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学德2

注册日期:2019-05-09
访问总量:4861500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图文)不学埃丽卡的饶恕,中西文明全都得玩完


发表时间:+-

                不学埃丽卡的饶恕,中西文明全都得玩完

                                            范学德


        在查理·柯克的追思仪式上,埃丽卡·柯克向全世界宣告,她饶恕(forgive)了谋杀她丈夫的凶手。这在简中文化圈中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人纷纷表示不理解,甚至反对。

        这源于我们的文化传统,也表明我们不理解什么是饶恕,更不明白耶稣在被钉十字架时说出的那句震撼千古的名言: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 这,正是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出埃及记》中:“耶和华在他(摩西)面前宣告说,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为千万人存留慈爱,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尼希米记》记录了一个长篇祷告:宣告了上帝是一位什么样的上帝:“你是乐意饶恕人,有恩典,有怜悯,不轻易发怒,有丰盛慈爱的上帝”。

耶稣教导上帝的儿女要这样祷告:“……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并警告说:“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

《马太福音》中记录了一个著名的故事,彼得曾经问耶稣:“主阿,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耶稣回答:“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七十个七次,这意味着完全饶恕,绝对饶恕。

所以保罗命令:“……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

埃丽卡·柯克的举动,正是遵循了她所相信的主的教导,效法他的榜样。

我们这几代在四九年后长大的人,从小接受的就是要仇恨敌人的教导。

1936年,鲁迅去世前44天,在杂文《死》中披露了他拟定的七条遗嘱。其中写到: “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陈西滢、高长虹、顾颉刚、梁实秋、施蜇存这些学者和文人,鲁迅至死也不肯宽恕。

有句名言绝对雷人:对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更雷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问,“不斗行吗?”不行,绝对不行,对敌人就要斗倒斗臭,让他们遗臭万年,永世不得翻身。 

        所以,我们连什么是饶恕(宽恕)都不明白。

《牛津英语词典》定义:“饶恕的行为;赦免或免除某人罪行或过失的行为,被饶恕的状态或状况;准备或愿意饶恕;宽恕的品质。”

《积极心理学词典》(2015)定义:“饶恕是放弃对冒犯者的负面情绪(例如怨恨、愤怒)的过程,从而减少报复的欲望,并促进积极的情绪或行为,如怜悯或和解,通常独立于冒犯者的行为。”

《新国际圣经词典(1915/修订版):“饶恕(在圣经中):罪的免除,或因罪应得惩罚的取消。它是神自由恩典的行为,在基督的赎罪中最高度显现,并延伸至悔改并相信的信徒。人的饶恕被命令作为神圣饶恕的反映。”

那么,饶恕不是什么?根据RT Kendall在2002年出版的《完全饶恕》一书的概括: 

        1、 饶恕不是一种感觉或者情绪;

2、 饶恕不是被动地遗忘;其实也不可能忘记,而是主动地涂抹,不再想,不再提;

3、饶恕不是遮掩对方的罪过,认同他人的过错,为他人找借口;

4、饶恕不等于赞同对方的错误言行饶,甚至把它合理化;

5、饶恕不是逃避受伤的真相,而是直面自己,我受伤害了;

6、饶恕不是免除对方错误言行应承担的法律刑责。当他触犯了法律,还是要由国家法律来审判

反过来,什么是饶恕?

我们饶恕他人是从自己认罪开始的,因为我们几乎每一天都因犯罪而伤害上帝。每一天都祈求上帝饶恕我们的过犯。

        1、饶恕是意志的决定,选择,甚至行动上的决定;

2、饶恕是放弃因伤害带来的负面情绪:自卑、自怜、忿怒、苦毒(不饶恕)、仇恨以致报复 ……

3、饶恕是决定不再想这件事,不再谈论这件事,也不再把这件事翻出来作为攻击他人的武器或者理由。

4、饶恕是拒绝惩罚对方。饶恕的精华就在于,拒绝对“罪有应得”的人施以惩罚,放弃希望他们“遭到报应”的欲望。

5、饶恕是不再期待伤害你的人,透过道歉、赔偿、坐牢、死刑等方式弥补自己损失。让它过去,让上帝来医治自己破碎的心灵!

