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桩

注册日期:2014-11-04
访问总量:664420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2025 回国见闻 - 上海淮海路的今昔


发表时间:+-

这次来上海,因为怀念我的出生地茂名公寓,我还是选择住锦江饭店。锦江饭店和茂名公寓是英国籍犹太人沙逊的房产。茂名公寓建于 1934年,当时叫 The Grosvenor House, 也叫 峻岭公寓。1956 年,人民政府接管后,改名为茂名公寓。老上海都知道,茂名公寓还有另外一个俗名“十八层楼”。我这次回去,站在茂名公寓前,用我的手指,遥遥地对着窗户,一层一层地数,没错,是十八层。

我出身在茂名公寓里,这比较罕见。听说,反右运动以后,家道中落,付不起住医院费用,妈妈只能选择在家分娩。难道请人来家接生可以省钱?抑或免费的?我不明白,但也没有多问,那是个荒诞的年代,我不明白的事情多去了。对于茂名公寓,我完全没有印象,离开茂名公寓时,我还是一个婴儿。父亲告诉我,那时的房租是200人民币。在政治运动中,茂名公寓的许多房客被打成右派,他们的工资严重降低,根本付不起那高昂的房租。于是乎,房客们联合起来,派孙大雨和英国房东谈判,要求降底房租。孙大雨是复旦大学外语系的教授,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他当时也住在茂名公寓。不知道谈判结果如何,但我常常听父亲称赞孙大雨教授,说他的英语口语非常流利,和英国人辩论时毫不逊色。

六十年代之后,茂名公寓的房客,有一部分在政治运动中跳楼自杀了,剩下的,陆陆续续地,全部扫地出门。大约十年前,我进入茂名公寓,并进入我家曾经的房间,拍下一些照片,也在大厅的公共场所拍下一些照片,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我保存着。

茂名公寓是我见到的公寓中,最为豪华的公寓,现在却非常低调,显然,它没有被商业化,它默默地矗立在淮海中路和茂名南路的交界处,   CATHY(国泰)电影院的背后,像一个过气的好莱坞电影明星。现在上海有很多高级特级的酒店和公寓,谁还会稀奇“十八层楼”?新上海人恐怕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当然,茂名公寓也不想让你知道,因为现在的茂名公寓,是用来接待国际国内的政府要领。据说,毛主席到上海时,曾下榻茂名公寓,还有谁谁谁也住在里面。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一切都是为安全考虑吧,这也解释了茂名公寓的低调。

锦江饭店附近,沿街的一溜商店,原来陈列着各种旗袍,礼服,现在都不见了。还有一家饭店,名叫“苏浙汇”,也关门了。门面被几块木板钉住,旁边石刻的店名,部分被刮去,部分隐约留下痕迹,任凭风吹雨打,已显出衰落之态。

走出锦江饭店,左拐,约步行几十步,便是淮海中路了,那一带蛮热闹的。有一家食品店,琳琅满目的食品,看着很眼熟:五香豆,云片糕,糖金桔,话梅 。。。还有陈皮梅,就是梅子做成的蜜饯,用纸包着,一颗一颗的放在玻璃瓶里,外面贴着 ?25  我想吃陈皮梅,问柜台的服务员:“这陈皮梅是 ?25 一颗?还是  ?25 一斤?“ 服务员瞟了我一眼,用上海话回答:”阿拉格得佛骂金子“ (我们这里不卖金子),周围的人哄堂大笑。

回美国的前一天,大约下午三,四点钟,想去买些东西带回美国,我在陕西南路和长乐路一带逛街。那一带沿街有很多小店铺,出售各种精灵古怪,工艺摆品,假冒的名牌手提包 。穿过马路,突然,一个中年男人从我后面赶上来,对我说:

“店铺里有些服装很合适你的气质,去看看吧。”

我摇摇头  “谢了,我不想买衣服。”  

“去看看吧,你的衣着打扮,你的气质,那些衣服非常合适你的。”

“不,我不需要衣服,真的不需要,谢谢你了。”

那人重复着:“去吧,去看看吧,那些服装非常合适你的气质,你一定会喜欢的。”

