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ka Kirk宽恕凶手的涵义与程序
查理·科克的年轻遗孀艾瑞卡·科克在追悼亡夫的大会上,用颤抖的声音颇为痛苦地说:I forgive him,这一幕似乎感天动地,她显然是用了极大的勇气,才说出宽恕那个杀害她挚爱的丈夫·两个稚龄儿童父亲的冷血杀手,现场的人们纷纷起立为她鼓掌,她则再度流下热泪……
我猜想,她在决定公开表态前,可能经过长时间地祷告,这样做内心需要极大的力量,因此她说:这是耶稣的旨意,也是查理的意愿……
艾瑞卡真的很有胸怀和大爱,可是我觉得这种宽恕有点太快且过于轻易,中间似乎少了一些必要的条件和内涵,像是一种无差别宽恕。
回看南非著名的¨真相与和解¨运动,那是一个历经真相·审判·忏悔·道歉——最后才是受害人原谅的完整过程。
而现在凶手与警方拒不合作,一直保持沉默,当然,已经暴力杀戮了他人性命,还有什么好说的,但显然他也没有改变想法,因为他并不是一时的冲动犯罪。如此说来,艾瑞卡宽恕的并不是一个虽然犯罪却改过自新的人,而依然是那个扣动扳机时的魔鬼,那么,受害人及其至亲该宽恕一个恶魔吗?
有一个发生在日本的案件很有代表性,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闯入社区一户人家,奸杀了一位他一直觊觎的年轻母亲,还残忍地摔死才一岁多的婴儿,被捕后因受到舆论广泛关注,他还为此得意洋洋,觉得自己成了名人,似乎干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因为日本法定成年是二十岁,他被算作是未成年人,于是有大批左派律师组成庞大律师团为其义务辩护(他们的同情似乎总向着罪犯而非受害人),发誓要救下犯下重罪的罪犯生命,可想而知,一审时罪犯被判无期;罪犯一听自己逃过死刑,立即转头对受害者家属做鬼脸,还胜利地笑,回到监狱就开始计算自己什么时候能出狱,出去以后做什么,对受害人没有丝毫的愧疚之意。那个骤然失去妻子和孩子的年轻丈夫,从始至终都在法庭上聆听了审判过程,面对这第二次沉重的打击,他表现得出奇地冷静,他发誓要为无辜被害的妻子和女儿伸张正义,此后他辞去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了这个艰巨漫长的司法之战,他查阅了大量同类案例,和律师一起分析研究,进行坚持不懈地抗争;终于,在二审时罪犯被判死刑。可就在此时,意外和奇迹发生了,那个小恶魔因即将失去生命,终于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和可贵,意识到自己的罪行是多么残酷丑恶,不可饶恕,他在狱中每日真诚地忏悔,给受害者家属写去道歉信,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人性似乎复苏了,他认识到自己罪孽深重,因此是平静地走向死亡,可以说,死刑让这个十恶不赦的罪犯获得了救赎。
记得多年前,六四学生领袖柴玲女士,因为要信教,想要放下过去,因此公开说原谅六四刽子手,当时,我觉得简直匪夷所思,这么大的社会运动,这么多的受害者,她一个人跳出来说原谅,真不知是搭错了哪根筋,她有什么资格说原谅?要说也是天安门母亲吧;何况,至今连六四之夜到底死了多少人都不知道,没有真相,没有审判,没有忏悔,哪来的原谅?连刽子手都不屑她的所谓原谅,自说自话,一厢情愿,人到中年,依然如此幼稚和鲁莽,柴玲此举,更像个荒诞小丑,其中更多是自我表现和表演吧?
美国人强调和重视个体生命,一个人成年后伴侣和孩子是其第一至亲,因此查理·科克的父母似乎一直被忽视,他们应该也在追悼大会现场,我很想知道,这对悲痛欲绝的父母怎么想,他们是否同意儿媳的言辞?
此外,是否有信教的网友从宗教的角度谈一下这个问题?
重要的一点,按照美国法律,如果受害人家属原谅了罪犯,他是否可以逃过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