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上的民族史诗:从马背上的奠基到布达佩斯的光辉巡礼
2025年10月1日清晨7点40分,我们一行八人从维也纳踏上了前往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旅途。经过两个半小时的疾驰,这座拥有两百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如同多瑙河畔一颗亟待被揭开面纱的明珠,向我们展示了它厚重的历史与浪漫的现代。
我们的行程是一场文化与历史的急速巡礼,更是对裴多菲·山多尔和李斯特·费伦茨两位民族精神象征的深情朝圣。为了更好地理解眼前的布达佩斯,这次八人之中,我被分到的分工,是对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便于我们在极短的时间,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实在说,我对匈牙利知之甚少,最早听到世界上有匈牙利这个国家,是因为它产生了一位伟大的诗人——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再后来,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深深地震撼了我,每次聆听,皆被感动。我一直相信文化的力量,这次匈牙利之旅,我就是带着朝圣一般的心情,走进这两位伟大人物故乡。
因为有他们,我需要对这个神秘的国度,作一次深入地了解。于是,花了几天时间,先回溯这个国家的千年历程。
第一章:远景——匈牙利国家的宏大叙事
1.潘诺尼亚的心脏:匈牙利的地理宿命与开创者
匈牙利,这个在地理上被喀尔巴阡山脉环抱的内陆国度,其独特的地理坐标决定了它在欧洲历史中的关键地位与多舛命运。它位于欧洲中部的喀尔巴阡盆地中央,坐拥肥沃的潘诺尼亚平原。多瑙河和蒂萨河像骨架一样支撑着这片土地,使其农业富饶,但也使它成为欧亚草原游牧民族进入欧洲的天然门户,成为东西方文明冲突的缓冲带与十字路口。
匈牙利国家的真正奠基者是阿尔帕德大公。公元9世纪末,以他为首的马扎尔部落,从东方的乌拉尔山脉附近迁徙而来。这批骁勇善战的游牧部落穿越了喀尔巴阡山脉,于895年左右最终定居于这片土地,这一事件被称为“定居祖地”,标志着匈牙利国家雏形的诞生。阿尔帕德王朝正是以这位开创者命名,并为后续国家的基督教化与西化奠定了基础。
2.民族血脉的迷思:从阿提拉的匈奴到马扎尔的千年认同
因为匈奴与汉民族的纠葛,汉代以后,它便消失不见了,我们追根溯源,听到一种说法,匈牙利人便是匈奴的后裔,后来,从一些匈牙利民族起源的论述中,我便坚信不疑这种说法。首先这个国度民族内部十分认同的说法,便是他们是匈奴的后代。
慢慢地了解到,这种主动的认同并非完全基于血缘,而更多是一种民族身份的构建和历史浪漫化的产物。在匈牙利的中世纪编年史和神话传说中,马扎尔人将自己的祖先追溯到传奇人物阿提拉的兄弟,以此强调其东方的英雄起源和尚武精神,来对抗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文化霸权。他们主动将赫赫有名的阿提拉与自身联系起来,认定自己是其后代,使得“匈牙利”一词与“匈奴”在世界语言中产生了文化上的关联。
然而,真实的语言和历史却揭示了另一种起源:马扎尔语(匈牙利语)属于乌拉尔语系,与印欧语系语言截然不同。这从根本上将马扎尔人与主要使用突厥语族的匈奴人区分开来。因此,匈牙利人是古代从乌拉尔山脉以东迁徙至欧洲的部落的后代,在定居过程中,融合了突厥、斯拉夫等周边部落,形成了独特的马扎尔民族。将自己视为阿提拉的后代,更多的是一种深刻的民族精神寄托,而非严谨的血统溯源。
3.铁与血的转型:王朝更迭与民族历史的四大伤痛
匈牙利在千年的历史中,经历了多次王朝更迭和重大历史转型,这些转折点无不伴随着巨大的民族伤痛与抗争,塑造了其不屈的民族性格。
第一次转型:基督教化与阿尔帕德王朝的巩固。
公元1000年,伊什特万一世加冕为王,标志着匈牙利从东方游牧部落联盟彻底转型为西欧封建基督教王国,这是国家身份的奠基,渔夫堡那尊马上雄姿和石雕基座,便在默默诉说这位王者遥远的故事。
