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巷子

注册日期:2025-07-20
访问总量:118316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撒旦探戈》希望与绝望陷阱 冯知明


发表时间:+-

1.一群被遗弃者的生存状态图片1.png

 

每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作,是本人必须研读之物,今年也不例外。一般来说,诺奖颁奖前一个月,会玩一种游戏,便会锁定一批享誉世界文坛的作家,来一次竞猜,今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和国内先锋派小说家残雪依然榜上有名,他们被笑称成了“陪奖运动员”。我深深为他们抱不平,并不是诺奖有失公允,而是这些玩家们不断拿他们出来翻炒,同样会使作家蒙羞吧。

今年诺奖得主是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匈牙利作家,他未必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作家,但几部作品都极有分量——《撒旦探戈》《反抗的忧郁》《仁慈的关系》已经摆上我的案头,三部大作皆是由余泽民先生所译。对拉斯洛先生,我是孤陋寡闻,然而他的获奖消息一出,关于他的信息便铺天盖地涌现在各种媒体上,使我能有机会对他作比较完整的了解。好在余泽民先生是个极认真的翻译家,他在翻译的作品前言里,对这位匈牙利作家以及写作风格作过详细的介绍,这是权威发言,能让我从网红制造的迷雾中分辨真伪。

202510上旬,我们结伴去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方向作自由行,早上4点起床,5点到维也纳去火车站的地铁口。同行的一位参赞,一看广告牌,感叹道:“看,拉斯洛,动作真快呀!”我们看到了诺奖作家巨幅的照片。我正好在拜读《撒旦探戈》,于是,我们对这位匈牙利作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我从《撒旦探戈》深切地感受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在社会主义阵营的背景中,至少不会让我们有陌生感,就像拜读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一样。比较典型的例子,因为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匈牙利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不存在失业之说,如果有人没有工作,不管是找不到工作或是游手好闲者,将会传唤“威胁社会安全的逃避工作罪”。

《撒旦探戈》创作于1985年,构思应该要更早一些,是作家的处女作,同时也是他的代表之作,这部作品在1993年被德国评为年度最佳图书而蜚声欧洲。2015年获得英国布克文学奖,这个奖圈内人想必不会陌生,它几乎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哨站,用余泽民先生的话说,拉斯洛获奖即站在了世界文坛的聚光灯下。

《探旦探戈》讲述了一个真实而又荒诞的故事,在匈牙利一个破败的小村庄,集体农庄已经解散,大部分人四处逃亡,只剩下十几户人家逃无可逃。这些人有机械能力的瘸子弗塔基,他最新出场,是睡在施密特夫人的床上;被吊销行医执照的医生,他坐在四周堆积垃圾的房间,浑身散发着酸腐的臭味,他日常生活围绕着吸烟、酗酒,通过母亲遗留下的特殊的窗口,窥视村人的一举一动,可将村人的活动分门别类写进日记里(这在写作中,被称为“上帝视角”)——施密特夫人是个生动的人物,她是全村男人欲望的附着体、公共情人,用举报信里的话:“愚蠢的、大奶子的母牛……她见到谁都可以上床,除非对方是个打灯笼难寻的丑八怪。”而她的丈夫尽管是个脾气很坏的男人,但对男人追腥逐臭自己老婆则视而不见,“分享”有何不可呢?依次人物如克拉奈尔夫妇,夫人则是个“闲话连篇的长舌妇”,他们与弗塔基一样,皆是骗子伊利米阿什的忠实追随者;哈里奇迷上了壮硕的克拉奈尔夫人,哈里奇夫人则常持一本破烂不堪《圣经》“带着宗教狂热和某种反向倾向”的女人;霍尔古斯家的大小姐妹,利用废弃的磨坊,干着接客的勾当,而母亲是个酒鬼,只知向女儿逼要钱财,而儿子小偷加骗子,不知到小城里又在撬哪一家门店,他小小年纪色胆包天,裴特利纳话说,“孵化的蛋壳未脱,便想往女人裙子底下钻。”他躲在草垛中,等着两个骗子归来,告知村里的一些事情,比如弗塔基和施密特夫人偷情很久了,校长在自慰,医生永远窝在家里,凯莱曼这个志愿警察当了售票员……

校长和酒店老板亚诺什同样贪婪着施密特夫人的美色,他们欲望的箭矢只能射在女人脚下。凯雷凯什是个庄稼汉,在凌晨狂欢舞蹈中,拉起了手风琴伴奏。

故事的背景在一个泥泞的雨季展开,每个人每件物品天空和大地等等一切皆是湿润润的,给人造成很不舒服黏糊样,在这个小村庄里,酗酒、狂欢、通奸、背叛、麻木不仁又异想天开,在绝望中寻找着希望,从一个陷阱跳进另一个陷阱之中,不断上演着一幕幕活的话剧。

就在被遗弃者醉生梦死之中,突然出现了两个死而复活的人,他们就像弥赛亚出现,却是撒旦的化身——一个是伊利米阿什,一个是他的同伙裴特利纳,他们回到村里,骗术并不高明,村人却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追随他们而去,从而陷入更加深渊的死亡陷阱。