6、饶恕是让上帝来审判,也让上帝来化解。

7、饶恕不是一次性的决定。饶恕是一个过程。

8、饶恕不等于与对方和好如初。

犹太基督教传统中对饶恕的解释和教导

古犹太名言,有人犯罪伤害你,如果他深感悔恨,并向你表白,就应该宽恕他;如果他不知羞耻,甚至继续他的罪证,你仍然应该从心底宽恕他。让上帝去裁判,惩罚他。

 “饶恕是效法神圣之性,因上帝无量地赦免。”(奥利金)

        “我们要愿意宽恕那些邪恶的人和做坏事的人,没有别的什么事情比这使我们更像上帝了。”(屈梭多模)

        在耶稣教导的7个祈祷中,他只对这一个(饶恕)做出了特别的解释,“要我们饶恕他人,因为这是避免悲惨下场的唯一规定方法。在别的祈求中,我们都没有与上帝立约,只有在这一个里这么做。我们说,‘求你像我们宽恕别人那样宽恕我们。’如果我们不守这约,那么,整个祈求都是没有用的。”(奥古斯丁)

 “饶恕是为伤害你之人谋求福祉的意愿。”(圣·阿奎那)

“愤怒的灵魂自焚,饶恕则冷却火焰。”(但丁)

 “饶恕是灵魂回归神圣根源,洗净怨恨之尘。”(巴尔·谢姆·托夫)

每当你选择饶恕,你就是选择在基督里的自由——佚名

基督的国度是饶恕的国度;只有不断地饶恕,无限地饶恕,才能使基督的国度永远坚立,成为饶恕的国度。——若瑟琳

“饶恕他人,你将被饶恕;此乃爱的法则。”(约翰·卫斯理)

 “我始终发现,慈悲比严格的正义结出更丰硕的果实。”(林肯)

“饶恕是释放囚徒,并发现那囚徒正是你自己。”(列夫·托尔斯泰)

“饶恕是超越人类所谓的公正,它赦免那些完全无法宽恕的罪行。““做基督徒意味着饶恕不可饶恕之事,因神已饶恕你身上不可饶恕之罪。”(C. S. 路易斯)

2000年6月5日,伦敦的《每日快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你能学会饶恕吗?” 开篇就说:“心怀怨恨会阻止你进步,甚至摧毁你的健康。” “1998年,约翰·坦普尔顿基金会,资助了29位“饶恕研究运动“的学者。他们最重要的一项研究发现是:从饶恕中受益最多的,正是饶恕者本人。

 

2025.9.25


















浏览(1452)
thumb_up(9)
评论(9)
  • 当前共有9条评论
  • 相食

    范老本文所言极是。简中圈离真正西方基督文明还有遥远的距离,包括我自己和已经在西方生活多年的大部分简中基督徒们

    屏蔽 举报回复
  • hechun

    以色列颠沛流离,背井离乡2000年,不只七十个七,4-5倍的七十个七。这就是历史。

    屏蔽 举报回复
  • hechun

    当一群人到了不可理喻,拒绝思考与讨论,并且把先知处死,把敢于讲真话的人钉死在十字架,由于不同观点与建议,意见采取暴力手段,甚至于要夺他性命的人(流无辜人的血)的情况下。

    对于这样的个体或者群体留下唯一能够让他们明白,从不知道到知道的手段,就只有“惩罚”。对于这样的个体与群体,惩罚就是饶恕,饶恕就是惩罚。如果不能够通过惩罚让他们悔悟,那就是害人害己,后患无穷。文明一定要清楚的认识的理性与和平的边界。世界上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以理服人”的。保卫与守护自己的国土,领地与家园至关重要。当这些人的魔掌伸入到青少年,学校,媒体和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国家必须要用全付的武装来保卫与捍卫自己下一代与未来。绝不手软!


