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筋动骨一百天
引子:奇迹般的再现“无痛人生”
2024年元旦,是我刻意记下的一天——那天我在日历上画了一个圈,像是给人生做了一个注脚。那并非因为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而是因为我突然发现:那些长期困扰我的身体疼痛,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这些疼痛曾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像一层无法剥离的背景噪音,默默地陪伴着我的每一天。长年伏案工作留下的“鼠标手” 让右手在使用电脑时隐隐作痛;清晨起床后需要一段 “热身” 来克服老年晨僵;开车十分钟后下车,脚就略感僵硬、迈不开步 …… 这些细碎而不间断的不适,随着年龄增长似乎成了必然的副产品。身体就像一台逐渐老化的机器,齿轮虽仍在运转,却难免发出轻微而持续的摩擦声。
然而就在2024年元旦的那天早晨,我突然意识到,那些“噪音”竟然消失了。我起床、走路、开电脑、出门开车,一切动作都舒畅自然,身体仿佛被按下了“重置”键,回到了年轻时的状态。这种久违的“无痛感” 让我有些不敢相信——我甚至特意重复了那些曾经引发不适的动作,但一切依旧如常。
事实上,这种“感觉”并非从那天才开始。2023年初,我和太太前往欧洲参加意大利服装设计年会,全程就没有感到任何不适,甚至连过去偶尔“掉链子”的小毛病,比如走路突然跛几步,也不复存在。只是到2024年元旦,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种改变。
那一刻,让我第一次领悟到一个道理:疼痛并不是年龄的函数。它未必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必然增加,身体也不是注定要在时间的推移中一步步走向衰弱。我们的身体并非一台单向下坠的时钟,它有自己的修复、调整,甚至重生的能力。而我,正是亲身经历并深深体会了这一点。
意外:由手风琴的“坠落”而引发
这种“无痛”的幸运状态一直持续了一年半,直到2025年6月15日,一次看似无关紧要的意外,让这一切戛然而止。
那天,我正在为搬家做准备。衣柜顶层放着一台久未使用的天津“鹦鹉” 牌手风琴——那是国产顶级品牌,承载着我的青春记忆。但与国际一流的意大利手风琴相比,不仅质地相差悬殊,那重量几乎已不是一件乐器,而是一块被铸造成手风琴形状的铁块。
我伸手向上,单手将它从高处拎起。就在那一刻,左臂猛地一扭,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深藏的酸痛。起初我并未在意——毕竟,这样的 “不适” 过去也不是没有发生过,休息两天便能痊愈。就像前不久回北京登香山 “鬼见愁” 后,虽然肌肉略感酸痛、上攀时疲惫不堪,但第二天醒来便烟消云散。
然而,这一次不同。
疼痛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很快消失。第二天,它依旧潜伏在肩膀深处;第三天,它依旧在我举手、翻身、伸展时出现。第一周,我连续贴了几次膏药,国产的、美国产的都试过,却毫无明显效果。疼痛不算剧烈,却顽固地存在着,像有一根看不见的细线,拴在身体深处,无论如何活动,它都在轻轻拉扯着。
之后的一个月我回到北京,生活节奏紧张,经常会忘记它的存在。然而它却总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刻出现:睡觉时如果枕头过低,翻个身便会刺痛;下楼时一脚踩空,虽然用的是右脚,却感觉左肩被狠狠牵扯了一下;甚至开车、打字这样日常的动作,也会让它“复活”。疼痛成了我身体的一部分,不再是偶发事件,而是持续的存在。
这一次,我意识到,事情并不简单。
百日:一场身体与时间的对话
接下来的日子,是我从未预料到的一场“百日长跑”。它不仅是身体的修复过程,更像是我与时间的一场对话。
7月28日,回到美国后,疼痛依旧未消。我开始服用处方止痛药,症状有所缓解,但并未消失。那种感觉就像从 “坏疼” 变成了 “好疼” ——虽然不再尖锐,却依然存在,提醒着我:问题尚未解决。
8月17日,我决定停药。几天后,疼痛开始自然缓解,从 “好疼” 慢慢过渡到 “少疼” “不疼” 。然而一次看似普通的蛙泳却让它卷土重来 —— 一个固定的划水动作,立刻唤醒了那道隐痛。
8月20日,我做了X光检查。结果显示一切正常,只有一些自然老化的迹象,没有结构性损伤。
8月28日,我尝试涂抹处方药膏,坚持一周,效果依旧有限。
9月3日,疼痛加重,我重新服药止痛。此次,我意识到真正的诱因似乎是手臂的 “过度上举” —— 开车、打字、伸手取物这些平常的动作,都会在不经意间再次牵扯那道脆弱的组织。
9月12日,终于在第90天,疼痛几乎完全消失。那一周我游泳、开车、打字,肩膀都未再抗议。
9月22日,在第100天,疼痛彻底离开了我。
“伤筋动骨一百天” —— 这句古老的经验之谈再次被验证。无论医学如何进步,身体的自我修复依旧有它的节奏,不可催促,不可跳跃。疼痛从剧烈到钝痛,从不安到安心,每一次变化都如四季轮替般自然:它像春天的萌芽、夏天的蓬勃、秋天的缓落,直到冬天的静默,完成一次漫长而深刻的循环。
尾声:与身体和解,与时间和解
2025年9月22日,当我不经意举起手臂、毫无顾虑地完成一个简单动作时,我忽然意识到 —— 疼痛真的走了。那种久违的 “无感” 再次回到身体,就像2024年元旦的那个清晨一样,我重新回到了 “忘记疼痛” 的状态。
“忘记疼痛” 是一种极其珍贵的体验。它意味着身体重新成为生命的背景,而非生活的中心。当你不再需要时时刻刻感知它、照顾它、担忧它时,你才有余力去感受世界、思考问题、体验人生。
这一百天的经历让我明白了三个道理:
疼痛是身体的语言。它不是敌人,而是警报,是身体向你发出的求助信号。
时间是最好的药。康复是一个缓慢、复杂的过程,它需要你给予足够的耐心与尊重。
健康是一种觉悟。它不仅意味着“没有病痛” ,更意味着你与身体之间建立起了一种默契。
未来:切切不可再有失衡
在这场“百日之旅”之后,当我再次回到2024年元旦那种“全身无痛”的状态,我深知这一切的来之不易,也深知它的弥足珍贵。
人们常说,老人不能摔跤,一旦摔跤,可能就会引起连锁的并发症,并最终走向衰败。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父亲九十多岁时,身体本还算健康,却因一次在厕所的跌倒而住进协和医院,几个月后转入ICU,从此再未恢复,五年后离世。
我的经验,切切如此:如果你已经五十岁以上,千万不要做任何让身体失衡的事情。任何一次马虎,可能都是难以承受的代价。这次意外,我还像年轻人一样逞强,代价沉痛。虽然最终得以恢复,也不过是老天的眷顾。这样的事情,绝不应再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