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长贝占郎

注册日期:2023-11-01
访问总量:4636519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为什么诺贝尔的遗产用于奖励科学家120年后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


发表时间:+-

2025-10-08 09:21    星空说历史

1896年,诺贝尔去世,留下了高达14亿的遗产,被用于设立诺贝尔奖。然而,120年过去了,14亿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于1896年去世。

当时,留下了3100万瑞典克朗,折合今天约14亿人民币。

让人意外的是,一个多世纪过去,这笔钱不但没缩水,反而长成了一个巨无霸基金,连每年颁出去的诺贝尔奖金都只是利息的一部分。

问题来了:别人家的遗产几十年就散了,为啥诺贝尔的越发富有?

要明白这个事儿,得先知道诺贝尔是什么人。

他生在瑞典一个没落的工匠家庭,年轻时在俄罗斯干化工实验。

那时候他一心想造出更安全的炸药,结果真让他搞成了“硝化甘油炸药”。

从此矿山开采、铁路修路全靠它,一炮下去省几百人干的活。

可同样的东西,军队也拿去造炮弹,诺贝尔也因此被骂成“战争推手”。


讽刺的是,正是这种骂名,让他在晚年决定把财富捐出来,奖励那些“让人类变得更好”的人。

他不留子嗣,不搞后代继承,而是写下遗嘱:钱全部用于设立五个奖项,物理、化学、生理医学、文学和和平。

这遗嘱一出,全家炸了锅,兄弟姐妹跑去法院闹,说这钱不能这么花。

瑞典政府也犹豫:一个私人奖项能不能公信?

最后拖了五年,1900年才成立“诺贝尔基金会”,专门管这笔钱和奖项运作。

第一年发奖是在1901年,奖金定为15万克朗,那时候的15万,可是教授二十年的工资。

可诺贝尔当初就定了规矩:本金不能动,只能靠利息发奖。

基金会于是像个老会计,死死守着本金,拿银行利息维持运营。

最早几年还挺顺,利息够花。

可一战、二战来了,经济乱套、货币贬值,基金缩水40%,差点断粮。


那会儿的奖金都缩水成“安慰奖”了,几万克朗,获奖人拿了连房都买不起。

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基金会的人终于悟了:光存银行不行,得学会让钱自己生钱。

于是他们改了玩法,从保守型理财变身职业投资人。

1953年是个转折点,基金会正式被允许投资股票和房地产,还免了税。

别看只是“免税”俩字,对长期基金来说就是救命符。

没有税,收益全留存;再加上投资多元化,从固定收益转向股市、债券、房产、对冲基金,钱开始飞速滚起来。

尤其六七十年代,全球经济复苏,他们投的全是蓝筹股、核心地产,收益稳得吓人。

到了八十年代,诺贝尔基金已经从当年的几千万滚成几十亿。

1987年,他们提前抛售瑞典房产,完美躲过房市崩盘。

九十年代又搭上全球牛市的快车,资产水涨船高。

最厉害的是他们的理财哲学,不追风,不赌运气,不贪暴利。


基金会的投资准则是:“只投看得懂的,不碰热的。”

苹果、谷歌、微软这些科技股他们投得早,但比例从不超标。

每年固定收益部分要保底3%,发奖金用利息的三分之一,剩下再投。

2020年底,他们的资产已超过50亿克朗,奖金也涨到1100万克朗,折人民币700多万。

要知道,1901年才15万,现在涨了七十多倍。

可诺贝尔基金的成功,不只是会理财,更是一种对“长久”的理解。

很多基金在几十年里赚了快钱,但死在风口浪尖。

诺贝尔基金会之所以能活120年,是因为它从不追求一夜暴富。

它的目标不是让钱变多,而是让奖项一直有意义。

每年的奖金,不能太低,得够吸引全球顶尖人才,也不能太高,防止噱头化,这种自我克制,反而让它走得最远。

更妙的是,他们连风险管理都极致谨慎。

战争时期,基金会会转投国债和金条;经济繁荣时,又慢慢回到股市;危机来临前总能先收手。

就像一个百年老中医,看多了生死起伏,早知道该冷该热。

回头看,诺贝尔留下的不只是钱,而是一套规则:财富的意义,不在于你花多少,而在于它能不能长久地创造价值。

一个炸药发明家用死亡换来和平奖,一个理财稳如老牛的基金让科学家有了光环。

120年,世界换了无数次,但那笔钱还在为人类买时间、买希望。

也许这才是诺贝尔最聪明的地方,他用一笔钱,造了一个永不枯竭的理想。


浏览(1190)
thumb_up(3)
评论(2)
  • 当前共有2条评论
  • nddy

    老中医都是时代的垃圾了,怎能与伟大的诺贝尔先生相提并论。

    屏蔽 举报回复
  • frank_ly

    这太抬举老中医了:"就像一个百年老中医,看多了生死起伏,早知道该冷该热"。老中医只是传说,实际遇上的,要么是骗子,要么属于安慰剂,即使不看也照样好。

    绝大大部分中药也是如此骗人: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uH6UrlsY2k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