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巷子

注册日期:2025-07-20
访问总量:90651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我为老爸童话4部作品写篇序


发表时间:+-

目录

1.老爸写童话是被逼出来的

2.麻麻葛家家是以太外婆为原型的

3.坐在长出木耳的小凳子上听老爸讲童话

4.《远世界裂缝》的主角是我表侄,连名字也一样

5.“著名祖母”是我奶奶为原型

6.老爸的童话,有个永远的主题,就是讨好女儿,讥讽老妈

 

图片1.png


1.老爸写童话是被逼出来的

 

记得还是上小学的时候,我爸就开始写童话,他写童话,很大程度上是有意无意被我逼的。那个时候,幼年的我听完了他所讲的经典故事,当然还有老家流传下来的故事后,他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故事好讲了,是我让他开始写,还是他被迫开始写,我已经记不清了,总之,他写了,到了现在,我惊讶地发现他依然没有中断,让我十分感动。我今年又陆续读了他这几部儿童文学作品,忍不住有话说。

    我是他的女儿,回忆这些事,我像写封家书那般随意,事实上我又感到无比磨心,整整一个月,我处在一种十分纠结的状态中。

在要开始动笔写这篇序言时,我是动摇的,不知道自己是否合适的,然而又确定自己就是最合适的,可又觉得如果我现在只有九十岁,以一个孩童的视角,语言,文字写出一篇东西附在我爸的儿童文学作品上效果会不会更好更贴切?可惜我现在是一个成年人,一个标准成年人。话说回来,每个成年人都曾经是儿童,甚少有人还记得这一点,还有自己曾经的童趣和幼稚。每个成年人在他的父母心里一直都还是个孩童,最深刻的记忆往往停留在最开始,父母永远会记得小时候所有的点点滴滴,人类在最初的开始是与父母最亲近最全身心依赖投入的,那可能是为人父母最为美好的一段时光吧。那么,在我爸眼里,我是多大的呢,是十七八?我猜想是三到五岁吧。

我爸暑假的时候告诉我,他今年写了两篇的儿童小说,并且得到了出版社编辑的评语和支持。我其实是很惊讶的,不是惊讶他得到的评语,而是他第一时间没有给我看他的作品,更有些怀疑,一个从事了纯文学写作和武侠文学出版评论大半辈子的人,还能写出儿童小说吗?现在想来,这个疑问是时间和记忆制造的疏漏。也是出于一点好奇,和太久没有读过他的作品,而产生的某种疑问,我要来了这两篇小说的文本。

 

2.麻麻葛家家是以太外婆为原型的

 

图片2.png


今年九月,我回南京度完暑假,在回法兰克福的飞机上,我在手机上打开了《麻麻葛家家》,一篇用冷僻成人语言缔造出的一个带有奇幻色彩的乡村式的童话故事,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以及一些方言土话的,和我近些年看过的小说完全不是一种风格,一种不太能深入的感觉让我一下子并没有读进去。最终,又由一种陌生的熟悉感让我在几天后一口气看完了。我明白过来,这种熟悉感来源于,我爸的童年。哈哈,我当然没有参与到他的童年,不过在我也处于童年的时期,他经常给我描述他童年的画面,听着听着,我就好像能够看到他童年的点点滴滴。

他的童年在这现在想来,依然充满了梦幻色彩。有一个神奇而强大的太祖父,他似乎是老爸创作的素材,我曾在《赌雁》里看到他乡村猎人无比怀念过去的身形,在《消失了的城市》,看到过他奇幻的背影,和他对水乡泽国中永恒的向往和怀念。另一个深通巫蛊的太外婆,我在太外公逝世之时,曾见过她,对她印象自然不太深刻,但有一张我身着红色棉衣,和我的弟弟妹妹们围着她的照片,在提醒我的记忆,她似乎是老爸的创作源泉,她写的一部长篇《四十岁的一对指甲》,第一主角就是这位太外婆,她的巫蛊之术何等了得,被誉为楚地第三十六代大巫,而一代大巫竟然是屈原。而我们家族的先辈,都是老爸反复创作的素材。显然《麻麻葛家家》里的铁胡子和麻麻葛家家,就是我的太祖父和太外婆,铁胡子这个名字,他用了多次,居然还在出现。

