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

注册日期:2024-10-16
访问总量:442359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节庆假日, 不要忘记国家的敌人!


发表时间:+-

01

拒绝“先王”与“废太子”,回归现代政治理性 


 沙皇 


 近期,中南海听床师炮制的胡春华接班系列谣言, 每天出现在几个海外华文网站的首页, 再度扰乱舆情。中南海听床师(团派喉舌)将胡锦涛称作“先王”,胡春华称作“废太子”,这种封建化、君主制色彩浓重的修辞方式,不仅违背了共产党建党立国的初衷,也暴露出团派试图以“怀旧”之名谋求复辟的野心。 


 胡锦涛在其身后刻意制造“王朝更替”式的模式,实则对中共政治传统的背离。中国政府不是君主制政体,“先王”“太子”之说,完全是倒退回封建政治话语体系的体现。这种叙事方式是一种政治操弄,它试图掩盖团派日渐边缘化的事实,以情绪动员和文化叙事为外衣,误导公众,为某人的政治“回归”铺路。


 更令人不解的是,团派推崇的“太子”胡春华,既无实质性政绩,也缺乏卓越的政治理念或治国能力。其最大资本,仅仅是来自胡锦涛的“隔代钦点”。这本身就是对 meritocracy 的否定,是典型的裙带政治。有一文章称小胡虽然口才不行, 但善于布局。学中文的 不能出口成章,已经接近failed,却会善于布局?真是莫名其妙。他是深刻理解政治、科技、经济、法律、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还是充分掌握了博弈论和决策科学?说话要注意背靠的事实与底层的逻辑。都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叶了,满纸谎言可以糊弄公众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部分团派支持者在媒体、网络平台上重新活跃,通过重提“旧人”“旧政”来渲染“失落的和谐时代”,其实质不过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力的眷恋。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失落叙事”并不构成建设性的批评,而是导向反智、反现实的政治情绪。 


 现代政治应坚持制度理性和能力导向。任何试图通过“先王-太子”式的封建隐喻来解释中共政坛格局的行为,都是对历史的误读,对现实的掩盖。团派若真有担当,就应拿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明确的发展愿景,同时矫枉过正、刀刃向内(比如惩处参与迫害哈佛博士的中国青年报人员),而不是躲在李克强“人在做, 天在看,苍天有眼”式的诗意里借尸还魂。


02



团派卷土重来?那才是真正的“开倒车”




沙皇




胡锦涛为何在数十年间坚持认为,一位少数民族、主修汉语言文学的官员,堪当治理十四亿人口大国的不二人选?这种用人标准,不仅是个人判断的反映,更折射出“团派”对现代国家治理本质的根本误解。


语言只是工具,不是真理。尤其在当代,“中文专业”多局限于辞章修饰与语言规范的操练,却鲜有对世界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与批判意识。王勃年少文章惊世,中文水平可谓登峰造极,但并未因文采卓绝而被委以大任。几年前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上,北大中文系博士生屡屡败于初中毕业外卖骑手的场景,更凸显了中文专业含智量很低。


在今日错综复杂的国家治理中,若一国领导人对科学技术、制度设计、经济金融、地缘政治,决策科学,等等一无所知,便如柏拉图所讥讽的“瞎眼的舵手”,握着权柄,却无方向。


列宁曾经说过:“只要有掌握人类所创造一切知识财富,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若以此为标准,团派诸头面人物显然不及格。他们虽能“识字写稿”,却对国家治理的专业性与复杂性缺乏基本认知。比如 , 李克强任职总理期间,因缺乏很基本的专业知识,错把收入上限当成平均,因而高估了六亿贫困人口的收入,导致扶贫烂尾,误国误民。


有人辩护:他们虽才学有限,是否可凭“德”弥补?但若所谓“德”,只是门面上的虔诚、口头上的廉洁,而非以真诚、正义、责任为内核,那便是伪德——儒家所谓“乡愿”,最危险的伪善者。


