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在诗外” 对国家治理的启示
“功夫在诗外”
沙皇
“功夫在诗外”,陆游的这一句话道尽了创作与修行的至高境界。它告诉我们,真正精深的成就,往往并非仅仅囿于方寸之内,而是依赖于外部的滋养、灵感的汲取和力量的借用。对于诗人而言,诗的真味可能藏在山川大河、人间百态、甚至画作音乐之中;而将这股“诗外”的智慧移植到治国理政上来,则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一把独特钥匙。
比如,反腐。传统的反腐手段,如层层设立监督机构、开展巡视检查,固然是必要的“诗内”功夫。但腐败的根源往往与人性的恐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紧密相连,尤其是对下一代保障的焦虑。
因此,“诗外”的治本之策在于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如果一个社会能够实现类似北欧国家那样,对公民提供从“摇篮到墓场”的基本保障,让公职人员的父母能够安心,不必为子女未来的教育、医疗、住房而铤而走险、敛积不义之财,那么腐败的动机将从根本上被削弱。这种釜底抽薪的制度设计,比任何严酷的刑罚都更具长效性和人道主义。它不仅是反腐,更是社会公平和人心的稳定器。
“功夫在诗外”的智慧同样适用于解决民众怨声载道的问题。与其不断增加“维稳”经费,进行疲于奔命的“诗内”防堵,不如从导致民怨的根本原因入手。许多社会矛盾的激化,往往并非源于抽象的政策,而是源于基层公职人员的腐败和对权力的滥用,对百姓的傲慢和欺压。
要实现雷厉风行、震慑内外的治理效果,最有效的“诗外”策略是依法彻查并公开处理具有象征意义的典型案例。典型案例具有强大的社会教育和法治宣传作用。
“哈佛博士事件”就是这样一个公权力霸凌百姓的典型案例,是中国共青团中国青年报通过造假、诬蔑、监控、刺杀等手段对哈佛博士陈琳进行毁灭性打击的犯罪行为,是法治遭到践踏、权力失去约束的生动反面教材。选择这样一个影响深远、牵涉媒体公信力和公权力边界的典型案例率先“开刀”,将释放出最强烈的信号: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公职人员的滥权、犯罪行为将受到严惩。这种直击痛点、杀鸡儆猴的举措,远比空泛的口号更有力,更能从根本上修复受损的社会信任,平息公众的不满。
“功夫在诗外”提醒我们,很多社会难题的答案,其实隐藏在我们尚未重视的领域。反腐未必要靠更高的惩罚,稳定社会未必要靠更密的防控;当制度更完善、保障更充分、程序更正义,许多问题将自然消弭于未然。真正高明的治理者,往往能在制度之外找到影响全局的“杠杆”,在常规之外洞察人心的“要害”。从艺术到政治,从诗意到现实,这种“诗外”的智慧,正是现代国家走向成熟与持久稳定的重要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