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暢:中东永久和平能否真正实现可能并非一朝一日那么容易
舒暢:中东永久和平能否真正实现可能并非一朝一日那么容易
这次川普总统亲自前往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签署和平协议,哈马斯也已经释放了二十名以色列人质,而以色列方面同时释放了两千多名巴勒斯坦囚犯,其中包括大约 250 名犯下严重罪行的重刑犯。这场交换行动在双方社会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人们上街庆祝,似乎和平终于来了。
然而,我仍然要提出一个问题:这次的和平,真的能永久维持吗?
回顾以色列建国以来,中东地区已经爆发过六、七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几乎每一次,战争结束后都出现了短暂的平静,但不久战火又会重新燃起。最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当年阿拉法特与以色列总理拉宾签署《奥斯陆协议》,两人甚至与以色列外长佩雷斯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美国总统克林顿当时也亲自见证。那时世人普遍以为,中东终于迎来了持久和平。
但事实证明,和平仅仅维持了短短几年,新的冲突又爆发了。
这次的战争持续得更久、更惨烈。自两年前 10 月 7 日爆发以来,双方死伤惨重。以色列方面在最初的袭击中有一千多人遇难,并有 250 名人质被劫持。而根据巴勒斯坦方面的统计,死亡人数已经超过 六万五千人——虽然这个数字可能有夸大,但无论如何,代价之惨痛都是前所未有的。
更令人心寒的是,这些死亡者中到底有多少是平民、多少是武装分子,根本难以分辨。以色列方面指称,许多哈马斯成员伪装成平民混入人群;而在加沙与西岸,普通民众在长期冲突中也常被武装组织动员或卷入。
从社会层面看,我对双方都抱有复杂的感情:我同情巴勒斯坦普通民众的苦难,也赞赏以色列在组织、外交與國防上展现出的坚韧与能力。以色列能够在国际上争取到支持,部分来自其成熟的国家机构与外交策略;而巴勒斯坦社会长期处于经济封锁、教育资源受限与政治分裂之下,这些结构性短板使得他们在选择上常常受限。
更深层的原因,还包括教育与社会发展差距。许多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机会有限;在缺乏普遍基础教育与经济出路的背景下,极端思想更容易繁殖,年轻人也更容易被动员投入暴力。宗教教育在某些地方占主导地位,而若缺乏与现代社会接轨的广泛教育与批判性思维训练,社会观念容易形成封闭与敌对的循环。长期的贫困、卫生与医疗条件差,导致寿命与生活质量都受影响;这些现实又反过来强化了绝望感与对抗心态。
我还想再强调一点:只有当一个民族变得繁荣富强、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国民教育程度显著提升之后,文明的养成才有可能真正扎根,战争才可能从根本上被消除。 现在许多巴勒斯坦人的生活非常艰苦,缺乏稳定的生计与未来的希望。在这种绝望之下,个体与社区有时会产生“与其苟且活着,不如痛快去战斗,死了也无所谓”的心态——这种心理在长期被压迫与贫困侵蚀的社会中并不罕见。要改变这种心态,除了停火与安全保障,更需要长期的经济发展、教育普及与社会建设,让人们看到活着、学习和发展的希望。
在战争初期,看到加沙街头有人为哈马斯初步行动载歌载舞,这种情绪既令人震惊,也提醒我们:仇恨与民族情感有时是集体记忆与社会条件的反映,而非单纯的道德判断。正因为民族仇恨深植社会,短期的停火或协议并不能把这一切抹去。
因此,要想真正走向和平,单靠一次交换或一纸协议远远不够。我仍然主张:**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应建立一片中立的和平地带,由国际社会长期驻守维持秩序。**这必须是一个长期、制度化的安排——不是几年或十几年,而应被视为一代人的承诺。只有在安全保障、教育普及、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逐步展开的过程中,下一代人才有可能摆脱仇恨,学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
等到那时,也许过了几十年,新的以色列人与新的巴勒斯坦人,才能在真正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谈论“和平”这两个字。
所以,我认为,这次虽然停火了,但真正的永久和平,还没有到来。和平的道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