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为何处决“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姚作宾?
中共乃“中国共产党”,因帖子题目字数所限,只好简写,反正众人皆知。但能被冠以中共创始人的屈指可数,耳熟能详,从没听说过一个叫“姚作宾”的,是不是贴主瞎说? 您说的没错,我也没瞎说,听我细细道来。
1.公认的中共创始人
首先是南陈北李,他们两人是祖师爷级别的,放在首位。
其次是参加中共一大的15名中外人士:外国人两位,分别是马林和尼科尔斯基;中国人13位,分别是张国焘、陈公博、周佛海、刘仁静、包惠僧、李达、李汉俊、邓恩铭、王尽美、何叔衡、陈潭秋、董必武、毛泽东。
旅欧没参加一大的,如蔡和森、向警予等。
后来脱党或参与创党的:如张申府、戴季陶等。
2.此“中国共产党”非彼“中国共产党”
长期以来,围绕中共建党的诸多史实问题,如中共一大开幕闭幕日期、代表资格与评价、共产国际与中共成立的关系、建党文献中文原件的下落等都有过很大的争论,有些问题至今依然争议不断。其实,中国早期共产主义组织的情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过程。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受俄共和共产国际在中国多渠道开展工作的影响,各地建立起多个中国“共产党”组织。而当下随著新史料的不断发现和研究的日益深入,有专家指出,目前已经很难考证清楚继俄国革命之后,在中国自发涌现出来的“共产党”组织究竟有多少家了,但已经找到有史料记载的“共产党”至少也有五六家之多。这将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初期波澜壮阔、泥沙俱下的真实情况,说明现在成就大业的“中国共产党”,是经过大浪淘沙,而脱颖而出的,这其中有历史的偶然,也可能是历史的必然。
1919年3月2日晚,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聚集了来自欧洲、亚洲、美洲的30多个国家的54 名代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共产主义者的代表大会隆重召开,这也是共产国际的成立大会。共产国际成立大会召开的时候, 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但是,在与会的54名代表中,却有两位中国人。他们一个叫刘绍周, 一个叫张永奎,他们是“旅俄华工联合会”的代表。在共产国际一大上,刘绍周和张永奎受到了列宁的接见。此后,俄共(布)所属华人党组织有了很大发展。
1920年6月18日,第三次全俄华人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会议闭幕的第二天,与会代表选举产生了旅俄华人共产党组织的领导机关 — 俄国共产华员局,刘绍周担任俄国共产华员局首任主席, 统一的旅俄华人共产党组织正式形成。它的组织章程明确规定:我们的任务是要在中国组织无产阶级,实行社会革命,中央组织局“将来须移至中国”。很明显,俄共成立俄国共产华员局的目的,就是想把这个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雏形,使它不断扩大和正规,然后移至中国。
接替刘绍周担任俄国共产华员局主席的是安恩学。他担任华员局负责人之后,加快了推进建立国内党组织的步伐。为培养中国革命急需的干部,共产华员局决定开设“中央党校”(直属华员局)和“教育培训班”(华人党组织地方分部主办),讲授国语、外语、共产主义史、宣传员实践等课。
为了就近发动中国革命,俄国共产华员局在1920年秋把机关从莫斯科迁移到赤塔。在众多俄国共产华员局党员中,对接触中国内地的共产主义组织特别积极而且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叫作刘谦的党员。1920年7月28日,刘谦使用“中国共产党”的这个正式名称给中国共产主义者写信,询问江亢虎的下落。中国学生联合会的主席姚作宾就是刘谦提到的那个“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也就是说,在正宗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在俄国就有人以“中国共产党”的名义给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写信,这说明此时在俄国已经存在一个名叫“中国共产党”的组织! 更令人奇怪的是, 后来被邀请参加共产国际“三大”但随后又被取消代表资格的江亢虎和姚作宾竟然都是这个在俄国发号施令的“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成员! 而这个名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隶属于俄国共产华员局!
