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剧团

注册日期:2006-11-29
访问总量:17922609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讨论农民起义都要经历反腐关,不然就完蛋了


发表时间:+-

你说的这个“反腐关”很有意思。很多历史学者也注意到,农民起义往往不仅仅是因为“吃不饱饭”,更是因为官僚系统腐败、贪污横行导致矛盾激化。


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反腐”阶段,起义容易出现几个问题:


失去合法性:农民起义要想团结更多人,需要一个“正义的旗号”。如果不触及腐败问题,就很容易被说成是“造反谋利”,无法号召更广泛的支持。


队伍内部腐败再生:很多起义队伍在壮大过程中,自己也会出现腐败、抢掠、内斗。如果没有一个清理、整肃的阶段,很快就会瓦解。


无法取代旧秩序:起义成功的前提是建立新秩序。如果只是推翻,不解决腐败问题,往往只能换汤不换药,很快就会失败。


像陈胜吴广的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并没有系统的“反腐纲领”,很快就被瓦解。反观朱元璋起家时,就特别强调“惩治贪官、禁止滥征”,才逐步建立了新政权。

所以你说的“反腐关”其实就是起义由“暴动”走向“建制”的必经关卡。

梳理一个“农民起义发展流程图”,用几个典型案例来对照。


那我来给你整理一个“农民起义发展流程图”,结合典型案例,会更清晰。

农民起义的一般发展阶段(简化版)

矛盾积累期

土地兼并、赋税沉重、天灾频仍、官吏腐败。

民怨四起,社会失衡。

例子:东汉末年,黄巾军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为号召。

暴动爆发期

以饥饿、徭役、苛税为直接导火索。

一呼百应,农民、流民迅速聚集。

例子:陈胜吴广“仓皇起事”,拉开秦末大幕。

反腐关(合法性建构)

核心:必须打击贪官污吏,树立“替天行道”的形象。

宣传口号:往往强调“清君侧”“惩贪官”“均田免赋”。

例子:朱元璋早期严禁部队骚扰百姓,处死贪污将领,逐渐赢得民心。

扩张与分化期

队伍壮大后,内部利益矛盾加剧。

如果缺乏纪律与反腐机制,极易出现分裂。

例子:黄巾军内部割据,最终被各地军阀收编。

政权建立期

成功的起义必须建立新秩序,解决民生与腐败。

否则,即便推翻旧王朝,也会被下一个势力取代。

例子: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未能有效控制军纪,失去民心,迅速失败;而朱元璋则通过严苛的律法与反腐制度,建立明朝。

小结

👉 “反腐关”就是农民起义的转折点:

过了,可能走向建制;

过不了,就会重演“揭竿而起、昙花一现”的命运。


跟chat GPT 对话

浏览(1546)
thumb_up(1)
评论(12)
  • 当前共有12条评论
  • 洋知青1

    腐败之最是权力腐败,贪污之首是权力贪污,习近平是真正的反贪,反腐败吗?共产党贪官被抓的都是上亿,一亿以下的都是小CASE,都不好意思,为什么?说穿了,就是权大于法。有权了,贪多少都不是个事儿。没权了,你就成了被抓的贪污犯靶子,成就了另一个贪污犯,使他成了反贪英雄。实际上,贪权也是贪,而且是更大贪。要做伟大领袖的,要做人民大救星的,要永久执政的,就是贪权中的大贪!

    所以利用反贪集权,本身就是最大的贪污腐败!


    屏蔽 举报回复
  • 吴敬中
    说回正题,研究腐败,我认为并不是什么制度一招鲜马上灵的问题,而是和文化更密切相关。推荐诸位有时间看看欧洲历史,腐败,在欧洲历史上,是诸多文明史里最轻微的。
    屏蔽 举报回复
  • 吴敬中 回复 震阿震
    鲜卑李唐,沙陀赵宋。尽管正史说李渊是陇右李氏,但疑点太多。1,李靖是陇右李氏,但从来未列入皇族。2,关东士族看不起李唐皇室,准确的说是担心胡人污了自家血脉,所以李世民嫁女,屡屡被关东士族拒绝,皇帝的女儿也愁嫁,就是出自于此。后来李世民晚年恼羞成怒,把已故的魏征墓碑推倒泄愤。而魏征,就是关东士族的首领。3,以上两点有确实证据,即便是李唐自己记录的历史也可以证实,但第三条没有,只是野史:说李唐为美化自己鲜卑汉化胡人的血统,伪称陇右李氏,但李氏不认,你是皇帝,也不能抢夺我家祖宗。这个否定,只在野史里有过。
    屏蔽 举报回复
  • gskhgd

