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穗

注册日期:2014-07-09
访问总量:3490599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南北朝北齐北周的生死博弈和残酷杀戮的政权更替(一百三十二)


发表时间:+-

 韦孝宽率领周军抵达永桥城,诸将领请求先攻克此城,韦孝宽说:“此城虽小但坚固,如果攻击却不能攻克,就会损伤我军兵威。现在我们先打败他们大军,剩下这座孤城又能怎样呢!”于是领兵驻扎到武陟。尉迟迥派遣儿子魏安公尉迟惇率兵十万进入武陟县东南的武德,列阵于沁水东岸,此时正逢沁水涨潮,韦孝宽与尉迟惇隔沁水对峙,相持不进。


   韦孝宽元帅府长史李询密告丞相杨坚说:“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都收受尉迟迥馈赠的黄金,军中骚动不安,人情大异。”杨坚听说后,内心深以为忧,与内史上大夫郑译商议准备找人替代此三人,这时,李德林对他说:“随公与诸将都是国家贵臣,彼此尚不相互服从,如今随公只因挟天子之令而获得诸将服从,接受指令;倘若先前派出的,怀疑他们乖离违背命令,后面再派替代者,又怎知道都会对随公尽忠心呢!此外,所谓收受黄金之事,虚实真伪难以分辨,现在一旦派人去替代他们,他们当中,或许会有人畏罪逃逸;倘若统统逮捕他们,则自郧公韦孝宽之下,人人莫不惊疑。况且,临阵换将,这是燕,赵所以败亡的原因。依臣愚见,只需派遣随公心腹一人,找一位富有谋略,一向为诸将所信服的人物,迅速赶往军中,让他调查事情真伪。如此,诸将即便有异心,也必然不敢轻举妄动,就算万一有所变动,他也能及时制止,控制局面。”杨坚听了,恍然大悟,说:“若非公此一番话,几乎要耽误大事。”于是命令内史崔仲方前去监督各路军,指挥调度诸将。崔仲方是崔猷的儿子,他推辞说他父亲人在山东,不便前往。杨坚又改派刘昉,郑译。刘昉推辞说他不曾为将,郑译则推辞说他母亲年老,不便离开。杨坚很不高兴。这时相府司录高颎自告奋勇请求前往,杨坚大喜,就派遣他前去。高颎接受命令后立即动身出发,找人替他向母亲辞行而已。从此以后,杨坚谋划运筹兵略之事,都找李德林商议,那时,相府内军事文书,每天都有上百件,李德林口授数人书写,文采飞扬,千姿百态,每篇都是最好的公文,无需丁点修改。


   周郧州总管司马消难举郧,随,温,应,土,顺,沔,澴,岳等九州以及鲁山等八镇投降陈朝,派他儿子司马永到陈朝做人质,请求陈朝派兵接应他。陈宣帝下诏任命司马消难为大都督,总督上述九州八镇诸军事,司空,赐爵随公。陈宣帝又诏命镇西将军樊毅进督沔,汉诸军事,南豫州刺史任忠率军前往历阳,超武将军陈慧纪为前军都督,前往南兖州。


   周益州总管王谦也不愿投附杨坚,调遣巴,蜀兵众攻打始州。梁睿抵达汉川时,受阻前进不得,杨坚就任命他为行军元帅,讨伐王谦。


   梁世宗萧岿派中书舍人柳庄奉国书出使周朝。丞相杨坚拉着柳庄的手说:“孤从前以开府仪同三司身份,任职于江陵,深蒙梁主特殊眷顾。方今周主幼小,时局艰难,孤承蒙顾托。梁主世代效忠朝廷,当相互共保忠贞。”当时,后梁诸将争相鼓动梁主起兵举事,与尉迟迥联盟,认为这样做进可以尽节周室,退可以席卷山南。梁主萧岿迟疑不决,恰好此时柳庄出使长安归来,向梁主详细讲述杨坚结交嘱托之语,并且对梁主说:“从前袁绍,刘表,王凌,诸葛诞,都是一时之英雄豪杰,占据要地,拥有雄兵,然而功名事业无所成就,不久就大祸临头灰飞烟灭,究其原因,乃是因为魏,晋挟天子,保京都,仰仗以顺讨逆的名义之缘故。如今尉迟迥虽然是老将,但昏聩老耄已甚。司马消难,王谦,才具平庸低劣如常人,全无匡合天下之雄才伟略。周朝将相,多从自身利害出发,竞相效忠于杨氏。依臣所料,尉迟迥等终将覆灭完蛋,随公杨坚势必取代宇文氏取得天下。我们梁国最好的应对办法,莫若保境安民,静观其变。”梁主萧岿听了柳庄这番话,深以为然,诸将主张举兵响应尉迟迥的议论就此止息下来。


   杨坚相府司录高颎到达韦孝宽军中后,在沁水河上建造浮桥准备渡河进攻。尉迟迥的儿子尉迟惇从上流放火燃烧木筏,顺流冲击浮桥。高颎用预先制作的土狗抵挡瓦解了火攻。尉迟惇布阵列兵二十余里,指挥部队稍稍退却,企图等韦孝宽军半渡时候,回师掩杀;然而韦孝宽却利用尉迟惇退兵之机,乘势鸣鼓齐进。等周军渡过浮桥,高颎立即下令烧毁了浮桥,以使周军破釜沉舟奋勇向前。尉迟惇军于是大败,主帅尉迟惇单骑逃走。韦孝宽乘胜进击,一直追到邺城。(待续)


浏览(325)
thumb_up(3)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