第二次转型与伤痛:莫哈奇战役与国家分裂。
1526年的莫哈奇战役对匈牙利是毁灭性的。国王战死,国家被一分为三:西部被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控制,中部沦为奥斯曼帝国的直接统治区,东部成为附庸。长达150多年的国家主权丧失,是匈牙利历史上的深重危机。
第三次转型:奥匈帝国的建立与黄金时代。
17世纪末,哈布斯堡王朝驱逐了奥斯曼势力,但匈牙利又完全沦为其统治的国家。1848年独立战争的失败与妥协,1867年建立了著名的奥匈帝国。匈牙利获得了内政自主权,进入了经济和城市化(尤其是在布达佩斯)的黄金时代。《茜茜公主》三部曲的影视,使存在半个世纪的奥匈帝国,至今为世人所熟知。这也是本人第一次了解匈牙利的历史,这个绝世美丽公主,以她的天性,热爱匈牙利这个民族,她曾在这片土地长久居住。
特里亚农条约造成了永久性创伤。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匈牙利被迫于1920年签署了《特里亚农条约》。该条约让匈牙利丧失了71%的领土和66%的人口,导致数百万马扎尔族人口流落在邻国。这不仅是领土的损失,更是民族精神上难以愈合的巨大创伤,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匈牙利民族的心理。
4.抗争与民主新生:冷战铁幕之下的对决
二战后,匈牙利落入苏联控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1956年爆发了反抗苏联的“匈牙利十月事件”,展现了人民对自由的渴望。最终,在1989年,匈牙利和平实现了民主转型,彻底告别了共产主义,重新融入西方体系,迎来了新的历史阶段。
这段历史,同时是我要追寻的目标,不知怎么回事,我查寻一些权威平台,多是对它这段历史讳莫如深。我们步行到国会大厦前,见到一个小型广场上,一眼便认出,这是美国前总统里根的雕像,对他本人尚有一些浅显的认识,他与撒切尔夫人联手,对社会主义阵营使绊子,属于世界级的绊子手。只是他如此突兀地站在这里,任凭旅人走近触摸,与他拥抱和握手,多少不太清楚意义何在。本人在同行者中,率先拥抱他,这位演员出身的总统智慧超群。
无独有偶,我们在城市公园的音乐广场游玩时,这个音乐广场设计的十分奇妙,在露天平台上搭建着许多奇妙的乐器,任凭旅人踩踏敲击,我们认为这样的地方,应该有一尊《匈牙利狂想曲》作者李斯特的雕像才合适,待不远处竖着一个半身铜雕时,走近一看,居然又是这位美国前总统里根先生的,不免有些疑惑;从后绕到英雄广场前,看到一尊雕像,远远望去,多少有点这位像让自己母国蜚声海外的音乐巨匠,哪知走近一看,他却是美国开国之父华盛顿。我们同行人,大家不免有些失望,觉得匈国人对美国文化的推崇,多于对自己国土伟大人物的尊重。
这个自由广场,充满了历史的张力。哦,我特别为一个纪念苏联红军解放而建的纪念碑拍照,这样会让人看到,矗立着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的雕像的前因后果。我终于明白,里根的雕像面朝国会大厦,象征着他对推倒“铁幕”的贡献,这种并存的纪念碑和雕像,构成了冷战后匈牙利在历史叙事上的复杂与对比,体现了匈牙利人对自由的渴望与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我面对他不得不沉思,这个自由广场,它在冷战时期,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承载的历史的厚重感和巨大的伤痛,至今还让人们唏嘘不已。
第二章:近景——布达佩斯的一日文化巡礼
布达佩斯这座“多瑙河上的明珠”,由西岸多山的布达和东岸平坦的佩斯共同构成,我们的紧张一日游正是围绕多瑙河两岸的历史地标展开。
5.多瑙河西岸:布达城堡山的历史纵深
布达是城市的历史和行政中心,其核心集中在城堡山上。
渔夫堡的童话视角:我们首站抵达渔夫堡,它建于19世纪末,是为了庆祝匈牙利定居祖地1000周年而修建的,并非军事防御工事。它融合了新哥特式和新罗马式风格,七座白色石灰岩塔楼象征着八九五年定居祖地的七个马扎尔部落酋长。它的名字来源于中世纪时,多瑙河的渔民行会负责保卫这部分城墙。作为最佳观景台,它提供了360度俯瞰佩斯和多瑙河壮丽景色的视野,是布达佩斯浪漫主义建筑的巅峰之作。
