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巷子

注册日期:2025-07-20
访问总量:90651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2020全球瘟疫大流行》:一场父女的对话与创作(二)


发表时间:+-

1.一次真诚的创作碰撞

 

图片1.png


女儿紫贝:爸,您把我的素材加进您的文章了,我很高兴能参与进来。但是,我想先说清楚,我希望这些内容能保持匿名。我不希望任何读者能通过这些文字找到我,这是我的个人隐私意愿。我只是想提供一些素材,让您的大作更丰满,仅此而已。

父亲:我完全理解,紫贝。你的隐私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我听取了你的意见,在文章开头不会有任何关于你的体的介绍的细节,我会把那些过于具体的细节都删掉。读者要关注的是内容本身,不是背后的创作故事,你说得很对。

女儿紫贝:还有,您文章的中间部分,从第三章到第六章,感觉有点空泛。您写了很多新闻、历史和转述,但缺乏您自己的亲身体验,就像一个评论家在陈述事实,和文章开头以及我写的那些部分有点格格不入。这让读者很难产生共鸣。

父亲:你指出的问题非常深刻。我也意识到,因为我当时身在德国,无法亲身经历故乡的疫情,所以写起来确实像在罗列资料,缺乏生活的血肉。这种技巧上的不足,我会在后续修订中努力改进。你提供的德国部分素材,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缺,让文章有了厚重感。

 

2.疫情下的个体与家庭缩影

 

图片2.png


女儿紫贝:您说对,我写的这些都是我们一家人的亲身经历。从我同事的困境,到我自己在机场的见闻,再到那些滞留旅客和旅行社朋友的故事,这些都是这场疫情在我们身边的缩影。这些小小的个例,比宏大的数据更能让人感同身受。

父亲:是的,这些个体故事的加入,让文章从“大流行”的宏观叙事,落地到了“一家人”的微观感受。这篇文章对我们全家都非常有意义,它记录了我们共同经历的这个特殊年份。对我来说,与你一起创作的过程,是一种享受。

女儿紫贝:您能把我的素材融入得那么好,还添加了一些自己的回忆,我也觉得很高兴。这说明我的文字唤起了您的共鸣,这才是创作最珍贵的地方。

 

3.灾难中的生活与人生启示

 

图片3.png


父亲:紫贝,这次疫情也让我有了很多思考。我开始过上一种“老年模式”的生活,简单,有规律,更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我甚至不再吃活物了,这也许是学佛的结果。在灾难面前,人会变得更脆弱,但也更容易看清一些事情。

女儿紫贝:爸,您要多注意身体。我总担心您吃饭的问题,希望您回到老家,有奶奶照顾会好一些。这次疫情也让我意识到,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您也劝劝妈妈,不要日夜操劳,身体垮了,什么都完了。

父亲:我理解你对我和你妈妈的担心。这场疫情让我们都停下了匆忙的脚步,去反思生活、健康和人生的意义。现在,我更珍惜每一天的光阴,认真地吃每一顿饭,踏实地做每一件事。

女儿紫贝:我也是。这场疫情让我学会了放慢节奏,去感受当下的生活。我个人觉得,这篇文章已经很成功了。发不发表都无所谓,我会把它当成我们家今年的一段珍贵记录收藏起来。

父亲:同意你的看法,这篇文章不急于一时发表,可以再沉淀一下,也许等今年年底,有了更多体会,再做修订会更完善。与你通信,是一种享受。这之于我,比发表一篇文章更有意义。

 

4.总结:

 

图片4.png


创作与记录的初衷:文章的价值不在于发表,而在于其作为珍贵家庭记忆的记录。

个人隐私与创作边界:女儿坚持匿名,强调将个人经历作为素材而非个人展示,这反映出对隐私的尊重和对创作的纯粹性追求。

宏大叙事与个体情感的融合:父亲的文章因加入女儿的亲身经历而变得有血有肉,展现了宏观历史与微观个体命运的紧密联系。

灾难下的家庭关怀:父女二人互相叮嘱,从吃饭、健康到工作节奏,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厚的亲情,也体现了疫情下家庭关系的升华。

生活哲学的转变:疫情让两人被迫慢下来,开始审视生活、反思人生,并从中学到了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2020年10月22日  法兰克福美茵河畔507   

                  2020年10月23日  南京紫金山下月亮湖边

                      2025年09月17日  维也纳多瑙河石头巷子  整理

 

 


浏览(156)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