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腐败与清明,话术与话语之辨
语言的腐败与清明,话术与话语之辨
Archer Hong Qian
2025.9.27 Skye-Edinburgh
一切历史,都是语言思想史。当语言陷入腐败,文明就必然走向冲突、衰亡;当语言保持清明,文明才有可能走向共生与延续。几千年的文明史,本质就是一次次语言选择史。
1. 中美WTO谈判中的语言腐败
有朋友注意到:李总理在纽约活动,包括与商界和学者座谈会,讲中美是“夫妻关系”、中美商业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中美关系“在回暖”、倡导“经济全球化”等,遭到国际媒体莫名嘲讽。没有见到任何一位美国官员会见接触李总理。我们用国内的思维方式、习惯语言、姿态手势、宣传逻辑、指导建议等,完全与国际社区和美国政坛的普遍关心问题没有交集。
这情形很容易让人想到经济学家张维迎2012年一篇演讲提到的“语言腐败”。所谓语言腐败,就是人们为了认识和意识形态的目的,偷换语言的概念,导致制度的不可预见性,比如“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等等。
朋友转来的消息让我想起一个堪称经典的案例:当年江总书记要“不惜一切代价”加入WTO,朱总理告诉龙永图“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美国人根本搞不懂这话背后的意思:答应了,做不做就由不得你;对我有利的就做,不利的就坚决不做,理由一大堆,你悔之晚矣,又奈我何?!
这种精神心理在中国精英中影响至深。2018年中美贸易战未开打时,刘鹤作为主席特别代表与美国人谈判,焦点就是中国“经济结构性失衡”。
一次我在北京外交公寓与某美中贸易协会代表处负责人及赵丹后人聊天,对方轻描淡写地说:“川普要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签字,执不执行,怎么执行就由不得他了。WTO那么难都谈下来,朱镕基就发话什么条件都可以谈,美国人都是傻逼……”说完还诡异一笑。此后八年的中美关系,大家都看到了!
难怪古人造的“诚孞、孞仰的孞”,被后人用着用着,就变成了有言无心的“信”字了。
2. 语言腐败是一种害人害己的互害机制
腐败的语言,语言的腐败,包括自我标榜的话术、套话、谎言、假大空背后的特权诉求,其基准,都是以对自己的特权性存在有没有利为基准,剩下的就是“孙子兵法”式的权谋。
技术性问题全部可以答应,做不做履约不履约,是我的事,等你发现不守约时,随便抓个理由,让你辩半天,不了了之。而且,明摆着耍别人,还那么煞有介事一本正经满脸太极般认真,怎能与清明的语言——正常表情达意的话语同日而语?
话术就是把水搅浑,以便浑水摸鱼,貌似把别人搞晕了,其实搞晕的是自己。很简单,当别人再三再四尝试搞懂都毫无结果时,他也就不想搞懂,不和你玩了!
当与他人、他国、他族打交道时,特别是跨国资本与权力勾心斗角时,腐败的语言必然导致“互害机制”。
中国底层“韭菜”“炮灰”只能沉默,而美国的“We the People”却不干了,两度选出政治素人川普,要“讨个说法”。川普的硬道理就是:玩不过你,就不和你玩,这才是真正的“Turning Point USA”。
而中国人民会越来越感受到:温总理2012年“二会”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得而复失”那句话,有多么严重真切而勇敢智慧!