事情发生得太唐突,让我措手不及。那人继续纠缠不休,我理智谢绝,几个回合,我终于脱身了。

匆匆越过两三条街,到了iaPM环贸 大型百货楼的附近。突然,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里,又冒出一个男人拦住我,对我说:

“你的脸型很好,我给你设计一款发型,给你拍广告。“

 No, No, No, 我在赶路,我没时间” ,我向他摆摆手。

这人和前面的人一个套路,缠住我不放,好说歹说要给我设计发型。他为了表明不是在骗我,指着对面一栋大楼,说,你看,我的理发店就在那栋楼上,就是那个窗户。。。。。然后,重复那句话:“你的脸型真好看,我给你设计一款发型,拍广告。”  这事情如果发生在十年前,我很可能会妥协。人家这样求我,做生意不容易,我不忍心拒绝,愿意成全他们。但是,我已经不是十年前的我了,我变得理智和冷漠。我耐心地,有礼貌地,但是非常果断地 ------- 谢绝了。

这次来上海,想去叔叔家看看 ---  淮海中路1562 弄,号,林肯公寓。

这是一座历史建筑,坐落在淮海中路,上海图书馆对面。我在上海时,叔叔家是经常来的。叔叔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婶婶是妇产科医生。婶婶有个双胞胎姐姐,我叫她阿姨,她也生活在林肯公寓。听说阿姨有丈夫的,是不是离婚了?抑或去世了?还是另有隐情?。。。。。 我没问,不敢问。婶婶和阿姨长得像极了,白白胖胖,深度近视,戴着褐色珐琅框架的眼镜,简直是一个模版刻出来的。每次去叔叔家,给我开门的是婶婶还是阿姨,我无法辨认,十分为难,故想出一妙计:含含糊糊,婶婶阿姨一起问候。

说也奇怪,叔叔和婶婶竟然没有子女。我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叔叔非常喜欢他,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叔叔到哪里,哥哥就紧随着他。叔叔去西安交大工作,哥哥也去西安交大读书了。叔叔婶婶去世后,林肯公寓的房产就归我的哥哥了。哥哥告诉我,他把林肯公寓的房子卖了,换了一套在新闸路的高楼公寓。我当时非常不理解,这是有名望的公寓,又在昂贵的黄金地带,为什么要出售?

这次,我特地去了林肯公寓,这才明白,哥哥为什么要卖掉林肯公寓,如果换成我,我也会卖的。

林肯公寓的外表和原来差不多,没什么变化,但进入弄堂大门,吓我一跳,以为进入了难民区。

几家把阳台四周用玻璃窗封了起来,底楼几家的窗户,装上铁栏杆,像监狱,又像精神病医院。又有几家,把衣服,裤衩,凉在外面,五花八门,不堪忍睹。进入叔叔的号公寓,门傍堆满了废弃的纸板盒楼道上的马赛克支离破碎,墙面灰暗,我的手轻轻一碰,就掉下一块墙皮。叔叔家的门牌变了,原来是A3,因为叔叔住在三楼,现在改成了 A4.  我可以清晰地辨认出 4 在色彩上的细微差别,唯一没有变的是这扇房门 , 还是老样子,原汁原味。

这扇厚重的, Art Deco 式样的房门,那时侯,我按门铃,叔叔婶婶笑容可掬地开门欢迎我,曾经是那么熟悉的景物,现在却又变的那么遥远 。。。。

 

特此鸣谢老哥(网名:快活老人)帮助我修正下面的五绝: 

  归来寻故宅,庭院景如常。

 今日谁家客,痴人情自伤。



                IMG_0879.jpeg 

        这块牌子挂在林肯公寓的外面,上海有名望的老洋房都挂着这样的牌子。


IMG_0880.jpeg走进大门,林肯公寓的院子(以前没有这样乱的)


IMG_0881.jpeg 叔叔家住在 1 号

  IMG_0882.jpeg

                                  这熟悉的楼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感慨呀 


IMG_0883.jpeg

                                         楼梯上的马赛克都支离破碎了


IMG_0884.jpeg

这扇门是原来的,原汁原味。但是,门号变了。原来是 A3 因为这是三楼。

现在改成 A4. 为什么呢?


