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中国(稀土)能卡美国的脖子有多久?
中国(稀土)能卡美国的脖子有多久?
范学德
一.美国重构稀土产业链需要多少年?
"供应链就是国家安全"。稀土产业链是重中之重。
在X上看到老沉的一个推文,他问ChatGPT :“去中国化重构稀土产业链需要多少年?”换言之,也就是中国稀土能卡住美国和西方的脖子有多久?回答:
现实时间表: ?勘探与复产:5–8 年 ?
冶炼体系建设:8–12 年 ?
下游生态配套:5–10 年。
合计:10–20 年 这还不包括政治阻力与环保限制。
好奇,问了一下Grok3:它回答:10-15年是现实底线。
勘探与开采复产:3-5年。美国Mountain Pass矿已重启,但产量仅占全球5%;澳大利亚Lynas矿需额外投资。
冶炼分离(核心瓶颈):5-10年。中国占99%重稀土分离;美国DOD投资4.39亿美元建厂,预计2027年部分投产,但初期产量远低于中国。
下游制造(磁材、合金):5-10年。美国Noveon Magnetics与Lynas合作建厂,目标2027年“矿到磁材”全链,但需克服中国技术出口禁令。
整体生态配套与规模化:10-20年。欧盟/日本“友岸外包”需15年(如日本自2010年起推进);地缘风险(如中国2025年管制)延缓进度。
结论:当前管制趋势显示,10-15年是现实底线。
二、现状
中国目前主导全球稀土市场:约占全球产量的60-70%、加工能力的85-90%、磁材生产的90%以上。( 美国的 Mountain Pass 矿重启多年,但矿石仍得运回中国加工。)这种垄断源于资源、技术、环保和成本门槛的综合优势,重构过程面临多重挑战,包括技术转移、环保合规、投资规模和地缘政治风险。根据最新分析和专家观点,重构所需时间因目标程度而异:
短期“去风险化”或部分自主(如国防关键重稀土的应急供应):至少5-10年。这包括重启矿山、初步分离设施建设,但产量有限,无法覆盖全部需求。
中长期完整产业链独立(从开采到磁材制造的全链条,达到规模经济和成本竞争力):10-20年或更长。完全“去中国化”在可预见未来几乎不可能,因为全球需求激增(电动车、风电、国防等),且中国仍在强化出口管制(如2025年10月商务部新规,对稀土技术、材料和境外供应链实施许可)。
极端情景(AI模型如ChatGPT的保守估计):20年以上,需国家级协调,类似于中国30年积累的“工业文明”体系。
三、支撑证据与最新动态
美国国防部目标:2024年《国家国防工业战略》设定2027年实现“完整矿到磁材”供应链,但CSIS警告,重稀土分离设施建设需数年,且初期产量不足以填补中国缺口(中国占99.9%重稀土加工)。
投资与进展:自2020年起,美国已投入超4亿美元(如MP Materials获3500万美元建重稀土厂),但仍依赖中国加工。2025年4-10月,中国多次收紧出口(如禁重稀土和磁材),加剧西方 urgency。
全球视角:澳大利亚/越南矿产可供19%全球储备,但加工仍需中国。Lynas CEO Amanda Lacaze表示,西方需“数年甚至十年”追赶中国技术领先。
G7国家对华政策协调度在稀土方面高度一致: 美欧日首次在WTO联合起诉中国稀土管制(2025年6月) Quad(美日印澳)关键矿产联盟计划将覆盖率从40%升至75% 跨国稀土企业(如Lynas)在澳洲开采、马来西亚加工、向全球销售 印度加入稀土欧美澳日同盟:启动“国家关键矿产使命”,2030年自给率目标30%,并与澳/美/日签署协议。
X平台讨论(最新观点,2025年10月):用户@laochenusa
引用AI估算至少20年,强调“冶炼是最脏环节,中国花30年炼成”;@WorldOnWeb3 称5-10年去风险、10-15年独立;@TobiousLaw 更保守,15-20年达规模经济。
总体而言,重构非一蹴而就,而是渐进过程。短期内,库存和盟友供应可缓冲;长期需巨额投资(数百亿美元)和政策支持。若中美谈判缓和,时间可缩短,但当前管制趋势显示,10-15年是现实底线。
悔之晚矣:
20世纪中后期,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巴西等国都曾活跃于稀土开发。加州的 Mountain Pass 矿一度供应全球三分之二的稀土氧化物;然而,随着环保法规收紧和处理成本飙升,西方冶炼厂陆续停产。 与此同时,中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国家战略的姿态切入这一领域:结果是——中国在2000年前后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稀土中心,从原矿到磁体的全流程产业链几乎都落在中国境内。
202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