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的瘟疫对话:灾难、生活与人生启示(一)
1.父亲与女儿的“创作”碰撞
女儿紫贝:爸,您那篇《2020年全球瘟疫大流行》我看完了,写得挺长的,三万多字,但是说实话,读起来有点无聊,不太吸引人。感觉您像个旁观者,冷冷地陈述着新闻事件,引用和概述太多了,缺乏一些真实、有血有肉的东西。特别是在写故乡疫情那段,感觉像是新闻总结,不是您自己的亲身感受。
父亲:紫贝,你的意见很宝贵,这正是我要跟你讨论的。你说我像个冷淡的陈述者,这我承认。因为我人不在国内,写故乡的部分,确实只能根据新闻资料进行梳理和总结,无法像亲历者那样捕捉细节。我把那些历史上的瘟疫、灾年背景写进去,是想让文章更有分量,有深度和广度,不仅仅局限于2020年。可能这些部分写起来确实有点枯燥,但我觉得它们很重要,能让读者看到这次疫情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
女儿紫贝:爸,我理解您的想法。但是,这场疫情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之所以能打动人,就是因为它发生在身边。就像我有个老家的同事,因为疫情回不了家,合同到期了,德国的房租还得照交,这就是疫情中的一个小缩影。这些小故事,比宏大的叙事更能触动人心。我把我在德国的经历写了一些,包括在机场上班的见闻,我朋友开餐馆的困境,还有其他华人的遭遇,希望能让您文章的德国部分更充实,也更接地气。
父亲:非常好!我已经把你写的内容都加到文章里了,现在文章有四万多字了。之前我写德国部分,也确实因为很少出门,感觉无从下笔,有了你这两章,文章立马厚实了许多。我从没想过,我们父女俩能合作写一篇文章,这对我来说,是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2.疫情中的众生相:小人物的真实挣扎
女儿紫贝:在德国,我看到了太多真实又无奈的挣扎。比如三月,那个在法兰克福机场被国航滞留的女人,她带着孩子,因为体温被拒登机。国航把他们丢在机场不管,这让她愤怒又绝望。她质问:“就丢在机场不管了,那质机场的安全何处?让我们来传染你们吗?”这句话让我心里一颤。在疫情面前,个人是如此渺小,那些平常看似稳固的秩序,变得不堪一击。
父亲:你讲的这些细节太宝贵了。在灾难面前,最能暴露人性的,往往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这些具体的、微小的瞬间。那个被滞留的女人,她的愤怒和无助,是疫情中无数普通人境遇的缩影。还有那位媒体朋友,为了让儿子回国,不惜花三十万人民币买票,这背后是父母对子女的深切关爱。正是这些故事,让疫情不再只是新闻报道里的数字,而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验。
女儿紫贝:是的。我还看到了很多温暖的故事。比如那些主动去做外卖、送货的导游,还有那些努力维持生计的餐馆老板。他们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在积极地寻找出路。这让我看到了中国人的韧性和团结。当欧洲还在因为戴不戴口罩而大游行时,我们国家的医护人员、外卖小哥、滴滴司机都在积极参与抗疫,这种民族凝聚力是独一无二的。
3.德意志的“松”与华夏的“紧”:文化的碰撞与反思
女儿紫贝:爸,您也看到我写的了,德国人在疫情初期那种松懈,真的是让人着急。都确诊几百例了,还不停课、不戴口罩。后来超市抢购,卫生纸被抢到天价,问德国朋友为什么,他们自己都说不清,就是盲目跟风。对比之下,国内雷厉风行,青岛五天完成千万人的核酸检测,这是不可想象的。
父亲:确实,这是一种文化和体系的差异。德国人崇尚自由,更相信个体的自觉,所以政府的强制措施总是慢半拍。他们不愿意牺牲经济来彻底封锁,所以餐馆停业一个月就急着重新开业。这背后是他们的思维模式,哪怕是面对大灾,他们也更倾向于用“温文尔雅”的方式来应对,不轻易露出“獠牙”。但你说得很对,这种松懈最终导致了病毒的加速扩散,现在德国的每日新增又破了纪录。
女儿紫贝:我最担心的是,这种“松”的态度,会让疫情的隐患持续存在。您也看到了,街上很多人不戴口罩,觉得没事了。可病毒不会因为人们的乐观就消失。我一方面很担心您和妈妈,另一方面又觉得很无力。在这样的灾难面前,个人显得如此渺小。
父亲:这种无力感,其实也是我们对这场疫情的共同感受。它提醒我们,人类并非无所不能。但是,也正是在这种无力感中,我们能看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你提到的,武汉的水变清了,威尼斯的水变清了。这说明人类的活动,确实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疫情,某种程度上也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个警告。
4.灾难下的生活哲学:慢下来,沉淀下来
女儿紫贝:这次疫情,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迫使我们慢了下来。您在德国,我也在德国,我们都被困在家里,反而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感受生活。您学会了做馒头,我也可以跟您讨论文章。以前我们都太忙了,身体匆匆前行,灵魂却跟不上。现在好了,可以把身体和灵魂同步起来了。
父亲: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这场疫情,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自我审视的机会。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甚至是对人生的理解。你说得对,我们平时过于忙碌,总想着快,总想着往前冲。现在,我们被迫停下来,才有机会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比如在家研究烹饪,做泡菜,这都是一种生活的沉淀。
女儿紫贝:我把这些写进去,也是想告诉您,写文章不必那么着急。您说想找海外出版社发表,我还是不建议。您文章里有些部分,虽然真实,但容易被断章取义,到时候可能给妈妈的工作带来麻烦。而且,文章可以作为我们父女俩的共同创作,记录下这个特殊的灾年,给自己留一个总结,不是更好吗?
父亲:你提醒得对。有些事情确实需要更谨慎地处理。你的建议,我也会认真考虑。这篇文章,有了你加入的德国部分,确实更有意义了。它不再是我一个人的作品,而是我们父女俩对这个特殊年份的共同记录。这是一次珍贵的经历,也是我们在法兰克福最重要的收获。
5.灾难与启示:渺小中的不屈与希望
总结:
个体叙事的力量:宏大的历史叙事,唯有通过一个个体的真实经历才能变得有血有肉,触动人心。
疫情下的众生相:灾难是人性的试金石,既有盲从、自私和冷漠,也有温情、坚韧和希望。
中西文化的反差:东西方在面对疫情时的不同决策和行动力,体现了文化、价值观和治理体系的深层差异。
被迫的慢生活:疫情迫使人们慢下来,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让身体和灵魂得以同步,发现被忽略的美好。
记录与沉淀的价值:写作的意义,不一定在于发表,更在于对灾难的记录、对生活的沉淀,以及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这场疫情,让我们感受到了个体的渺小,也看到了人类的坚韧与希望。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时代的困境,也启示着我们该如何更好地生活。
2020年10月20日 法兰克福美茵河畔507
2020年10月21日 南京紫金山下月亮湖边
2025年09月17日 维也纳多瑙河石头巷子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