李克强大学毕业时“抄他人名句署自己名”的“轶事”,表面无伤大雅,实则揭示了其人格结构中浮躁与虚伪的根基。这并非一次年少轻狂的失误,而是自欺欺人倾向的真实写照。


胡锦涛的“用人逻辑”,让人想起李鸿章所言“做官最容易”的荒谬。在农耕社会或可凭八股文章治国,而今日中国政府面对的,却是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气候变化、产业升级,经济再转型等结构性挑战,不是靠“记住‘茴’字的四种写法”就能应对。


更令人错愕的是,在李克强之后,胡锦涛又力保胡春华接班。这种“父子相授、亲党相承”的政治传承模式,不仅背离现代制度精神,更成为庸人统治的温床。政治哲学所揭示的“平庸之恶”,正在团派身上以最具体的形式重演:麻木、无知、拒绝反思,与胡锦涛本人当年倡导的“与时俱进”背道而驰。


如果中国再一次允许团派卷土重来,那就意味着主动放弃在科技革命、制度创新、全球博弈中争取未来的机会,是真正的“开倒车”。历史会无情地记录这一代人的糊涂、怠惰与短视,而代价,将由我们的子孙永远承担。


03

     

团派的画皮



沙皇



中共团派自称是政坛的“精英”和“清流”,标榜高学历、思想开放、开明治国,给国内外留下“技术官僚”“学者治国”的印象。然而,这种自我包装经不起推敲,团派的所谓“精英”形象不过是自吹自擂,掩盖其治国能力的匮乏和道德操守的缺失。揭开团派的画皮,不仅能让人民看清其真实面目,更能防止其卷土重来,继续祸害国家。


团派常以高学历为傲,细究其教育背景,可以发现其“学历”并不高也与治国所需的才学无关。以胡锦涛为例,其清华大学水利工程专业背景属于纯粹的工程学科,与现代政府治理所需的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毫无关联。李克强虽有北大博士头衔,但他的在职博士学位更像是一种政治镀金,未能赋予他领导国家所需的真才实学。


更令人失望的是,团派核心人物普遍缺乏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出国访问也多为走马观花,未能汲取现代文明的精髓。他们对民主治理、法制社会、科学决策缺乏直观认识,与同龄的国际才俊相比,显得眼界闭塞、思想陈旧。团派喉舌却将他们包装成“技术官僚”和“学者”,误导国人以为国家掌握在精英手中,欺骗外国政府认为团派开明开放、值得交往。这种虚假形象也对国家发展造成了严重后果。李克强刚上台时,被标榜为“第一个具有博士学位”的共和国总理,让国人充满期待, 期待他超越李鹏朱镕基。谁想到, 任期快结束时,才暴露出他是一个连统计报表都看不明白的“博士”。经常被诟病的“扶贫烂尾”, 错在李克强。


团派自称“清流”,试图塑造道德高尚、作风清廉的形象。事实恰恰相反。在李克强等团派人物执掌共青团期间,共青团逐渐堕落为一个“无法无天、无恶不作”的群众组织。特别是在中共团派如日中天的2000年代初,共青团仗其靠山很硬,极度膨胀,其喉舌中国青年报更是无法无天,肆意编造各种耸人听闻的“报道”,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最臭名昭著的莫过于“哈佛博士事件”。团派将刚归国哈佛肯尼迪学院博士陈琳视为潜在对手,动用媒体对其进行人格抹杀,致使其社会性死亡。这种黑手党式的阴暗和狠毒行为,不仅背离了“清流”的道德标准,更与现代文明的价值观格格不入。


揭开团派的画皮,让人民看清其真实面目,不仅是还原历史真相的需要,更是防止团派卷土重来的关键。团派若复辟,其僵化思想和黑手党式做派将进一步祸害国家,阻碍中国迈向现代文明的步伐。只有彻摒弃团派,让真正的精英和清流领导国家,才能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04


红二代vs平民子弟



沙皇


现代国家的良性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制度建设、法治保障、人才多元选拔与开放包容的政治生态。这不是抽象理想,而是现实治理的底层逻辑。遗憾的是,由于团派长期以来的干扰破坏,中国至今尚未真正建立起这套机制。制度不健全,法治不完善,选拔不透明,生态不开放。这使得国家的发展仍然高度依赖于个别领导人的远见与能力。


