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择与命运的交响——《何去何从》与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史
编者按:
在漫长而动荡的20世纪中叶,中国知识分子一次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不是以一次性决断划定归属,而是在持续不断的政治风暴中反复追问:何去?何从?
长篇小说《何去何从》由佘其创作,作者以自身经历为根基,将一个虚构的“中夏大学”作为载体,描写三代知识分子横跨抗战、建国直至“文革”的命运沉浮。作品不着力塑造英雄或悲剧人物,而是真实地呈现出“选择”之困的常态化:身处夹缝,是坚守道义,还是趋利避祸?是沉默忍耐,还是勇于抗争?每一个看似个人化的选择,其实都深藏着对时代脉搏的回应。
以下书评即围绕“选择”这一主题展开,指出1949年的南下与否虽是一个焦点,但远非全部。在反右、文革等一次次政治洗礼中,人物不断陷入困惑、挣扎与失语,而这种精神迷失,正是“何去何从”的真正所在。文章同时指出,小说虽以特定历史时期为背景,却触及了普遍性的精神命题——当制度与良知发生冲突,个人应如何自处?
这一问题,至今仍未过时。这是一次关于“选择”的思考,也是对那个时代、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深沉致敬。
谈《何去何从》
一读者
《何去何从》一书的故事始自抗战年月,终于文革期间,历时近半个世纪。以中夏大学的遭遇为主线,描绘了一群知识分子的命运浮沉。小说的情节错综复杂,出场人物众多,性格各异。显示出作者对这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寻常的熟悉和认识。故事中人物的心声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作者本人对这段不堪回首的岁月的反思和心得。
何去何从是一个从个人,到群体,乃至一个民族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在生活中会频繁的面临选择。只不过这些选择带来的后果可以相差甚远。小者无关痛痒,大者则可能影响一生。书中的众多人物面临过许多次抉择的痛苦。过程中往往伴随现实和道德的纠结。但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选择,莫过于1949年关于学校是否南下之争。最终一些人跟随当时的校长廖宗甫南下后渡海去了台湾。更多的人追随俞正堂留在了解放区。此后,命运的分野已然形成,后续的选择虽仍痛苦,却已难以撼动大局。历史的洪流终将淹没所有挣扎与呼救。
这一抉择的痛苦并非虚构,现实中也有无数知识分子曾在同样的十字路口踌躇不前。胡适、梁实秋、傅斯年、陈寅恪、吴宓等人,皆在选择的瞬间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书中中夏大学的两批人,与这些历史人物的结局何其相似。我想这或许也是作者写下此书的主要用心所在: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每一个中国人又会有一次何去何从的选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个人的选择可以影响群体,群体的选择也可以改变民族的走向。
本书的主人公俞正堂是一个正直而有勇气之人。他几十年与中夏大学不弃不离,始终致力维护道义良知。随着他周围的同事亲友纷纷遭难,他却一次次奇迹般地脱离险境,转危为安。在那个黑暗无光的年代里,这可能吗?也许。但更可能的是作者有意给他加持的主角光环,总能逢凶化吉。让人顿觉在一片灰暗之中有了些许亮色。甚至他最后遭遇的车祸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善终,因为那远强于受辱于宵小而死。
小说未再提及廖宗甫、李亭凡等人的后续经历。他们初抵台湾时处境艰难,彼时的台湾满目疮痍。但经历一段困顿后,台湾逐渐转型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可以想象,廖王等人历经苦难之后,生活中的希望愈发清晰,前路也愈加宽广。有时会希望作者能打开上帝视角,在书中把这两拨人的命运线索做一个交叉叙述。这种对比能让本书的悲剧性显现的更彻底,更完整。
读完本书,让我想起雨果为《悲惨世界》写的自序。那段文字的精神很适用于本书描绘的那个年代。就让我冒昧的把大师的文字略作改动,来为本文作结。
只要因为政治制度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那个浩劫年代留给中国社会的三个问题—社会的公义为谎言所掩盖,人们的良心无从得到保护,历史的真相不能被反思 — 还得不到解决。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 — 只要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还需要在黑暗和光明之间作出选择。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
更多好书请关注壹嘉出版官方网站。
更多阅读:
一部基于真实人生的知识分子命运史诗 长篇小说《何去何从》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