近眺望了教堂内的光景,在我们从遥远东方的人来看,大体差不多。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一座教堂,不仅是宗教中心,也是精美艺术的殿堂。
五、震惊世界的事件与发展中的重大变故
尽管斯洛文尼亚以其平静和“绿色”著称,但在其近代史上,也经历了数次影响深远的变故,塑造了其独特的民族身份。
二战的阴影与纳粹占领。二战期间,斯洛文尼亚被轴心国分裂占领,卢布尔雅那被意大利法西斯占领并建立了著名的“带刺铁丝网”,该铁丝网将城市完全围困,以隔离抵抗力量。这段经历是城市历史上的黑暗时刻。如今,沿着当年铁丝网的路线,建成了回忆与友谊之路,成为纪念抵抗运动的徒步路线,提醒人们和平的来之不易。
1991年的“十日战争”。斯洛文尼亚历史上最具决定性的事件发生在1991年。在摆脱了近千年的外来统治后,斯洛文尼亚于1991年6月25日宣布脱离南斯拉夫独立。这引发了与南斯拉夫人民军之间短暂而激烈的军事冲突,被称为“十日战争”。
这场战争是斯洛文尼亚建国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变故。斯洛文尼亚领土防卫军迅速采取行动,控制了边境口岸。由于斯洛文尼亚的坚定抵抗和在国际上的迅速反应,冲突在十天内结束,斯洛文尼亚成为前南斯拉夫各国中最早和最和平地实现国际承认独立的国家。这场胜利不仅确立了斯洛文尼亚的主权,也证明了其民族团结和抵抗意志。
2016年“欧洲绿色之都”,卢布尔雅那赢得了这一殊荣,这标志着其在城市规划上的重大转型。市政府大幅限制市中心车辆通行,推广公共交通、自行车和电动车。
六、翠绿之心与欧洲精神的缩影
斯洛文尼亚无疑是一个成功的现代国家典范。从地理上看,它连接了日耳曼、斯拉夫、罗曼和马扎尔四大文化圈,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其文化多元性与包容性。从历史上看,它经历了漫长的外族统治,但其民族精神从未消逝,以诗人普雷舍伦的文学为旗帜,维护了独特的斯洛文尼亚语和民族认同,最终在20世纪末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独立建国的目标。
在经济和政治上,斯洛文尼亚迅速而平稳地转型,成功地加入了欧盟和北约,成为一个高收入的发达国家。而首都卢布尔雅那,则以其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城市的承诺,引领着国家的未来方向。
这座城市拥有中世纪城堡的古老韵味、巴洛克教堂的典雅,以及普列赤涅克带来的现代人文主义光辉。它既有阿尔卑斯山脉的沉静,又有地中海的活力,完美地平衡了历史传承与现代创新。卢布尔雅那的魅力,不在于其宏大的规模,而在于其精致、宜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斯洛文尼亚正以其“翠绿之心”,向世界证明:真正的力量和影响力,并不在于国土的大小,而在于对和平、文化和可持续生活的坚定追求。
到斯洛文尼亚来作次自由行,我无厘头地想到老子描述的“小国寡民”的情形,它不是体现了老子的那种精神,实在难以讲清楚。我看来,什么都是袖珍型,难道不是浓缩的精华吗?在这样的小国无忧无虑地生活,定是件快乐的事。而我们用脚丈量的卢布尔雅那,这座“挚爱之城”,是斯洛文尼亚的缩影,也是欧洲历史与精神的微型宝藏。
2025年10月21日星期二 维也纳石头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