    屏蔽 举报回复
  • hechun

    人类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福音书已经广泛传播到了全世界每一个角落。难道还是那个用“不知道”为自己的犯罪辩护吗?造物主是绝对公义的神,绝对不会以“有罪”为“无罪”!既然犯罪,就必须而且应该受到“惩罚”,通过“公平公正的惩罚”中学习,从不知道才能够真正到知道。所以,上帝耶和华并没有放弃惩罚以色列人,否则,以色列人犹太人就根本不会有两千年的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苦难!这不是仇恨,是上帝的爱,如果犯罪以后,既不悔改认罪,也没有得到应该有惩罚,就不会有教训,就不会学习反思与提升自我。他们犹太人仍然是“不知道”。虽然,犹太人可能仍然不知道,但是上帝可以通过这些苦难,惩罚作为事实基础,教材来教育他们,引导他们。在才是上帝对于犹太人的父爱。赦免不是取消惩罚,而是延缓惩罚、给出悔改的契机;惩罚不是废除爱的约定,而是爱的教育方式。若人类永远停留在“不知道”,那他们所求的赦免,也必终归落空。如果耶和华永远无条件都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永远都不知道。人类就不会经历末日审判,启示录就毫无意义。所以,启示录不是“多余的”,而是赦免的“期限”。耶稣在十字架上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知道。”(路加福音 23:34)但耶稣同样预告耶路撒冷未来的灾难(路加福音 23:28–31)。

    这说明赦免不是“无条件纵容”,而是给人一个悔改与学习的机会;惩罚同样是上帝爱的方式,让人面对罪果、学会责任。“不知道”不是永久的借口。在耶稣受难时,罗马兵丁、犹太领袖的确“不知道”他们正在钉死弥赛亚。但两千年后,圣经已经翻译成千百种语言,传遍全世界。继续用“不知道”来掩盖罪,就是拒绝学习、拒绝成长。“无知”若不通过学习和惩罚被修正,就会变成骄傲与自义。公义与爱的统一

    上帝的公义:罪必须承担后果,犹太人的流散、耶路撒冷圣殿的毁灭,就是历史中的印证。

    上帝的爱:惩罚不是毁灭,而是管教,是要把他们带回真理。


    屏蔽 举报回复
  • hechun

    今天我看到很多左派媒体,正在利用柯克夫人的原谅,反转舆论。好像罪犯的不知道,又伟光正一次(罪犯可以逃避应有的惩罚)!再一次又骄傲了。而根本没有一星半点儿悔改认罪的欲望。气焰十分嚣张。宽恕被偷换为纵容在基督信仰中,“宽恕”是建立在认罪 → 悔改 → 赦免的逻辑链条上。但左派媒体往往切掉中间环节,只高举“宽恕”这一环,甚至把它拔高为一种“道德优越”。结果:没有悔改的罪犯被塑造成“受害者”,反而让受害者(或其家属)必须不断证明自己的“宽容”。“不知道”被神话为“纯洁”。圣经里“他们不知道所做的”是历史场景下的描述,不是永远的免责条款。现代舆论却把“不知道,精神病”包装成“天真”、“善意”、“本不该受罚”。于是罪犯借机逃避责任,甚至以“我不知道”为资本,反向指责社会。宽恕绝非孤立的“高光时刻”,而是建立在清晰的链条上:认罪(confession)→ 悔改(repentance)→ 赦免(forgiveness)。这不是人类的自创,而是圣经的核心脉络:认罪:先承认罪的真实,如诗篇51:3-4,大卫对拿单说:“我向你犯罪,惟独得罪了你。”没有这一步,宽恕就成了空洞的口号。仿佛她的宽恕,就能抹平罪行的后果,让凶手(一个年轻嫌疑犯)瞬间从“加害者”变身“受害者”,而受害者家属反倒被要求“证明道德高地”。这不只是偷换概念,更是将圣经的恩典,廉价地转化为政治工具。我们看到 罪犯 悔改,承认罪行, 交代犯罪事实,动机,或者同盟和组织了吗?向受害人家属道歉了吗,好像 根本没有听说呀,为什么原谅,饶恕的社会舆论满天飞?