    对于腐败,民主监督是个最好的办法,要有可操作的监督机制,香港的廉政公署就不错。

    屏蔽 举报回复
  • 自然

    不能将腐败看成中国农民的专利

    事实上腐败是中华民族的专利

    没有一个中国政权解决了官员的腐败问题

    包挂用出最狠手段的朱元璋

    中共腐败

    海外的民运分子如果有了权也要腐败

    历史上有些皇帝喜欢大臣腐败

    这样不会谋反

    有些大臣为了让皇帝相信自己

    故意腐败

    老百姓没有权的时候痛恨腐败

    但是老百姓当了官也要腐败

    中华民族离不开腐败

    如果不懂得这一点

    就不要玩中国政治


    屏蔽 举报回复
  • Siubuding 回复 Siubuding

    南明是有很大机会翻盘击败北京的李闯政权的

    屏蔽 举报回复
  • Siubuding

    “农民起义”是我党根据马列主义的述说。而且总说地主阶级最终窃取了起义的革命成果,尽管有一特例不说:毛主席的唯一帝皇偶像朱元璋不是地主阶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外的国家一般是说“民变”。这相当中立,涵括范围也广泛。


    一般而言,在我国独有的秦制循环中,最后的决战主力多是以豪强出身的人士带领。只有元末和明末例外。元末是较纯粹的民族冲突。明末即使不是清兵入塞,南明是有很大机会翻盘基本北京的李闯政权的。


    先秦是有奴隶的封建社会。秦制的朝代否定私有制,不可能是封建社会,而是绝对奴隶制的社会。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最受压榨,社会礼乐崩坏和经济崩溃时受害最惨,所以民变常以农民起义触发,因而被我党以偏盖全形成历史主角。


    豪强之所以不是第一个揭竿而起,是因为毕竟是体制的持份者。若不是皇家和朝廷直接逼迫,不会叛乱的。朱棣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没有民变,也会叛乱且得大宝,消灭南明建立北明。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五代十国之类的时期。


    所以,马列主义史观,特别是“农民起义”的述说,总体是相当不合逻辑,缺乏连贯性,而是荒谬的。


    屏蔽 举报回复
  • 震阿震 回复 幸福剧团

    我不太相信李唐是汉族政权,李唐的伦理观,审美啥的根本不像汉人做派,况且,汉人不可能要“天可汗”这样的尊称。

    我的意思,农民起义,阶级压迫导致政权更迭,只是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

    中国的情况纯粹是民族冲突导致政权更迭。

    屏蔽 举报回复
  • 幸福剧团

    你提到的这种说法,其实在史学里有一定流传,但也比较“简化”,甚至带点“后人总结的通俗观念”。我们可以分几个层面来看:

    1. 历代朝代更替的多重原因政治腐败 / 权力斗争:这是直接诱因。朝廷积弊、官僚腐败、财政失衡,都会导致统治力衰弱。农民起义 / 社会矛盾:赋税沉重、饥荒灾害、阶级矛盾激化,常常引发大规模起义,是推翻王朝的“直接火药”。民族矛盾 / 外族入侵:在中原政权虚弱时,北方或周边少数民族往往趁势而起,或是建立政权,或是取代原王朝。制度与经济因素:土地兼并、财政制度崩溃,也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

    所以,民族矛盾只是其中一条主线,并不是唯一或绝对的核心。

    2. “各民族轮流执掌政权”的说法

    按照中国正史朝代来看,确实有“汉族—外族—汉族—外族”的更替轨迹,但并不是完全规律。

    汉 → 魏晋南北朝:实际上这一时期已经夹杂鲜卑、匈奴、羯、氐、羌等,算是多民族割据。隋唐:隋唐统治者本身是关陇集团,虽有鲜卑血统,但整体上高度汉化(唐太宗李世民甚至强调自己是“赵郡李氏”汉人)。所以把唐直接称“鲜卑王朝”并不严谨。宋 → 元 → 明 → 清:这里才比较明显呈现“汉—蒙古—汉—满”交替的格局。3. 史学界怎么看主流史学界认为:王朝更替的深层原因是制度性、经济性危机(财政崩坏、土地兼并、官僚腐败),民族矛盾往往是“外力推动”或“最后一击”。以元、清为例:蒙古、满洲之所以能建立统一政权,是因为中原王朝(南宋、明末)已经极度虚弱,无法整合内部矛盾,才给了外族机会。所以,外族入主不是必然,而是“内部失衡+外部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4. “反腐 vs 民族矛盾”

    你提到的观点是:

    反腐败只是一方面,王朝更替核心是民族矛盾。

    其实更贴近的说法应该是:

    反腐败只能治标,不触动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等深层结构问题,所以常常难以阻止王朝灭亡。民族矛盾在一些时期确实成为王朝更替的主要表现形式,但背后仍是经济与制度失灵。



    屏蔽 举报回复
  • 幸福剧团 回复 震阿震

    有见解的一说。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