 

2.在惨痛的历史中,挖掘作品深层理念

  

图片2.png

  

读一部经典名著,需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一番考察,深入到这个国度的历史变迁和重大事件,去挖掘它的深刻之处。

正好有些机缘巧合,2025101日,我们有几天结伴自由行的计划,第一站便是拉斯洛的故乡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至理名言,如果要真正意义上的了解一个地区和国家,需要踏上它的土地,亲临实景地感受一下。

对匈牙利,我一直把它当成一个东方民族,甚至认为它的匈奴的后代,这群凶悍的游牧人在我们常见于历史之中,曾与大汉民族纷争与纠葛,只是汉代以后,它却消失不见了;我们追根溯源,听到这种说法,他们便是匈奴的后裔。后来,从一些匈牙利民族起源的论述中,我便坚信不疑这种说法,并非我刻意杜撰,匈牙利这个民族内部十分认同的说法,声称是匈奴的后代。在他们中世纪编年史和神话传说中,马扎尔人将自己的祖先追溯到传奇人物阿提拉的兄弟,以此强调其东方的英雄起源和尚武精神,来对抗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文化霸权。

不论真假,他们是一个尚武和不屈不挠的民族,在《撒旦探戈》结尾,医生顺着钟声寻来,发现一个疯癫的小老头,一面往荒废的教堂钟楼奔跑,一边喊着:“土耳其人来了。”匈牙利人在1526年的莫哈奇战役惨败,中部沦为奥斯曼帝国的直接统治区,东部成为附庸。长达150多年的国家主权丧失,是匈牙利历史上的深重灾难,显然作者借用一个疯癫老头呼应历史的记忆

理解这些,我们就不难看出,《撒旦探戈》里窥视者医生,摊开一本匈牙利起源的历史,抄录书上的文字,通力表达这种深意。我同样注意到作者高度的预见性,此书是创作于1985年,匈牙利前后有两段历史,引起我的深思。在二战后,匈牙利落入苏联控制,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1956年爆发了反抗苏联的“匈牙利十月事件”,这是一个重大事件,我们步行到国会大厦前,途经一个自由广场,美国前总统里根铜像,用一种亲和力的方式,向路人伸手,展现了他的民主风格和人民对自由的渴望,在布达佩斯的英雄广场背后,还有一尊华盛顿铜像,同样表达这种精神。这样的抗争,终1989年,匈牙利和平实现了民主转型,彻底告别了共产主义,重新融入西方体系,迎来了新的历史阶段。

我表达的意思,作者在构思和出版时,匈牙利依然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整个制度深刻影响着这个国度,而作者便以一个小小的集体农庄来预言了它的消亡,便向社会展示消亡之后出现的状况,这就是作家惊人的洞察力和过人预见性。

 

3.上帝之门与小女孩的归宿,预言着这个的世界

 

图片3.png


我注意到瑞典文学院对诺贝尔文学奖,有一套比较稳定的“价值取向”和“评审逻辑”。大抵如下:“授予文学领域中创作出理想向上最杰出的作品的人。要求这类作品应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精神启迪与价值追求,拉斯洛作品是文学性和哲思性高度结合;再者文学语言必须有独创的表现力和审美力量,用余泽民先生的评价“整部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这样黏稠、缠绕、似火山熔浆涌出的句子,而且不分段落,读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获奖作品要探讨超越本土的主题——人性、自由、命运、记忆、暴力、爱与孤独等能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产生共鸣。我在拜读这本大作时,尽管艰涩难读,时时让我掩卷沉思,那些笔下的人物,作者并无具体的形象描述,最多给一个基本特征,却能让我常常想起一些自己周围熟悉的人和事情来。

特别是《撒旦探戈》第一部分的第五 拆解,作者花了一章来写霍尔古斯家的十岁小女儿自杀的全过程,有一章写得极为震撼。

霍尔古斯的小女儿艾什蒂,躲进屋檐上的一个鸽子笼般的小窝,她要逃避妈妈、姐姐、哥哥以及所有人对他的使唤。她家里养着一只黑猫米库尔,这只猫对她很亲近,时时蹭她的裤腿,围着她转。在这个雨季之夜,她已经淋湿透,身体发烧。她偷偷地攒了一些零钱,被哥哥商尼发现,这个骗子加小偷,便告知妹妹如果把钱种下,会长出金钱树,结出钱币之果。年幼的妹妹坚信不疑,原因是有次父亲带她进城,见到了一位残废军人柯林讲过上帝之门的故事,这个靠口琴挣得微弱收入的人,表示要感谢上帝带给他黑暗,使他能时常见到天使和上帝。而小姑娘有次得了肺炎,发高烧时,强烈身体战栗,产生如柯林同样的体验,进入了上帝之门,见过了人世间没有的美好。

