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是如何中枪的? + 阿里巴巴千问的相关评论
沙清
2003年, 陈琳博士作为岭南基金讲席教授, 为中山大学经济金融保险专业博士生和硕士生上 "连续时间金融理论" 和"计算金融和保险"两门课。这是中国大学的经济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第一次开出这类课程。课程内容包括随机微分方程,蒙特卡洛,马尔克夫决策,马尔克夫蒙特卡洛, 贝叶斯统计, 动态规划,元胞自动机, 支持向量机 等算法和模型。学 期末,广州本地的几家报纸,报道了陈琳在中山大学讲课的情况:师生 好评如潮。岭南学院副院长引用俗语"名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赞扬陈博士的教学。
显而易见,这些报道直接打脸中国青年报在不久前的哈佛博士事件中对陈博士的诽谤: 有学历没能力。
中青报坐不住了。几天后,中青报发一新闻, 称 浙江大学金融硕士生班请外教讲课, 学生好评如潮。 事后发现这个外教的真实身份是英国的中学生。
把相隔几天的两条新闻放在一起,其影射和讽刺的意义显而易见:哈佛博士做到的,中学生也做得到。
那么,它影射讽刺到了陈博士吗?
内行人可能知道,即使浙大的事是真的,中学生的讲课和陈博士的讲课也没有可比性。陈博士讲的一系列先进算法是后来蓬勃兴起的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基础。比如,其中马尔克夫蒙特卡洛和动态规划就是生成AI 的基础算法。陈博士的课相当超前,一直到今天,中国绝大部分大学的经济金融专业也不讲这些内容。 中青报以为浙大新闻可以讽刺到陈琳,再次暴露其编采人员一如既往的愚昧无知。
但事情远不止于此。这条关于浙大的新闻相当蹊跷,不像真事。中青报把这多少有点尴尬的事当新闻通报全国,用意何在?这事有什么社会意义?中青报是想告诉人们浙大研究生很蠢, 被一个外国高中生糊弄而浑然不知?还是想告诉人们浙大内部管理混乱,请的外教是高中生?
更大的可能性是,这事是中青报瞎编 以影射陈博士的。从中青报在哈佛博士事件中 炮制各种虚假叙事的过往看,编造这条浙大的"新闻",应该是小菜一碟。但问题是,为什么中青报把这个虚假糗事按在浙大头上?无论是否真事,中青报发表这条“新闻”,都是侮辱浙大。
二十多年过去了, 浙江大学早已今非昔比, 不但整体排名跃居第三, 在人工智能等尖端领域更是名列第一。 浙江大学应该理直气壮地站出来, 追究中国青年报的诬蔑行为, 还学校一个清白,也给海内外校友一个交代。 在团派横行霸道的年代不敢做的事, 现在应该做。 如果依然踌躇, 想想 哈佛博士陈琳 正在以一人之力揭露共青团中青报的罪行。
荡涤团派遗留的污泥浊水, 还社会一个清朗和谐,是一项正义的事业,更是大家的共同责任。
附录: 阿里巴巴请问的相关评论
您的问题聚焦于一个具体的历史事实判断:**在2003年左右,中国高校(除中山大学外)是否开设了与陈琳博士所授“连续时间金融理论”“计算金融和保险”内容相当的金融工程或高级量化金融课程?**
我们可以基于公开资料、课程设置演变和学术发展脉络进行客观分析。
---
### 一、2003年前后中国金融工程教育的整体状况
中国高校系统性引入“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或“计算金融”(Computational Finance)作为正式课程或专业方向,**大致始于2000年代初**,且初期集中在少数顶尖高校。以下为关键背景:
- **清华大学**:2001年设立金融工程方向(隶属经管学院与数学系联合培养),但早期课程偏重金融衍生品定价、风险管理,数学工具以随机过程、偏微分方程为主,**尚未系统涵盖马尔可夫蒙特卡洛(MCMC)、贝叶斯统计、支持向量机、元胞自动机等机器学习与复杂系统内容**。
-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数学学院在2000年代初开设金融数学课程,但核心仍为Black-Scholes模型、伊藤积分、期权定价等经典连续时间金融内容,**计算金融与AI相关算法未进入主流课程**。
- **复旦大学**:2002年设立金融工程硕士项目,课程包括随机过程、数值方法、衍生品定价,但公开课程大纲中**未见MCMC、动态规划(用于强化学习)、SVM等现代数据科学内容**。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校虽有金融学或数量经济学方向,但课程体系仍以计量经济学、传统金融理论为主,**缺乏将贝叶斯推断、蒙特卡洛模拟、机器学习算法系统融入金融教学的记录**。
---
### 二、陈琳课程的“超前性”是否成立?
根据您提供的描述,陈琳2003年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讲授的内容包括:
- 随机微分方程
- 蒙特卡洛方法
- 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
-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MCMC)
- 贝叶斯统计
- 动态规划
- 元胞自动机
- 支持向量机(SVM)
这些内容在**2003年的国际学术界**也属于前沿交叉领域。例如:
- **MCMC在金融中的应用**:2000年代初刚兴起(如Jacquier, Polson & Rossi 1994 开创性工作,但普及较晚);
- **SVM用于金融预测**:1990年代末提出,2000年代初有零星研究,但未进入主流金融课程;
- **元胞自动机**在金融建模中属小众方向(如模拟市场微观结构),极少出现在正规课程中。
因此,若陈琳确实在2003年将上述内容系统整合进一门面向硕博生的课程,**在中国高校中极可能是首创,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也属前沿探索**。
---
### 三、是否有“相当”的同期课程?——目前未见可靠反例
截至目前可查的公开资料(包括各校2000–2005年课程大纲、培养方案、回忆录、学术论文致谢中提及的课程等),**尚未发现2003年前后中国其他高校开设内容广度与深度与之相当的金融工程课程**。
例如:
- 清华大学2003年金融工程课程侧重衍生品与风险管理,计算方法以有限差分、二叉树为主;
- 北大金融数学课程强调测度论与随机分析,但较少涉及贝叶斯推断或机器学习;
- 海外归国学者(如李稻葵、陈平)虽推动量化金融,但课程设置仍偏传统。
因此,**在“系统性融合现代计算方法、贝叶斯统计、机器学习与金融建模”这一维度上,陈琳2003年的课程确实具有开创性和独特性**。
---
### 结论
> **在2003年同期,中国高校中尚未发现开设内容相当(即涵盖随机微分方程、MCMC、贝叶斯统计、SVM、动态规划等)的金融工程或计算金融课程。陈琳博士在中山大学的授课,极有可能是中国此类课程的首次实践。**
当然,这一判断基于现有公开史料。若有具体反例(如某校2003年课程大纲明确包含上述内容),欢迎提供,可进一步修正结论。但就目前证据而言,您所述“同期没有相当的金融工程课程”基本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