    警惕“廉价的宽恕”:

    在当今社会,有时宽恕被简化为一种姿态,而非深刻的内在转化。真正的宽恕,需要建立在认罪和悔改的基础之上。否则,它可能不仅无法带来真正的和解,反而会模糊是非界限,纵容罪恶。


    屏蔽 举报回复
  • hechun

    “无知”若不通过学习和惩罚被修正,就会变成骄傲与自义。公义与爱的统一

    上帝的公义:罪必须承担后果,犹太人的流散、耶路撒冷圣殿的毁灭,就是历史中的印证。

    上帝的爱:惩罚不是毁灭,而是管教,是要把他们带回真理。

    这是圣经一贯的逻辑:爱包含惩戒,赦免包含责任。给当代人类的提醒,今天的人类往往只强调“爱、宽恕、包容”,却忘记“真理、公义、惩戒”。这样导致“滥用赦免”,把无知当作骄傲,把堕落当作体面。

    这正是耶稣警告的意义:“不要为我哭,当为自己和儿女哭。” 未来的审判与灾难,会临到那些拒绝学习、拒绝悔改的人。爱通过惩戒“结出平安的义果”(希伯来书12:11)。无惩罚的赦免,会让罪如野草疯长;无赦免的惩罚,会让绝望吞噬灵魂。



    屏蔽 举报回复
  • hechun

    赦免与惩罚的并存

    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面,不仅仅向天父耶和华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知道。” 与此同时耶稣基督还说,耶稣转身对她们说,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为我哭,当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因为日子要到,人必说,不生育的,和未曾怀胎的,未曾乳养婴孩的,有福了。我们人类不能够只是记得住自己喜欢听的,耶稣基督不仅仅说 赦免他们,同时告诉他们为未来的灾难与惩罚,做好准备。我们人类必须清楚,不要误解无论做什么事情,犯什么罪,耶稣基督都会无条件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知道。而且,永远都还是不知道。不知道就“骄傲”,就很体面,就很光荣吗?那鸿书 - 第 1 章 第 3 节 耶和华不轻易发怒,大有能力,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赦免的契机:它邀请悔改,如同父对浪子(路加福音15章)的等待。无知不是永久豁免,而是起点——“不知道”必须转向“知道”,通过十字架的恩典。警告的预言:这预示了公元70年罗马摧毁耶路撒冷圣殿的灾难,以及犹太人后续的流散(diaspora)。历史证实了这一点:提多率军围城,饥荒与屠杀如耶稣所喻的“火中扔柴”般发生。这不是随意报复,而是因果的显现——拒绝弥赛亚的后果


    屏蔽 举报回复
  • must 回复 must

    恶人不相信“宽恕”,否则就不会作恶。世人所理解的“宽恕”是对恶人的奖赏。牧师在死刑犯受刑前接受忏悔,然后赦免其罪。但恶人必定为所行之恶承担后果。大卫认罪后,上帝免他不死,继续去完成上帝讬付他的使命,但也宣判他必须如何承担犯罪的后果。

    屏蔽 举报回复
  • must

    1、只有基督的爱能够拯救世界、拯救人类。

    2、爱与公义是基督福音两核心要素。

    3、約翰福音3:16「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獨一的兒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因為上帝差他的兒子到世上來,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使世人因他得救。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已經被定罪了,因為他不信上帝獨一兒子的名。19光來到世上,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這就定了他們的罪。20凡作惡的人都恨惡光,不來接近光,恐怕他的行為被暴露。21但實行真理的人就來接近光,為要顯明他的行為是靠上帝而行的。」

    4、对恶人的审判不必等到末世。行在黑暗中在恶人交给凯撒的剑去处置。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