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哲学家学会

注册日期:2015-01-10
访问总量:1387752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为什么西方形而上学不是中国的“道”


发表时间:+-

为什么西方形而上学不是中国的“道”

在中西哲学的交流史中,最容易被混淆的概念,莫过于“形而上学”与“道”。中国学者在解释西方哲学时,常将 metaphysics 译为“形而上学”,又以“道”去类比之,以为“道”即是中国式的形而上学。这种翻译的便利,却掩盖了两者根本的差异:西方的形而上学探求的是“存在的原理”,而中国的“道”意在“生生之流”。前者在逻辑上追问“是什么”,后者在整体中体悟“如何生”。

一、形而上学的出发点:存在的本原

西方形而上学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即以“存在之存在”为核心问题。柏拉图提出“理念”作为一切现象的根源,理念是超越感官世界的“本体”。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区分“质料”与“形式”,探讨存在的第一因。自此,西方哲学展开了一条从“存在”到“本体”,从“本体”到“上帝”,乃至“逻辑结构”的理性之路。

形而上学的精神在于“求原理”,它通过抽象与分析,把世界理解为可被理性把握的秩序。希腊哲学家追求的是一种稳定、普遍、不变的真理,这种真理高于经验、独立于人,属于理性的绝对领域。康德的批判哲学、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海德格尔的“存在之问”,皆沿此脉络展开。

因此,形而上学是一种“理性化的本体追求”,以逻辑和概念为通向真理的道路。

二、“道”的出发点:生命的流行

而中国的“道”,无论是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还是《易经》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都不是在建立一种逻辑结构,而是在指向一种“生生不息”的整体运动。道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生成之源,是一切生化与流变的总体。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这并非语言的悖论,而是指出任何被言说的“道”,皆已落入分化与限定之中。真正的“道”超越可言说的范畴,是流动的、无形的、生化的。它不是理性推演的对象,而是生命所体悟的“无为而成”。

由此,“道”不是“存在论”的对象,而是“生成论”的显现;不是“求真”的理性体系,而是“与道同体”的生活之道。

三、理性与直觉的两极

形而上学以理性为最高法则,借助逻辑与定义来把握世界;而“道”以直觉为中心,借助体悟与感通来融入世界。

在形而上学的思路中,人是世界的观察者,是独立于世界之外的理性主体;而在“道”的视野中,人是万物的一部分,是“道体”的自然流行。前者重“认识”,后者重“体道”;前者分离主体与客体,后者消融二元对立。

因此,形而上学是一种“观照世界”的思维方式,而“道”是一种“在世界中”的生活方式。

四、世界观的不同:静止与流变

形而上学的世界是静止的、可定义的。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概念预设了一种不变的本体结构;即使到黑格尔,虽然引入了辩证法的“运动逻辑”,变化依旧被吸纳为理性体系的环节。

而“道”的世界是流变的。《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宇宙的根本不在“存”,而在“变”;不在“恒”,而在“通”。老子讲“反者道之动”,强调万物的循环、往复、生灭,这是一种内在的自生律,而非外在的理性秩序。

五、混淆流动与本体:西方的近似与限度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哲学并非全然没有感受到“流动”的维度。二十世纪的A.N.怀特海(A.N. Whitehead)提出“过程哲学”,试图以“生成”取代“实体”,认为世界由“事件”与“过程”构成,而非由静态的“存在”构成。

然而,即使在怀特海那里,“过程”仍被当作一种“存在方式”,即“流动的本体”。这种尝试在哲学史上极为深刻,却仍未真正超越形而上学的框架——它依旧在“存在”之内思考“生成”,而非在“生成”之中体悟“存在”。

换言之,怀特海虽将“流动”引入本体论,却仍未能消解“本体”与“流动”的分裂。而在中国思想中,二者从未分离:“道”既是流动之流,也是本体之体。只是中国思想偏于体悟“流”,而未建立系统化的“本体”概念。

六、结语:从“道”与“形而上学”到“2×2的范例结构”

西方形而上学从理性出发,试图通过逻辑思维抵达存在的根源;中国之“道”从生命出发,体悟生成的整体与圆融。前者是“知”的文明,后者是“悟”的文明。

二者本质上并非对立,而是同一终极的两种取向:若理性缺乏生成的感通,形而上学就会僵化为概念体系;若体悟缺乏理性的自省,“道”也会沦为模糊的玄学。真正的超越,或许在于二者的会通——在生成中见本体,于流动中观永恒。

到了范例哲学的“2×2结构”,流动与本体的关系终于一目了然:AA(绝对绝对)为无言的整体背景,RA(相对绝对)为法则与逻辑的恒定层,AR(绝对相对)为自然与生命的生成流动,RR(相对相对)为人类经验与文化的映射。在这一结构中,“流”与“体”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映照:流动在本体中实现,本体在流动中显现。由此,西方“存在”的追问与中国“道”的体悟,终于在同一个范例之中得以贯通。


浏览(119)
thumb_up(1)
评论(1)
  • 当前共有1条评论
  • 中国现代哲学家学会

    理性属于认识论,存在属于本体或“静”,道属于懂。三者的统一在2乘2结构中完成。可以看出你有一定的哲学修养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