3. 历史谎言与AI的警示
作为50后亲历者,我深感20世纪后半叶至21世纪有两大谎言:
PRC大陆前三十年是社会主义;后四十年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语言腐败的问题,本质是重话术而轻真情实感。今天,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工程师尤其应当警惕:当AI学会人类的话术,并高效编造谎言时,世界就会逼近前所未有的危机。这正是马斯克、赫拉利的忧虑所在。
既然话术是语言腐败的主要表现,那么,我们就不妨讨论一下“话术与话语”的本质区别。
话术(huà shù,Sales pitch)与话语(huà yǔ,Discours)虽然都以语言为载体,但它们在起源、目的、结构与影响上存在根本差异。
4. 定义与起源
话术:泛指任何基于心理操纵目的下的各种说话的技术与技巧。是一种工具化、技巧化的说话方式,起源于权谋与利益博弈,强调如何“说得巧、说得赢”。它常带有操纵性,服务于特定目标或私利,诱导、说服、消除疑虑、转移问题焦点、专业资料引用、见证人口碑、名人加持、选项列举、利益评估、推脱,常用于洗脑、质问、行销、口号。话术虽然只是一门说话的技巧,却依心而生,同权术,心术,并称安身要术。有人说,中国的悠久文化(特别是始于鬼谷子和孙子兵法的文化)几乎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话术摊开的。
话语:则是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然展开,源于真实经验与公共交流,旨在表达、沟通、建构共识。话语,又译作论述、言说,是对任何形式的交流抽象化和一般化后得到的概念。Discours一词原为理论语言学中,话语被理解为语言信息交换,它是动态语义学框架的主要动机之一,在这个框架中,表达式的指称与它们更新话语语境的能力等同。但在社会学上,“话语”一词被福柯于1970年法兰西公学院院士就职演讲中,以题目《话语的秩序》(L'Ordre du discours)借用并扩大其定义,用以泛指人类社会中一切知识讯息传递。话语是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主题,涉及社会学、人类学、欧陆哲学和话语分析等领域的研究。继米歇尔·福柯的开创性工作之后,这些领域将话语视为一种思想、知识或交流的系统,它构建了我们对世界的体验。由于控制话语相当于控制对世界的感知,社会理论通常研究话语作为一种窥探权力的窗口。
区别:话术是人为设计、功利导向;话语是真情流露、共同体导向。
5. 本质特征与结构
话术:灵活多变,善于套用比喻、逻辑链条与情感操控,但往往脱离事实与真诚。它追求效率与短期结果,本质是一种“互害机制”。
话语:注重清晰、真实与一致。它通过叙述、对话和论证,揭示事物本质,维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链条。
区别:话术是“虚”的技巧,容易腐败;话语是“实”的表达,能够清明。
6. 应用场景与目的
话术:多用于政治、商业、人际博弈场合,目的在于“说服对方”“获取利益”。外交场合中的“夫妻关系”“压舱石”就是典型话术。
话语:多用于教育、交流、协商与制度性对话,目的在于“阐明事实”“传递真情”“构建秩序”。
区别:话术面向操控,常走向欺骗;话语面向沟通,致力于理解。
7. 潜在影响与警示
话术:短期或许有效,但长期必然导致信任危机,酿成互害。若被 AI 放大,将产生更高效率的虚假与操控。
话语:能够维系文明秩序,启发自省,重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信任。
区别:话术如同“烟雾”,制造遮蔽;话语如同“光明”,揭示本质。
话术 vs 话语 对照表
维度 | 话术 (huà shù, Sales pitch) | 话语 (huà yǔ, Discours) |
定义与起源 | 出自权谋与利益博弈,强调技巧化说辞,目的在于操控与取利。 | 源于真实经验与公共交流,旨在表达、沟通与建构共识。 |
本质特征 | 灵活多变,善用比喻、情感操控;但常脱离事实与真诚。 | 注重清晰、真实、一致;通过叙述、论证建立信任。 |
结构导向 | 功利导向 → “说得巧、说得赢”。 | 共同体导向 → “说得明、说得真”。 |
应用场景 | 政治、商业、人际博弈;典型如外交中的套话、口号。 | 教育、协商、学术、公共制度性对话。 |
目的 | 说服、操控、获取短期利益。 | 阐明事实、传递真情、构建秩序。 |
潜在影响 | 短期或许有效,长期导致信任危机,形成互害机制。 | 长期维系文明秩序,重建人与人、国与国的信任。 |
比喻形象 | “烟雾”——制造遮蔽、迷惑视听。 | “光明”——揭示本质、维系清明。 |
结语
话术是腐败的温床,话语是清明的根基。
文明的命运,往往取决于一个社会敢不敢、愿不愿从腐败泛滥话术回归真诚清明的话语。
文明连接和文明冲突,一些文明在交互中适应、适宜地融合共生了,一些文明消失或同归于尽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
当一个社会沉溺于话术,语言就失去信用,文明也随之走向互害;当一个社会回归话语,语言就恢复力量,信任与共生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