布达城堡皇宫与总统府的威严:紧邻渔夫堡的是布达城堡区。这座王室驻地自13世纪建立,几经战火洗礼,尤其是二战中损毁严重。现在的布达堡皇宫是一座宏大的建筑群,曾是匈牙利国王的居所,如今主要用于文化机构的办公场所。而附近的山多尔宫,即现在的总统府,则体现了现代匈牙利共和国的政治权力中心。其相对低调的风格,与欧洲其他过度奢华的皇宫形成对比,象征着民族主权和对王权的反思。是的,匈牙利同时称之为雄鹰之国,应该与这只雄踞布达城堡,俯瞰多瑙河畔国度的巨型雄鹰,不无关联。
链子桥的跨越:从布达山下望,链子桥雄伟地跨越多瑙河。它于1849年开放,是布达佩斯的第一座永久性桥梁,象征着1873年布达和佩斯的合并,是奥匈帝国黄金时代的工程杰作,也是民族统一与重生的象征。我们步行穿越它,从历史的布达走向繁华的佩斯,感受着城市脉搏的跳动。链子桥两边各有两头巨型雄狮,它们镇守在此,几个世纪过去,王者风范依旧。据说市民初见四头雄狮时,指责它没有舌头,致使一位雕塑家自杀而亡,另一位则抑郁而死。
6.多瑙河东岸:佩斯政治与宗教的荣耀地标
佩斯是平坦的商业和政治中心,拥有城市最宏伟的建筑群和最繁忙的街道。
国会大厦的磅礴气势:国会大厦是我们在佩斯的第一印象,这座建于20世纪初的新哥特式建筑杰作,被认为是欧洲最美丽的国会大厦之一。它坐落在多瑙河畔,长达268米,对称而宏伟。其穹顶高达96米,不仅是为了与圣伊什特万大教堂的高度保持一致,更是为了呼应马扎尔人896年定居祖地的历史年份。内部珍藏的匈牙利圣冠,是匈牙利国家主权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这座建筑本身便是“石头的史诗”。
圣伊什特万大教堂的圣洁与神物:圣伊什特万大教堂是布达佩斯最大的教堂,以匈牙利第一位国王圣伊什特万命名。他就是匈牙利之国的开创者,我多处见到他的雕像,他以至圣之名,被推崇是一定的。这个教堂融合了新古典主义与新文艺复兴风格,其穹顶也高达96米。教堂最著名的逸事趣闻是内部保存着圣伊什特万国王的右手木乃伊(被称为“圣右手”),被信徒视为圣物,每年还会举行巡游展示。教堂宏伟的圆顶可供游客登高,再次俯瞰这座美丽城市,同时它也是城市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管风琴音乐会常在此举办。
7.城市东轴线:从裴多菲的精神朝圣到英雄的颂歌
随后,我们深入城市东部,进行了一场艺术与历史的深度朝圣。
裴多菲·山多尔的精神感召:我们带着朝圣的心情去探访了裴多菲·山多尔。这位匈牙利民族诗人,生命虽然只有26年,却创作了近千首诗作,以一首《自由与爱情》成为匈牙利1848年革命的旗手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我查询时,他的故居不在首都,只是在多瑙河畔有他的一尊雕像,他一手拿书,一手张开上扬在呼唤,我一边背诵他的名句,一边与他合影,不胜荣幸。
是的,我就是从他那里开始认识到匈牙利,这是一种跨越国界的精神共鸣——通过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我们理解了匈牙利民族对自由的至高追求,他的作品至今仍是世界诗歌宝库的珍品。
李斯特·费伦茨的钢琴狂想:另一位值得我们致敬的文化巨匠是李斯特·费伦茨,这位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誉为“钢琴之王”。他的作品如《匈牙利狂想曲》和交响诗对世界音乐史影响深远,其作品是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常备节目。他的音乐将匈牙利的民族旋律和吉普赛音乐的元素融入西方古典乐,将匈牙利文化推向了世界。我们从地铁出来时,天空乌云密布,实在说,这一日,它已经给足了我们面子。我们快速找到这位大音乐家故居,握住他曾经握过的门把,一一拍照留影。忍不住还是推门而入,在他楼梯口坐下,感受他激情生命的温度。
