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巷子

注册日期:2025-07-20
访问总量:91600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生命中的他乡》:一场跨越时空的父女精神对话(九)


发表时间:+-

本文整理了作家与其在法兰克福大学留学的女儿紫狈之间,关于小说《云梦泽》海外版书名《生命中的他乡》的文学对话。对话主要围绕第九章的创作构思与修改,以及整部小说的精神内核展开,展现了父女两代人对于文学、人生、文化与情感的深度思考与碰撞。

 

图片1.png


一、父女的创作共鸣:在德国寻根

 

在小说的第九章,主人公梁一真以访问学者的身份重返德国,与第一章中的德国人穆勒重逢。作家认为,这一章的写作过程“比较痛苦”,但充满了灵感。他特别提到了几个他引以为豪的创作亮点:

两个女人讨论传教士老洋人与中国女子三娘之间是否存在爱情,这一情节为小说增添了人性的复杂性。

李如寄表面冷漠,实则为见面做了大量准备,这一处理展现了中国人的内敛与骄傲,也借机融入了历史与宗教知识,探讨了西方宗教在中国的“不兼容性”。

穆勒的故乡有一座老洋人雕像,代表着老洋人精神上的“认亲”,也巧妙地将故事线串联起来。

结尾的“留白”,即穆勒欲言又止,为未来留下了想象空间。

   女儿紫狈对父亲的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第九章“写非常好,没有一点废话”。她认为,这一章的成功在于其稳当的文风和强大的连贯性,特别是对德国的描写更加深刻和自然,这源于父亲陪母亲在德国做访问学者时留下的深刻记忆。

 

二、两种寻亲方式的对比与代际差异

 

图片2.png


父女二人对小说中三种寻亲方式的分析是对话的精华所在,体现了深刻的洞见。

显性的悲壮寻亲:作家认为,老洋人是“大张旗鼓地折腾了一辈子”,他的寻亲方式充满悲壮色彩,最终也死于此途,这完全符合他的个性。女儿补充道,老洋人的直接寻亲方式吓到了对方,也与第一章形成了巧妙的呼应。

隐性的痛苦寻亲:梁教授

相比之下,梁教授的寻亲方式是“隐性的”。他借由老洋人来观照自己,这种“阴暗式悄悄”观察,最终带来了更大的痛苦和失望。女儿精准地指出,梁教授的痛苦在于他真正见到了“亲人”,却发现“寻找的乡土是回不去的”,因此他的心结将“跟随一生”。老洋人反而因为死在了寻亲的路上而没有遗憾,因为他没有面对亲人回避和冷漠的那一刻。

理性的豁达寻亲:李如寄和梁真儿

作家和女儿一致认为,李如寄和梁真儿的寻亲方式最为豁达和理性。他们与穆勒的见面“不需要明说什么或者去认亲,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稀松平常地聊聊天”。女儿认为,结尾处对着雕像的默念,升华了全篇主旨,代表了新一代人对于寻根的理解——寻根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地“认”,而是可以在心灵上完成。作家也称赞“真儿”这个人物活得最豁达,并透露这个角色融合了女儿母亲的元素。

 

三、关于“崇洋媚外”的深刻辩驳

 

图片3.png


对话中,一个核心的焦点是小说中对中西文化的对比。作家坦言,他最担心的是被读者批评为“崇洋媚外”。他承认,小说中对传教士“不屈不挠传教”精神的赞赏,以及对中国三十年代和文革时期“水深火热”的描绘,形成了强烈对比。尽管他试图在结尾表达“西教很难落地中国”,但前面的写法,还是可能会让人觉得他“大大赞赏西方”。

女儿理解父亲的担忧,但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小说对人性的多面性描写是“好事情”,但必须注意,过多的基督教内容和负面的中国描写,可能会让读者产生“贬低中国来提高德国”的观感。

作家坚持认为,他笔下的三个时代都是真实的,他只是在记录他所观察和理解到的“时代轨迹”。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强调“中庸”的国家,但在实际行动上却常常走向“左极”(大运动)或“右极”(当下经济),这种鲜明的对比正是他想要呈现的。他更强调,作为一个作家,“我写的,必须是我心的东西。不要作假

 

四、一次共同成长的珍贵经历

 

图片4.png


这场文学对话,不仅仅是关于一部小说的讨论,更是一次父女共同成长的珍贵经历。作家坦言,过去写完文字就“往旁一扔”,但这次因为女儿的参与,他不得不“每章要自审几次”。他高度重视女儿的意见,认为她代表了“一个很大的群体”,可以帮助他捕捉到下一代人的感受和体验。

女儿也透露了自己参与其中的初衷。她承认,开始时并非“乐意”,但她想以此鼓励父亲重新拿起笔,因为写作是件“孤独寂寞”的事。她看到父亲在疫情中长期居家,担心他患上抑郁症,因此希望写作能成为父亲的兴趣寄托。她为自己能参与小说的成形和成长过程感到“颇有成就感”。

最后,作家真挚地邀请女儿对整部小说进行全面评判,并希望将她的意见作为“后记”,以表彰她为此作出的贡献。女儿虽然表示短期内需要“沉淀”,但欣然同意在一段时间后再次阅读并提出整体意见,因为她也渴望看到这部“雏形”小说被打磨好的样子。

对话的结尾,父女二人从文学创作回到家常,女儿细心地嘱咐父亲回国后的生活,提醒他注意身体、多与母亲联系、保持平和心态,这些细节流露出深厚的家庭情感。作家则表达了与女儿一同做事的珍贵与不易。这场跨越万里的对话,最终成为一份超越文学、充满爱与理解的“更好的纪念”。

 

五、对话金句摘录:

 

图片5.png


“第九章的文风就很稳当,连贯性也很强。”

“很多子女都知道一些父母以为他们不知道的事情,在子女这里并不是什么大事,也不太会像父辈那样感同身受。”

“寻找的乡土是回不去的,而生活着的这片土地又让他很迷茫。”

“我写的,必须是我心的东西。不要作假

“做点事不容易,和女儿一同做点事更难。”

“我爸需要沉淀一下自己再去看。我同样也需要沉淀。”

2020年9月26日 法兰克福507室

2025年9月13日星期六  维也纳石头巷  整理

 

  

 


浏览(196)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