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经济

注册日期:2022-12-28
访问总量:776901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斗争意识害了中国经济


发表时间:+-

斗争意识害了中国经济

 

多伦多 李郡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程,不难发现,中国经济的腾飞,源自于开放、合作与务实的态度。而近几年经济的急剧下滑,却与社会重新强调“斗争精神”密切相关。

 

前五年,中国政府在国内开展反腐斗争,确实取得显著成效,赢得了广大群众支持与信任;但随后,这种“斗争思维”被延伸至对外关系领域,结果却完全不同,反而成为经济全面下滑的重要诱因。

 

一、对外“乱斗”削弱了国家战略空间

 

即便到了非斗争不可局面,斗争也要有策略、有选择。若必须斗争,也应集中力量应对主要对手,同时与其他国家保持合作与平衡,这样才可能争取主动、化解风险。

 

然而现实却相反。近年中国几乎同时与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发生摩擦:与美国打贸易战、科技战、货币战、稀土战;在俄乌战争问题上,与欧洲立场严重分歧;对日关系也日趋紧张。

 

这种“三线作战”的局面,酷似一百年前的晚清乱局。那时慈禧太后“同时与列强为敌”,结果国家陷入被动。今天的情形虽不同,但战略错误的逻辑相似——缺乏取舍与节制的“全面斗争”,注定是失败的。

 

二、斗争失去道义,就失去国际支持

 

历史一再证明,真正能够赢得持久胜利的斗争,必须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上。抗日战争、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皆因正义站在人民一边。

 

但在俄乌战争、也门危机、哈马斯冲突等国际热点问题上,中国的立场却屡屡背离主流国际道义。尤其是提出“与俄罗斯合作无上限”,不但削弱了中国的中立形象,也让欧美日以及俄罗斯和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度下降。

 

在国际政治中,道义与利益往往相互支撑。失去道义,中国在全球产业链、技术链和资本市场中的地位,终将受到侵蚀。

 

三、斗争忽视了国内社会的承受力

 

外部对抗必然加重内部压力。如今,中国每年有数以千万计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数百万外向型企业订单减少,资本市场低迷,房地产、债券市场均寄希望于改善外部环境。事实上,中国与欧美日的关系,早已成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外部环境的冷暖,直接决定国内市场的信心与活力。

 

若继续以“斗争思维”主导外交与经济,中国将陷入内外双重消耗,经济难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回归理性,重启开放合作

 

四十多年前,中国以“改革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赢得了发展与尊重。今天,当世界格局再次动荡,中国更应以理性、务实、合作的态度应对,而非沉迷于斗争叙事。只有重新树立开放意识,修复与欧美日的互信与合作,中国股市、房市、就业市场的信心才会真正恢复,经济才可能再次步入健康与持续发展的轨道


浏览(176)
thumb_up(4)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