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1)
2002年,我开始比较有规律地参加教会的主日崇拜和团契生活。
我过去华人教会的大区区长,林鹏,曾经传授经验,跟福音朋友聊天,去福音朋友家访问,如果想打开他们的话匣子,夫妻俩的,就问他们的恋爱经历:
怎么认识的?
谈恋爱是太太主动还是先生主动?
谈了几年后成立家庭?
为什么决定成立家庭?
这几个问题像带着破冰器,谈话中间有多厚的冰,瞬间就能给破开。气氛马上转场,变得热烈起来。如果跟结过婚又恢复单身的朋友聊,同样的问题也能奏效。只是要准备好纸巾,多带一副耳朵,谈话技巧要更高超一些。
我们的区长和太太是教会甄选,正式按立的模范基督徒和家庭。
每年教会开会员大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项目就是按立团契小组长和大区区长。小组长们照顾周五团契,妇女团契,松柏团契。大区区长按地理位置领导小组长们,负责沟通,传达,召集。
教会每年按立领导们的时候,一对对夫妻正装,牵手从大门外走进会堂,从会众中间走过。先受会众们的瞩目,然后上台排成几排,领受牧师,长老们按手祷告和祝福。我们教会当时有八百个家庭,两千多会员,人人争当教会领导,多担责任。
林区长比我们大个三五岁,太太妙芬不上班,照顾家庭和两个如花的女儿。妙芬回归家庭之前也考过精算师,通过了两级考试,后来家务忙就全职在家陪伴家人,全力支持先生在职场和教会的发展。
妙芬跟我们传授治家之道的时候,如果林区长在边上,定是一脸宠溺地看着太太,眼神儿能拉出丝来。
那时,我的两个孩子还小,一个八岁,一个六岁,正是需要陪伴的年纪。先生在纽约上班,顶着星星出门,踏着月光回家,花在路上的时间比在家里陪孩子们玩的时间长。如今回想,那些日子在纸上多么诗意,在现实里就有多么拮据。
移民小家庭,没有亲戚们搭把手,家领导不是在公司忙,就是在通勤的路上,相当于长期”缺席”。我在事业,家,和孩子之间独自挣扎。外面焦头烂额,家里一地鸡毛,时不时跟先生拌嘴,冷战,日子过得不顺。
我常常羡慕林区长家的夫唱妇随;家庭生活就该是其乐融融的样子。也许我也应该像教会所暗示的那样,放弃职场,回归家庭,相夫教子?当时在教会的姐妹中做家庭主妇的不少,牧师太太在家,长老的太太也在家,还有妇女团契的组长,各个都很满足。置身其间,我有压力。
当年上班的时候,我时常耵着电脑屏幕发呆,思绪像一团麻,理不出个头绪。
我想起母亲,做了一辈子职业妇女,虽做过三次心脏手术,但从没有离开工作岗位直到退休。想到她,我的犹豫就变成了沉默。回归家庭这件事,我想过,也羡慕过,却始终没有真正跨出那一步。
不过林区长的关于如何破冰的妙招我倒牢牢地记住了。
一眨眼,进入了2025年,孩子们都各自离巢单飞,家里一下子清净了很多。家领导的公司总部前几年搬到了南方,他想来南方体会一下不同的生活节奏,我就跟着来了。这次比三十年前从大陆到美国还简单,箱子都没带,两人开了一辆车就南下了。
“你们俩怎么认识的?”,
Larry和Diana是我们在Nash刚认识两天的朋友,跟我们年纪相仿,为了快速拉近关系,这才见了第二面,我就开口问起著名的"林式问题"。
| 团圆(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