钱币树种下后,哥哥告知“金钱树”发芽至少要3天,等她去看时,种下的钱币已经被人挖走了,加上她信任的“医生叔叔”无情地摔开她。失望之余,小艾什蒂便想走向天堂之路,认为如果有黑猫米库尔相伴,自己就会更强大,她杀死了猫,抱着死猫,小女孩走到温克海姆城堡的废墟上,把死猫放在一旁,自己吃了从谷仓里拿出来的半包耗子药,平静地躺在石板上,和她的小黑猫等着进入上帝之门。

这一章粗看起来,与整部小说风格相悖,像个童话,却能让我久久无法释怀,我忍不住想到这个残忍的世道,硬是断送小小孩子的一点念想,不让她存活。小女孩代表未来,她在小小年纪,便尝遍了人间的辛酸,生活在如此环境之中,两个姐姐在磨坊里“接客”,哥哥是个骗子加小偷,母亲是个酒鬼,母亲找不见她,声言要拧断她的脖子,如此一个看不到半点希望的世界,她的死亡,预示着这个世界不给出路,是多么令人绝望。

这一章还像个重要的过渡段,描述《撒旦探戈》的村人们“从一个陷阱到另一个陷阱”,一个童话般的寓言,却是作家艺术感染力的超常发挥的证明。

 

4.创作相通与作品结尾精妙设计

 

图片4.png


也许余泽民先生的翻译之能,或者我有些写作的体验,感到《撒旦探戈》并不难读,我甚至把它看成超大型的话剧,它的结构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分为6章,下部分同样分为6章,只是下半部分从6章倒数,这种结构使作品像个奇妙的圆圈闭环。上半部分通过几个重要人物的切入,在《第六 蜘蛛事件2》中达到高潮。上部隐藏着一条暗线,从《第一 他们来了消息》和《第二 我们复活了》便死死地套住了读者的心,以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节奏,要看看伊利米阿什和他的同伴如何表演。

骗子的技法并不高明,他一出场便拿小艾什蒂之死大做文章,为的是唤醒人们内疚之心和良知,再设置陷阱,唤起他们希望,从而在“死亡陷阱”跳舞。在下部中,这些遭时代和社会遗弃的人中,没有几个是清醒者,施密特和克拉奈尔将全村人的拖欠工钱接到手中,打算逃跑,得知伊利米阿什回村的消息时,弗塔基和施密特夫人被唤醒希望,他们阻止两人的逃亡,因为他们的弥赛亚出现了。施密特夫人在众目睽睽下,走进了小酒店安顿伊利米阿什库房,来上演为之献身的激情大戏。而那个忠实的追随者,最先掏空自己口袋、坚信不疑进套的弗塔基却是最新发现骗局,然而为时已晚。施密斯和克拉奈尔由怀疑到不满,并对弗塔基大打出手,最后乐滋滋地接受骗子的发配。

作为读者,随着拉斯洛《撒旦探戈》一种灰暗阴影下不适的阅读体验,自然会关注骗子陷阱里,这群人的惨痛结局。作者却让我们看了一份对他们字斟酌句的润色报告,画龙点睛刻画他们的形象,只字不提这些人绝望凄惨地哀鸣。最后一章,则以“上帝视角”医生作为收场,只是他蜻蜓点水般从日记中回顾这些人的过往。

我们当然知道,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我像找到了知音般地无比欣慰这样的结尾,本人于2003年开始构思和创作的《丢失了的城池》三部曲《绣船一号与雄起城》《无影人与雄起跃进城》《小妖精·影与雄起实验城》80万字,在长达二十余年的构思与创作中试图用寓言体小说呈现一个民族近、现代史,这部小说不管在主旨还是书名中,皆点明三座城池的兴建和崩塌,只是我写到结尾处,有意放弃了这个高潮部分刻画叙述(不排除自己笔力不济),感到前面部分花尽心力已经充分展示了它的必然崩塌。

我当然明白,无法与这样的小说大师比较,但创作总是有相通之处。关于这部作品大名《撒旦探戈》,用此次同行斯洛文尼亚首都自由行的参赞感叹,所谓探戈就是进三退三,进六步退六步原,地转圈而已。我突然想到一个中国双人相声台词:探戈就是趟呀蹚着三步一寸两呀两回头五步一下腰六步一招手然后你再蹚着走。

怎么样,中国解释的《撒旦探戈》是不是十分精到地体现了作者的主旨。

 

                          2025年10月15日星期三  维也纳石头巷子

 

冯知明,云梦泽人。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在出版社及各文学期刊出版或发表《扭曲与挣扎》(长篇小说)、《百沧桑》(长篇小说)、《四十岁的一对指甲》(长篇小说)、《云梦泽》(海外书名《生命中的他乡》长篇小说上、下卷)《楚国往事》(历史随笔)、《楚国八百年》(大陆简体版、海外繁体版);另有一套三卷《冯知明作品集——《灵魂的家园》《对生活发言》《有九灵》台湾版散文集《童婚》;任3D动画片《武当虹少年》1-2季(52集)总编剧。各类作品共计500多万

作为资深出版人,几十年来曾参与过经典名作、通俗文学、武侠、故事、网络文学等多种文本的编辑工作。

图片5.png




浏览(232)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