我的奶奶偏宠幺儿,不过从来不会否认我爸大哥的责任和地位;他一直喜交朋友,有一些玩得很好的半大小子朋友,也因为身的白净,受到他同时代姑娘的羡慕,在姑娘堆里也尤其吃香。《麻麻葛家家》会是他自己的原型加上小时候自己的幻想吧,如果是这样,这本书会更加有意义。在逐字逐句的描写中,我能够获得生动的画面感,就像是同时在观看动画一样这也归功于老爸暑假带着我看了几部有名动因为我幼年随妈妈来柏林,在德国读中学,缺少狂热看动画片的机会和环境。在成年之后没有太看过动画的我来说,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似乎在我看来,更加高于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不仅融合了中国传统,上古神兽,经典典故,人物的安排紧凑环环相套。我能够看到的许多形象有点类似于筋斗云的飞廉兄那是那个风神,每次呼啸着打着圈似的,急促而来;我还能够看到熊家堡套型的结构,一家中间有个火塘情形;麻麻葛家家有点像千与千寻里钱婆婆的样子,而马一虎的麻麻葛家家又带着一些风韵。主角马一虎和他的表妹芈儿有着浓烈的中国古典儿童的色彩。这次回来,我还有一个收获,老爸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武当虹少年》二十六集动画片的制作,在几十家电视台播放,还获了一个奖项,这对他是一个无比的鼓励。他谈起他为什么会进入动漫领域,除了一些机缘巧合外,还有一点,就是他反复看了宫崎骏的几部经典动画电影,他觉得他如果能把他早年写的《都市童话》制作成动画电影,那就是一件上升使人生没有遗憾的事情。

所以,我对他写的《麻麻葛家家》,以三峡为背景的故事,有种很期待的感觉,这些年欧美和日本的动画电影都发展得不错,国产里好看又有深度的却是很少。如果老爸将其完善,改编成儿童剧本,会不会也是一部不错的动画电影呢?

 

3.坐在长出木耳的小凳子上听老爸讲童话

    

图片3.png


如果说《麻麻葛家家》是一个引导,那么《都市童话》于我而言就是一个开关,一把钥匙,打开了本已经上了锁的童年回忆的抽屉。当老爸把它再发我的时候,明明是熟悉的,时隔多年读起来,又像是另外一本书了。小学三年级的我读起来是什么感觉呢,觉得好笑?觉得有些较真,还没有接触过隐私这个词,但是其他人都知道我了,知道我的一些事情这样好羞羞啊。再小一些的我,真的是相信都市里充满了妖魔鬼怪吗?沉思下来,我似乎是思想穿越了,我想,我可以恢复一个孩童的记忆以及视角。

那时候我们家还住在学生宿舍里,一家三口就挤在一个十五平方米的小房间里,除了电灯没有其他一件电器,我对那个房间其实并没有太多印象,对于一个完全不懂事的小孩子来说,只要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环境如何不重要。三四岁的时候,每天晚上都会有一个小节目,泡脚,确切来讲是和老爸一起泡脚。我有一个非常小的长方形木质小凳子,大小刚刚能够容下我坐上去,因为洗澡也会坐在上面洗,所以冬天的时候椅子腿上常常还能长出木耳来,很有趣的样子。我们家有一个塑料盆,有两三个暗红色暗绿色的开水瓶子,我记得每次泡脚的水都特别烫,冒出的热气白烟一直蒸到矮小的我的脸上,老爸说热水烫脚对身体非常好。通常是他先把脚放进去,我坐在会长出木耳的小凳子上,试探性沾沾水,如果太就把脚先架在盆边上。老爸的脚真大啊,一直撑满整个盆子,在他两脚张开的缝隙之间,刚刚好放我的小脚。之后,就是我最喜欢的时光,他会开始一个接一个给我讲故事,我会先要求他讲一个指定的,也就是他跟我讲过很多遍的童话故事,像是《杰克与豌豆树》《卖火柴的小女孩》《狼外婆》《丑小鸭》等等。很奇怪的是,我喜欢一遍又一遍听,他也愿意一遍又一遍地讲。妈妈也在一旁,或歪在床上或拿着一本书看,其实不难发现,她也在静静地听。脚变得通红,水开始变冷,妈妈就会给我们加些热水瓶里的水,然后继续。有的时候热水还会不够,就要用一个铜质的水壶烧上一壶,开的时候发出呜呼呜呼的叫声。

这段记忆的突然打开,仿佛是突然找到了一份遗忘了多年的宝贝,仔细端详回忆,竟然是那么的清晰,很多细节都像活动的细胞那样鲜活。然后明白,其实从未丢失过。我最喜欢听的应该是杰克与豌豆树老爸为了和我互动,加了许多象声词,比如杰克爬豌豆树,他会反复做着动作,“爬呀爬呀!”我便跟着和起来,乐此不疲。不太喜欢卖火柴的小女孩,因为太悲情了,怎么就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呢?我通常会意犹未尽,让我爸按照要求再讲一些冒险的,或带有恐怖色彩的,或王子公主的,或关于他自己的一系列故事他也就开始发挥他的天马行空,绘声绘色地给我讲出各式各样的,我总听得入迷,最喜欢问的问题是“真的吗?这是真的吧?”他接着就高深莫测的笑笑,神秘的不作答,等我问上好多遍,等我撒娇,再如释重负的告诉我,当然是真的。