在江泽民时代,政府曾有意识地将准备委以重任的高官送往哈佛肯尼迪学院接受训练。这不是“镀金”,而是对治理能力的系统性投资。肯尼迪学院强调公共管理、政策分析、全球视野与领导力塑造,正是现代国家治理所需的核心素养。


这一举措体现了江时代对“专业治国”“科学治理”的重视,也说明当时的领导层意识到,仅靠政治忠诚远远不够,国家需要具备战略思维与技术能力的治理者。


几年前的修宪与连任安排,虽在形式上引发争议,但从结果看,纠正了胡锦涛的错误,阻止了某些不具备治理能力的团派人物进入最高权力层。胡锦涛时代的“隔代指定”“轮流坐庄”逻辑,虽表面上体现了制度化,但可能导致“平庸轮替”。


平民子弟若要执掌国家,必须具备非凡的职业经验与过人的学识才华,否则难以服众。这里的“众”,不但指同为党政军高层的官员, 也指普罗大众。但红二代不同, 他们自带光环, 天然服众。他们的“天然服众”并非源于血统崇拜,而是集体心理中的稳定预期。在一个制度尚未成熟的国家,子承父业、家族传承(广义的)往往被视为“可控性”的象征。这不是封建意识,而是集体理性。


团派对修宪与连任恨之入骨,是因为他们始终抱持“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的封建思想。他们不问自己是否具备经天纬地之才,只关心是否轮到自己。这种“轮值心态”本质上是对国家命运的轻慢,是对人民利益的漠视。


中国要走向真正的现代国家,必须建立起制度化的选拔机制与法治保障。但在此之前,国家的命运仍系于个别领导人的格局与能力。修宪与连任,是对“平庸轮替”的一次纠偏。


未来的中国,需要的不只是“轮到谁”,而是“谁能胜任”。这才是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


05

     

“习派”与团派 


 沙皇

 苗华落马获得证实。再次说明习近平不搞任人唯亲,不搞拉帮结派。 “习派”加引号, 是因为“习派”并不存在,或者说并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派系;而不加引号的团派,则是中国政坛上少见的、明目张胆搞结党营私的实质性集团。“习派”与团派, 这种看似中立的分类,实则掩盖了深层的认知误区。 

 很多人误以为习近平有一个稳固的亲信集团。但细看他的用人逻辑,就会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所谓的“亲信”不过是阶段性重用者,不少人在几个月、几年内就被调离、边缘甚至清算。苗华是最新的例子。习近平反对“结党营私”的做派。 因此,说“习派存在”是一种误读。更深一层,这种误读往往是团派和其外围舆论操作所刻意营造的, 用来抹黑、污名化习近平执政的合法性,给团派自身“洗白”。 

 相较之下,“团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派系集团。从八十年代开始,胡锦涛就力推胡春华,一路提携至副总理,甚至多次为其谋划“接班”路线。这种“一带一”的亲缘式政治路线,不讲政绩、不讲资历,只看是否“出身团系”,可以说是对“党内用人制度”的公然亵渎。一个学中文的少民,有什么经天纬地治国安邦之才,使得胡锦涛几十年里一直认定他能执掌十四亿人口的大国?除了“任人唯亲”,“结党营私”,还有其它的解释吗? 

 今天的国际舆论几乎被共青团主导的大外宣洗脑。团派被包装成“改革派”“自由派”“清流”;而习近平及其团队却长期遭受“强人”“镇压者”“开倒车”等标签攻击。这一切的背后,是团派媒体机器多年运转的结果。他们通过操控叙事,制造“正义幻象”,抹黑现任体制,掩盖自身的裙带作风与政治利益网。 是到了拨乱反正的时候了。所谓“习派”,不搞派系、不拉帮结派,才是真正的制度建设者;而团派,依附于权力影子网络,搞裙带、压人才、封舆论,才是真正的国家之患。
    


    

浏览(177)
thumb_up(0)
评论(2)
  • 当前共有2条评论
  • 拿破仑 回复 llyismyson

    不要这么情绪化。要讲道理, 运用常识和逻辑。

    屏蔽 举报回复
  • llyismyson

    胡春华就是头猪,也比习畜生强。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