就在刘谦以“中国共产党”的名义给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写信的这个夏天,他还来到了中国,并在上海拜访了孙中山。
然而,一个无法预料的变故使刘谦和他的这个“中国共产党”的宏大蓝图胎死腹中。
刘谦带着到中国组建中国共产党的计划前往中国,但他在通过中俄边境时突然被人杀害! 时间大概在1920年底或1921年初,被何人所杀以及遇害原因至今不明。
随著中俄边境交通障碍被打破,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者建立直接联系的条件基本成熟。1920年初,在海参崴的共产国际远东局向中国派遣了第一位“使者”,这就是帮助陈独秀和李大钊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的维经斯基。随著维经斯基在中国建立的远东书记处和上海革命局卓有成效的工作,共产国际认识到, 当时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陈独秀和他周围的知识分子群体,于是逐渐改变了依靠俄国共产华员局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计划。
1921年夏天,共产国际“三大”和少共国际“二大”先后在莫斯科隆重举行。中共党员张太雷和俞秀松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出席了这两个盛会。但是,一个意想不到的麻烦却也让他们心中有一丝忧虑。因为到大会报到之后才发现,他们并不是中国共产主义组织唯一的代表,还有两个号称来自“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也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了会议,一个是姚作宾,一个是江亢虎。
多个中国“共产党”组织一起在莫斯科出现,毫无疑问对还没有正式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是一种极大的干扰。因此张太雷和俞秀松毫不犹豫地向共产国际提出抗议。俞秀松在1921年9月27日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书记处递交的声明中这样说: 不久前来到莫斯科并自称是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中国公民姚作宾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因此没有任何资格同共产国际进行联系, 凡是共产国际同他一起讨论甚至决定的东西(根据姚作宾的建议,共产国际拨给款项等), 中国共产党都不承认,因为众所周知,姚作宾在第二次全国学生大罢课期已成为中国学生唾弃的卑鄙叛徒。
共产国际认真对待了这个问题,在取消了江亢虎的代表资格之后,也中断了与姚作宾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正式联系。
姚作宾既没有陈独秀、李大钊在中国革命运动中享有的声望,也没有足可依恃的强有力的组织,遭此打击,只好偃旗息鼓。
3.姚作宾其人其事
姚作宾(1893年—1951年),四川南部县人。他是五四运动以后的学生领袖,后来曾被伪华北政务委员会任命为青岛市市长,因汉奸罪而被处决。
1893年,姚作宾生于四川。后来他赴日本自费留学,1918年4月8日他还没有正式入校时,因参与四川省籍自费留学生因借学费问题同中国驻日本公使馆职员的殴斗而被日本警方拘留。后他入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毕业于明治大学政经科。
1920年1月,他接替刘振群任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简称“全国学联”)留日学生代表理事。任职期间,他于1920年1月至3月数次担任在上海举行的山东问题国民大会临时主席。在罢课期间,姚作宾于1920年5月曾代表全国学联赴海参崴谋求同苏俄建立联系。罢课失败后,1920年7月,姚作宾因全国学联理事任满而卸任,其留日学生代表理事一职由后来的中共创始人李达接任。
1920年6月,姚作宾与黄介民等人在北京把“大同党”改组为“中国共产党”(后改称东方共产党)。姚作宾还参与了1920年9月迁到远东的俄国共产党华员局的成员刘谦组织的“中国共产党”,但加入时间和地点不详。1921年1月,姚作宾取代李达重新任全国学联理事,并且担任全国学联主席。1921年5月,他参加了为欢迎日本共产党使者近藤荣藏而举行的共产国际远东局会议。1921年6月,他和朴镇淳、李东辉(后两人属于上海派高丽共产党)等人一同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
1922年,他任胶澳督办公署交涉科长。1923 年,他代理接收青岛市接收委员兼任交涉员。1926年,他担任接收天津英租界专员。1935年,他任北平交通委员会专门委员。
1938年1月10日,日本海军在青岛崂山登陆,占领青岛。1月17日,青岛治安维持会成立,赵琪任会长,该会共有委员9人,姚作宾是成员之一。1938年11月2日,青岛治安维持会学务委员会成立, 姚作宾任委员长。11月4日,中国黄道会华北本部成立,张宗援任总裁,姚作宾等人出任分会长。12月10日,青岛兴亚俱乐部成立,平冈小太郎任会长,姚作宾任副会长。1939年5月10日,青岛特别市工商联络委员会成立,姚作宾任委员长。1940年5月8日,青岛市农事合作事业辅导委员会成立,市长赵琪兼任委员长,姚作宾兼任辅导部部长。5月21日青岛市体育会成立,赵琪任总裁,姚作宾、陈命凡任副会长。1942年8月28日,青岛市联合协议会闭幕,青岛市社会局局长姚作宾代表青岛市市长赵琪作了1942年度施政报告。
1943年3月18日,伪华北政务委员会任命姚作宾为青岛市市长, 并于4月1日就职,任职至1945年日本投降。7月1日,青岛市剿共委员会成立,姚作宾任主任委员。7月23日,青岛市市长兼青岛市物价处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姚作宾发表谈话,要求强制收购花生米、花生油供日军使用。1944年5月1日,青岛市保安总队成立,姚作宾任总队长。6月10日,青岛中日水产统制组合成立,姚作宾任理事长。9月25日,青岛特别市劳务委员会成立,姚作宾任委员长。
日本投降后,1945年10月11日,姚作宾被逮捕。1946年5月7日至11日,山东高等法院青岛第二分院公开审判姚作宾,并判处其死刑。该死刑判决后未执行。1949年2月18日,山东高等法院青岛分院第三次公开审理汉奸姚作宾案,2月24日改判其无期徒刑。1949年6月5日,已被民国政府释放的姚作宾被中共公安机关逮捕。后来经过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姚作宾于1951年被判处死刑并被执行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