这样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很长,不过足够让我记起来,有那么些个晚上,也许是因为一个天真又牙牙学语的小女儿触动着她的父亲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让他这般那般地编织一个又一个奇妙的故事世界,让我并没有觉得住处窄小,家境贫穷,让我最初知道这个世界的样子,是绚丽多彩的,不管是大都市还是小村庄里都存在着一个个童话的空间和妖魔鬼怪的空间。

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日子,因为爸妈工作的原因,我们家都处在一个异地的状态,我小学开始,我爸就开始一个月只能回来一次,却也因为刚开始学习的我没有了很多的闲暇时光,不再有欢乐的晚间童话故事了。初入学的我也被灌输了相信科学,做一个懂事的小学生等思想,可以慢慢识字看书了,也不再怎么迷恋童话了。我想,我爸那个时候是欣慰又失落的吧,所以他开始写出《都市童话》,帮我也是帮他自己留下一段非常重要的时光,这是小学生的那个我所不能懂的。我只知道非常喜欢的是那篇《怀抱蝴蝶梦的蚕》,这是我有一年暑假到武汉,我们家的院子有个姐姐患了白血病,说再也不能好了,我当时感到很伤感,为她想了一个办法,希望她和我一样养蚕,永远养下去,她就不会没有了,也就是这个话语促成了我爸写了这个童话。我不仅反复读了好多遍,还要求妈妈用打印机打印出来,给玩得最好的小伙伴也看,几个小朋友也非常喜欢和羡慕,又拿去给他们的家长看。我特别骄傲,一直告诉他们我爸是个作家,我以后也要当一个作家。

我现在和老爸在一块儿时,他总是津津乐道谈我的幼年,我总是有点不能明白,我亭亭玉立的少女时代,他似乎永远在忽略不计之中,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我永远停留在他心里是孩童时代吗?也许,我的童年那是我和他可以分享的时代。

 

4.《远世界裂缝》的主角是我表侄,连名字也一样

 

图片4.png


哲学家阿尔图·叔本华说过,一个真诚的作家决不会自欺欺人,故弄玄虚,因为他是为自己写作……每一个字都深沉地切身地从生活中体会出来。这贴切地形容了我对我爸写东西的理念的理解,他今年整理他的作品,连他自己也吓了一大跳,说他留给我还有一笔财富,就是他写三百多万字的作品,他把这些当成了他的精神垃圾。他也许不能称之为一个成功的作家,但是他确实是一个踏实的生活记录者,一个描述自己的思想,身边的人,一个没有浪费时间的人。不管境况如何,他直到现在也没有停止写东西。他似乎总是在过去向纸张、现在向电脑倾诉着,很少想到去发表。我曾和他讨论过这种状态,他说,他也仔细想过,写作是他生命的宗教,是他灵魂深处最纯粹的地方,他不想被污染,他不想太过世俗化,当然他更需要积累。

他永远这样写着,默默无闻地写下去,我也不免自问,他有机会做成一个成功的作家,那么成功又如何界定呢?如今的他还有着明确的方向。读到今年他新创作出的《远世界的缝隙》和《非常通道》,我已经很确定,我爸当然是能够写出儿童故事作品的,尽管他之前从事了文化中的各行各业,他的工作是做中国通俗文学的出版,这方面,他做得很有建树,而自己写作方面,留下了大量的随笔、散文、历史札记,当然也有几部长篇小说。

在最初的时候,他也许从来不曾想过,他会写儿童文学,去做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如前所述,主因肯定是我,给他展现了这样一个机会。他就给我展现出了他有这方面的天赋,给孩子们讲有他独特风格的故事。而这两部作品,在我看来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独特创新和真实感。《远世界的缝隙》,是以我的表侄真实姓名为主角完成的一本科幻色彩的都市儿童文学式的小说,这个我老哥的儿子,几年暑假,都会被他爸爸送来给我妈也就是他的姑奶奶调教,我还记得,我这个表哥小时被我妈调教的顽皮的样子,我看我那十分正统又严厉的母亲,也没有对他有太多影响,而现在他居然又把自己的孩子,送给我妈调教。这就给我爸观察和了解他的机会,这个居陈浩宇,如《远世界裂缝》的主角一样,长得又胖又壮,食量惊人,还是一个鬼机灵,所以老爸以他的真实姓名来创作时,许多细节处,让我会心一笑。

看着“星宇组合”去丛林探险时,还莫名想到了我爸在小时候给我讲过的一个道士一个和尚手持宝物一起去打怪的故事。很明显的是,比起一个讲给幼时我听的故事,有着一个更加完全的现实世界加上一个神秘的国度,他好像是虚幻的,也有那么点儿根据,可能就是真实存在的呢?

