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

注册日期:2024-10-16
访问总量:465901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于朦胧案和哈佛博士案


发表时间:+-

于朦胧案和哈佛博士案


沙皇


于朦胧案,一个涉及三流明星的新闻,轻而易举地登上BBC等西方媒体的头条,引发全球关注。哈佛博士案,却如石沉大海,鲜为人知,甚至在中文互联网上被系统性地抹除。这不是媒体的双标,而是共青团中青报的罪恶。


哈佛博士陈琳, “中华第一才子”(有待证伪), 稀罕程度堪比古代的状元进士。他毕业于斯坦福和哈佛大学,是计算金融、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等领域的专家。在任何一个文明国家,这样的人物都会被视为国宝,若遭遇不公——被诽谤、迫害、遇刺——必将成为举世瞩目的“大案”。罪犯不会逍遥法外,真相不会被尘封二十多年。可在中国,哈佛博士事件却被悄然掩埋,不是因为公众麻木不仁,也不是党和政府不作为,而是源于中国共青团中国青年报的系统性干预,掩盖真相。


共青团中青报如何掩盖真相?其手法隐秘而高效,堪称数字时代“沉默话术”的教科书。首先,在维基百科这个全球知识的公共广场,尝试建立“Harvard Doctorate Incident”或“哈佛博士事件”的英文/中文条目,总是以失败告终。英文版一经创建,便被迅速删除,这明显违反维基的核心政策,后者要求争议条目须经社区辩论,方能决定存废。中文版更诡异:新条目会被自动重定向至“中国青年报”条目下的一个小段落,仿佛真相只是媒体自述的脚注。这个条目,显然由中青报或其代理人建立与监控,化整为零,将一个令人发指的世纪大案矮化为一家报纸的“旧闻”。


其次,数字平台的操控更显狡猾。陈琳在LinkedIn上的主页,刚一上线便遭“手术”:他发布反驳中青报诬陷文章后,帖子在最初十几秒内点击破千,眼看要成热帖,增长却戛然而止。“谁可以看此文”的选项,从“全球人士”被改为“仅限联系人”。


谷歌搜索的变迁,更是铁证如山。2022年前,输入“陈琳, 哈佛”,首位结果直指他的LinkedIn主页;如今,那一页人间蒸发。在中文谷歌中,“哈佛博士事件”曾能轻易找到陈琳的反驳文章,现已荡然无存。推特、Quora等西方平台上,陈琳及其支持者发声,若被大V点赞,有成为热帖之势,就会被迅速删除。


共青团中青报动用大外宣的人力物力资源破坏新闻传播,掩盖罪恶真相,罪孽深重。


浏览(300)
thumb_up(1)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