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诺贝尔科学奖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一个域外观察
日本诺贝尔科学奖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一个域外观察
诺贝尔奖是金字塔尖儿了。不过,要想把塔垒起来,基座必然是广大的。
咱不是科学圈内人,也没有爬过金字塔,没看到过山顶的景色。
但,我每天在山脚下四处漫游,金字塔脚下的状况,略知一二。在此啰嗦几句。
1
今天,没啥人看报纸了,不过,报纸离开我们的时间并不长。
世界上,仅有2份报纸创造过订阅量超千万的记录,一份儿是《朝日新闻》,另一份儿是《读卖新闻》。
日本总人口,今天是1亿三千万左右,比20世纪略有下降。
粗粗算来,日本人读报的比例,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再有,一份儿报纸,一家人都可以看;这样估算的话,日本家庭每家都至少订阅一份儿报纸。大概是可能的。
2
2013年暑期,我在大阪学习日语,周末去看日本三大名城之一姬路城。
可不巧,姬路城正在解体重修—遇到这种状况,在国内,以及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你唯一的选择吃一大碗闭门羹。
然而,出乎我预料的是,姬路城整修工程的施工方,居然给参观者开辟了专门的参观通道。他们一边施工,一边让你看他们如何施工。施工方不怕麻烦,也不怕增加成本,还不怕泄露技术机密—毕竟,古建筑修复,也是一项“没有金刚钻不敢拦”的技术活儿。
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
于是,我不仅看了姬路城,还增加了古建是如何修复的知识。
3
2015年冬天,去尼泊尔看珠穆朗玛,住在可以遥望珠峰的博卡拉、一间既不奢华也不大的民宿里。
民宿的大厅里,有两个大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各种日语书,不亚于一个小图书馆,各种学科的图书,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科幻探险、漫画绘本,应有尽有。
更特别的是,还挂着一副日本茶室常见的条幅:一期一会。
我好奇,以为店主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就问老板:这些书是你的吗?
他说:不是。
我说:那是?
老板说:这些书,都是日本旅行者带过来的;他们随身带着书,住在我店里,一边欣赏珠穆朗玛峰的雪景,一边看书。离开的时候,书也看完了,就不带走了。久而久之,这些书就堆满了2个书架。
我问:估计有多少本?
他说:有2千多册书。
——嗷,日本人出门、旅行的时候,也带着书。
4
2018年寒假,我在北海道旭川市、东川町学日语。日本的町,在城市,相当于一个小区;在农村的话,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乡。
北海道,是日本的天涯海角,地处偏远。东川町,就是偏远之地的二次方了。特别是冬天,整个东川町被2-3米厚的大雪覆盖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不过,东川町和日本的任何一个镇一样,有一个町民中心;中心,有各种服务设施,还有一个标配图书馆。
下午,有时没课,我就去图书馆里看书。
有一天,我上厕所的时候,遇见一位老人,抱着6-7本书。
我就问他:您退休了吧。
他说:是啊,退休好几年了。
我说:那你还看书啊。
他说:他差不多每星期都来,借书看书。
5
我在的大学,请了一位日语教师,名叫新井。
我的学生,在学校的国际交流处上班,就把这个消息告诉我了。
我好学啊,就结识了新井老师,继续学习日语。呵呵呵。
有一次,我和新井老师,去我常去的一位朋友处喝茶。
每喝一道茶,新井老师就仔细询问:茶名、产地、加工过程、等等,而且,还用小本本记下来。
我非常担心,这算不算把中国茶产业的技术秘密,泄露了。
哈哈哈。
6
2023年,小女在大阪学习日语;我也趁机在暑假去了大阪。
女儿和我说,大阪造币局有一个研学活动,要是我想去的话,可以申请。
我说,我愿意。
我想趁此机会,把日本造币、货币的秘密,学个二三,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造币也算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地带了,能让我一个外国人参观,机会难得啊。
我女儿就给我申请了,且,没有任何障碍地通过了。
但是,由于我迷了路,没有在指定时间、找到集合点,错过了。
十分遗憾。
转念一想,我在中国,也没有参观过造币局!估计99.99%的中国人,也没参观过。
7
不知道能不能下结论了?呵呵呵。
一个学习型社会,才会产生诺贝尔奖;
一个非学习型社会,一个把学问、学术、科学当作“晋身之阶”的社会,一个Great Leader指导所有学科的社会,是不可能产生诺贝尔奖的——无论投入多么高大上的设备、无论设立多少“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黑龙江北小河”学者,也无论经过了多少时间和投入多少资金,都是枉费民脂民膏。
2025年10月11日;
北京,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