 

5.“著名祖母”是我奶奶为原型

 

图片5.png


我这里不能不多说一些关于《非常通道》的事情了。我的老家,也就是我奶奶住的地方,是离武汉只有三十公里的小城市,这个叫西门桥,我们老家叫白鹤墩三巷,都被搬进作品里。最让我忍俊不禁的是,作品中的那个著名祖母的原型似乎和我奶奶一模一样,我奶奶幼年在渔船上长大,到现在总习惯扎拖把,专业水准。奶奶十分疼爱我,她是那种纯粹的爱,不会指出你的是非,不会告诉你什么是得失,也不会告诉这不对,那不对,只是一种慈爱,祖母对孙女的爱。她一直以我为荣,会告诉白鹤墩奶奶们,她有个“凤凰儿”一直在德国,去年我回来时,就有个老奶奶来向我求证是不是她的亲孙女。我在老家待的时间不太多,奶奶会带我去菜场,她分别走几条路回来,无声地告诉城中村的人,她的凤凰儿回来了。奶奶是有智慧的,我十分赞同老爸作品中的“著名祖母”以她为原型。我们城中村里有不止一位的巫婆和通灵之人,这也一点不假。

还有她打“抠金”十打九输。我们家最著名的事情,也就是小毛头跟随他的家家(外婆)看了几次牌,便出手把西门桥的奶奶们打趴了,这几乎原封不动地搬到了作品中。小毛头是我表弟,小时候备受他妈的折磨,他妈听说,会背《论语》数学成绩好,于是上了五年级的表弟,便会背一部《论语》。“补钙片”和“钙补片”就有如此的差价,我的小姑姑居然坚信不疑。大毛头是我小叔叔家的儿子,和我一块儿长大,小时我们经常打架,他从来就是我的手下败将。我养了一只兔子,这兔子很怪,什么都吃,连牛肉也吃得津津有味。它的这一嗜好害死了它,大毛头居然要求养一夜,给它吃感冒片,我见到它时,它已经死掉了,自然燃起我冲天的怒火来。不知什么时候起,他喜欢上了玩游戏。他玩游戏的水平极高,赢的装备换钱,帮人升级也可以赚。他爸妈千辛万苦把他送到澳洲去留学,给他一个练习游戏的绝好机会。不知老爸受了什么触动,把他拿来做了第一主角,这真让人有点羡慕嫉妒恨。他到现在也不知他的大伯把他写得如此神奇。我爸曾向我解释,在他最初的构思里,那个叫缇娜的女孩,应是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因为奶奶太过思念,大小毛头通过捣鼓电脑,把她的孙女从一万二千公里的地方传输回来了。但老爸又说了,他的女儿应该在这样的童话世界里是第一主角,而缇娜是第三主角。还有,老爸认为我的素材,他积累得太多太多了,这样用就有点浪费了,我听了后,无比地欣慰加安慰。

    我们老家白鹤墩,因为这部《非常通道》即将大大地有名起来。还有一点不能不说,这里的历史知识其实是非常丰富的。老爸对战国时代是很有心得的。他曾花了八年时间写了一部《楚国八百年》,把这个背景放在兵马俑,自然也是他可以得心应手创作的前提。

    《非常通道》他里面描述的人物多都是现实的原型,大多都是我们家族里的小一辈,管他叫了爷爷的那一群,他在这些孩子们面前一定是慈爱的,又有威信。连同我这一辈的堂兄弟们,对他也是又敬又怕的,然而呢,我想表达的是,他爱他的家族里面的所有孩子,了解他们的个性,喜好,因而也在他的作品里表现出来了,每个人都如此的鲜明和生动的个性。我看起来常常想要会心一笑,哦,这就是那个谁啊。这是他很真实地体会。

《非常通道》还有一个特色,很好地结合了当下的流行元素网络游戏和我国历史上首个建立的帝国秦朝的关系,脑洞开得很大,互联网的全球化让世界各地的玩家都交流无阻,不仅如此,有了视频语音这些软件传输影像,还可以真人传输了,把人从电脑内部“抠”出来,也许有一天真的就能实现呢?