城市公园与英雄广场的终点:最终,我们经过城市公园、音乐广场和湖滨城堡,抵达了英雄广场。广场是为了纪念匈牙利定居祖地1000周年而建,中央的“千年纪念碑”上矗立着加百列天使像,下方是阿尔帕德大公等七位马扎尔酋长的雕像,两侧的回廊上则是匈牙利历代国王和历史名人。英雄广场是匈牙利民族纪念其英雄和建国历程的核心场所,是民族精神和历史认同的最高体现。湖滨城堡则以其混合的建筑风格,展示了匈牙利各地的历史建筑风貌。
8.菜肴炖牛肉汤:挑剔的中国人给了满分
一个迟到的午餐时,我们领略了匈牙利最有名的菜肴炖牛肉汤的浓郁醇厚,我们这个八人组合,是一次老中青完美的结合,从历史文化方面,我这个老头子特别关注,而两位小美女,通过小红书,把我们带到这个如同国内“农家乐”的餐馆。推门而入,窄小的空间,有一个灶台,横亘在门前,灶台上放了许多瓶辣椒,我们不明白地发问:“这是辣椒吗?”送菜的侍者回答:“是辣椒。”看来,他熟悉中文的“辣椒”用词。小美女查寻辣椒,据说它得过世界级大奖,它倒成了匈牙利的特产,我们到一个纪念品商店,居然有各式各样的辣椒装饰品,真是古怪。
这个餐馆在三点左右,我们以为他们会歇午,哪知推门一见,还得排队等待,因为我们没有预订。估计是外国人,侍者费了不少功夫,给我腾出两张小桌,让我们拥挤在一起。我们最要尝的是这个“菜肴炖牛肉汤”,同行的还有一位大厨,看来这个匈牙利国的名菜要经受考验了,中国人在烹饪方面,是谁也不敢与之比较的,全球的厨师来次比赛,裁判一定是中国人了。
我们不无夸张地描述这份著名菜肴,这种以红辣椒粉和牛肉以及土豆,还有不知名的调料为主料的汤品,据说是匈牙利民族饮食文化的核心,如同这个民族的历史一样,充满了热烈与力量。
我对在国外的餐馆进食,多不以为然,口味不合且说,菜肴被他们一搅拌,不知是什么味道,待吃上几口,就已经饱了,并非本人过于挑剔,同行者大多如此。之所以尝一尝本地食物,主要是难得来一趟,以此作个纪念。
我带着陈见的舀了一汤匙,尝了一口,觉得不错,心想,匈牙利也是从东方来的民族吧,肯定受了我们的影响。坐在我一旁的大厨,当仁不让地品尝起来,一桌人拿眼望着他。他诚恳地点点头:“不错,味道很纯粹。”
坐在我们邻桌的一大一小两位女士,在我们点这道菜时,指指自己的桌上,便说:“就是这个。”她们是从加拿大,转维也纳过来的。我们点前,向她们问过味道,她们说不错。毕竟没亲口尝,得到了大厨的称赞,我们感到这个特制的铁碗,盛的分量很足。待这两位加拿大的华人离开,两位讲汉语的女孩,补了这个空桌。待我们吃好离开时,三位讲汉语的男孩子补了靠墙的另一桌,见两位女孩讲汉语,他们很快就搭讪起来。我们同行的美女忍不住一问,才知小红书作了媒介,让人不胜感叹。
不管是大厨的评价,连我们一起,有四批华人前来用餐,已经给这道菜满分了。
9.尾声:紧张而兴奋的文化之旅
这一天的行程,从清晨到日落,我们一行八人跨越了布达佩斯的多瑙河两岸,从城堡的威严到教堂的圣洁,从国会的庄重到英雄广场的磅礴。尽管行程非常辛苦,但收获却是沉甸甸的。还有一点值得我们高兴的是,也许十月一日是我们国人的长假,大家纷纷走出来看世界,每个景点,我们遭遇不少同胞,即使不用他们开口,我们都能辨别出他们,不管是韩国人、日本人、越南人以及亚裔,他们都是有差别的。在渔人堡,有八位大妈和一位“洪常青”式的“党代表”,在城堡上拍着短视频,一边转圈一边齐声唱念:“我们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渔人堡。”我一向敬重我们的大妈,她们不管出现在哪里,都会闹得个水响。
说说我的感受吧,布达佩斯的美丽,不仅仅在于那些被多瑙河柔光笼罩的宏伟建筑,更在于它身上那种“东方的韧性”与“西方的浪漫”的完美结合。这个国家诞生于马背上的游牧精神,却坚决地拥抱了西方的基督教文明;它被哈布斯堡和奥斯曼两大帝国撕裂、被特里亚农条约肢解,但始终没有失去其坚韧的民族意志。
在布达佩斯,我们仿佛走进了裴多菲的诗歌,听到了李斯特的狂想,品尝了Goulash的火热。这种深度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我们深刻理解了匈牙利民族在欧洲历史中不屈的灵魂和对自由的无限向往。
我深切地感到,布达佩斯,正以其浴火重生的姿态,成为了一个不朽的文化象征。
2025年10月2日星期四 维也纳石头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