浏览(4113)
thumb_up(20)
评论(51)
  • 当前共有51条评论
  • 水星98

    这篇文章只有上海人才写得出来,文字充满沧桑与温情,木桩博用细腻的笔触串起上海的旧梦与今景。茂名公寓与林肯公寓,不只是建筑,更是时代的见证。人情冷暖、世事变迁,读来令人唏嘘,心中泛起无尽的怀旧与感伤。好文。


    屏蔽 举报回复
  • 天雅 回复 木桩

    非常眼熟。没进去过。附近的武康大楼,西湖公寓,安亭公寓有朋友住,进去过。记忆中老式公寓楼一梯二户的,走廊里都很干净,没有堆杂物的。大体上关起门来自成天地。我住的公寓,最对多就是底层电梯间里有几辆自行车停着。电梯在文革中停过一阵子,说走资派,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少爷,小姐,太太们不配享受电梯服务。

    而周围的洋房,49前住一户的,49后大都变成72户房客型。

    屏蔽 举报回复
  • 快活老人

    近日杂事较多,差点错过了木妹这篇很有味道、引人入胜的好文章!

    自罚作平水韵七绝一首:

    《木桩回沪》

    夏日重回出生地,

    茂名公寓寄情思。

    沧桑厚重門犹在,

    門内主人今是谁?


    屏蔽 举报回复
  • 无云夜空

    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好浓哦,上海宁肯定喜欢木桩博的文章。不过没想到,最能体现上海老建筑风情的是石库门?侬看,新天地,张园,还有一个挤满小店家和小酒吧的石库门弄堂叫啥名字?田子坊?新式里弄和老大楼出不了一种市民的烟火气,石库门可以,而且欧洲和日本都没有见过石库门这种房子,可能是上海或中国部分城市的独一无两。

    屏蔽 举报回复
  • 木桩 回复 天雅

    附上这张照片,也是今年 6 月在上海时拍的。眼熟吗?这是淮海大楼,坐落在淮海中路和常熟路的交界处,外表已经翻新了。

    80 年代初,我进去过一次,走进大门,阴暗的过道,停放着很多自行车,一架老掉牙的电梯,哐当一声把门拉上。我朋友家里一般般,那时候都是这模样的。这次我没进这栋楼,不知里面现在如何。

    屏蔽 举报回复
  • 木桩 回复 天雅

    谢谢天雅解释了从 A3 变成 A4 的原因。看来林肯公寓是把底层的车库改装成住宅了。Make sense .

    屏蔽 举报回复
  • 天雅

    门号变了。原来是 A3, 因为这是三楼。

    现在改成 A4. 为什么呢?

    ---- 看来这公寓的底层是原来的车库,或叫“English Basement ”。美式的底层算楼层。

    英式的公寓,底层好象不住人,是储藏室,或车库。储藏间是供公寓住户堆杂货用的。搬家时,记得我家的那个,堆满了煤炭。尽管公寓有热水汀,但记忆中,就没热水上来过。只记得父亲书房里有个铸铁火炉,接着一个烟囱管从阳台出去,听母亲说那些媒碳是用来生火炉取暖用的。前面公寓的底层原先是车库,最早是供公寓里的一些干部们上下班接送的小车停车用。后来住房紧张,都被分给人住了。

    我住过的那公寓,一楼在“Eglish basement”上面一层开始。奇怪明明在法租界,公寓楼层却用英式称呼,公寓的内装修却有些德式特征。公寓门室号是,12,14(一楼);23,24(二楼);33,34(三楼);43,44(四楼);..... 一楼用12室替代13室,是因为13不吉利。


    屏蔽 举报回复
  • 天雅

    好象是2010年之后的某年回沪,带俩小只去我出生的公寓楼看看,只是在前弄后堂溜了一圈。没想到拍照,更没想到走进电梯间,去老房门口看看。

    屏蔽 举报回复
  • 天雅

    满满的怀旧感。

    200元的公寓房租算极高的了。那时的一极教授工资才350左右啊。不过好像都有单位(公家)补贴的。

    屏蔽 举报回复
  • 天雅 回复 体育老师

    改开前有句话:“上海本地人逛淮海路,外地人逛南京路。”

    ---- 这话我是90年后期回沪时才听说的啊。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