 

6.老爸的童话,有个永远的主题,就是讨好女儿,讥讽老妈

 

图片6.png


  当下的中国式父母是最难当的,想要把什么都给予,又做不到面面俱全,往往在与孩子情感交流上和给他赚足够的钱上选择了后者。成长期的后十年,因为爸妈工作的缘故,我爸基本在我这是缺席的,我当时有些迷茫是不是和父亲疏远了,是不是他给我做得不多?每个青春期里的孩子通常都不以父母为重,又想要很多的关心。事实上,我爸保存了我很多东西,小衣服,小学时候的所有日记,毛绒玩具,他经常试图和我交流,写信,只是我自以为地觉得,不知道该要说些什么。而我们传统教育所说的,以身作则,我爸在最初的时候给了我很多的影响,让我迷恋故事,让我喜欢上了看书,让我有了可以天马行空的幻想,这些也许没有给我什么成就,起码让我活得丰富多彩。这两年慢慢地领悟了,迟来的总比不来的要好。我希望我能够为我爸做的,就是读懂他的作品,加上我的真实感受可以给他意见,能够一直支持他完成他想要完成的。如果他的儿童小说能够出版,我也希望所有父母和孩子都能够阅读到,建立起两者很好的沟通的桥梁。

   说了这些,我想再说点什么呢?我在德国的成长时间,比在祖国的时间还要多。我们家一直处在一种聚少离多的状况中。我妈妈做博士做外交官,事事都很要强。我爸在她这里,在我懂事起,好像一直是一个被领导者,经常被呵斥着,常摆出一副可怜又好笑的样子来。我有一个严厉的老妈,用现今时髦的话说,是一个总裁霸道型。我有一个慈爱的老爸,他也一直在努力奋斗之中。他写童话,也许还有一种心里自己安慰的意思,他也许也不想长大,想生活在童话里。写到这里,我还需要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老爸的童话,有个永远的主题,就是讨好女儿,讥讽老婆,你看看《兔子的作业》那个声名显赫的老师,其实暗示老妈的导师,每个《骑大象飞翔》的老婆,是多么严厉的样子,这都成了老爸精神胜利法的道具。

    我有如此老爸,我有如此老妈,何夫所求?

                         2015年11月18日于法兰克福大学宿舍

 

紫狈简介

    1991年生于南京,属于90后中的老大一族,呵呵。小时候,我们家住在南京大学校园内,记忆最深刻的是,和小伙伴们有草地可以打滚嬉闹,有樱桃树可以攀爬摘果,有桑树可以采叶养蚕。整个小学时代,老爸老妈对我政策宽松,基本没有让我课外补习。2003年冬天,初一读了3个月后,我被派往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的老妈万里迢迢来到柏林,开始了我的留学生涯。因德国中学有初四,我目前还在高中奋战。

    读书、画画、写作、上网、听歌、看动画片、下国际象棋、欣赏奥斯卡大片是我的主要爱好。对了,小时候我还是蛮喜欢搞恶作剧的,不过,长大后不小心弄丢了这个hobby,嘿嘿。由于用眼太多、不爱运动,我只好长成了一根戴二饼的豆芽。我对自己比较满意的是记忆力。5岁时,我第一次出国,带了一套《安徒生童话》共6盒磁带,边听边记,到现在还烂熟于心。6年前初到柏林时,我因德语不好,与德国同学交流不畅,苦闷中竟把一套少年版的《二十四史》翻烂了,几乎能背。这几年在德国,闲暇之余经常翻阅孔子的《论语》和老子的《道德经》,对二位老人家的教诲已耳熟能详。

8岁那年,我发表了处女作。一个周末,爸妈带我参观南京郊外的红山动物园,我写了一篇游记。有个报社的编辑阿姨到我们家做客,看了这篇习作后,认为不错,就推荐发表了,由此激发了我的写作兴趣。从小学到现在,我大概写了20万字的东东。到德国后,发表的主要作品有随笔《和帅哥接触的后果》《越南少年》《转校新感觉》《我的伊拉克同桌》《迷失在柏林地铁里》和《六上万湖》,以及四幕荒诞剧《蜘蛛月季花》。长篇小说《墨上柏林》尚在创作进行时。

此作为《影响中国人的十大汉字》里的简介。

    人在德国,常常思念国内的同学、儿时的玩伴、辣辣的羊肉串、酸酸的糖葫芦……

 

                                            紫狈

                                            2009年10月29日于柏林

 


浏览(121)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