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众的政治成熟只相当欧洲中世纪
今天中国民众政治成熟程度只相当欧洲中世纪——从中国人“好皇帝”的追求看中国社会
中国民众的政治心理至今停留在中世纪水平,依旧追求“好皇帝”,而非“好制度”。中国已是经济大国,但政治文化依旧幼稚。民众对政治的期待与判断,往往不是建立在制度理性之上,而是寄托在个别统治者的德行和作为上。这种“明君情结”,在历史和现实中都反复出现,成为中国政治成熟的最大障碍。
中国历史中的“好皇帝”情结
这一心理最早起源于尧舜禅让的传说。中国人从一开始就将政治合法性建立在“贤君”身上,而不是制度约束之上。民众相信社会安定与兴盛取决于君主个人的德行,而非制度运行的可靠性。历代明君的塑造更是加深了这种心理:唐太宗、康乾盛世成为“黄金时代”的想象,朱元璋等开国皇帝以“勤政”或“严刑”立威,赢得百姓“清官皇帝”的形象。与此同时,昏君暴政的存在却反而强化了民众对明君的渴望。隋炀帝、明末亡国之君等例子,本应让民众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但在中国却得出相反结论:坏皇帝更凸显好皇帝的必要,社会寄望更集中于“天子个人”。逻辑悖论由此形成。
欧洲中世纪与启蒙运动的对比
欧洲中世纪与中国相似。王权神授,农民祈求好国王,与中国百姓跪求青天如出一辙。中世纪欧洲同样在“贤王”与“暴君”之间循环。不同的是,欧洲最终完成了突破。英国光荣革命使王权被议会约束;美国独立战争确立了宪政共和制度;法国大革命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彻底摧毁了旧制度。思想革命是转折点。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提出主权在民,洛克强调政府是人民的代理人。欧洲民众由“臣民”转变为“公民”,完成了心理上的现代化飞跃。
当代中国的“中世纪回声”
今日中国,民众的政治心理仍停留在“中世纪回声”中。反腐热潮就是典型表现。百姓将希望寄托在最高领导人身上,幻想“只要皇帝知道了,就会清明天下”。然而反腐往往沦为政治斗争工具,没有独立司法、自由媒体和权力制衡,反腐只能随领导人意志而起落。制度缺陷不但未被意识到,反而被“明君幻想”掩盖。社会心理普遍将最高领导人视为父母官与包青天的结合体,把政治参与理解为“向上请愿”,而不是公民权利的主张。这正是中世纪欧洲农民心理的翻版。
海外中国人的“强人迷信”
即使走出国门,中国人的“明君情结”仍然顽固存在。留学生和新移民在西方享受自由,却常常为中国的“强力政府”辩护,甚至讥笑民主“太乱”。这种现象的根源是文化烙印:中国教育缺乏逻辑和启蒙思想,长期灌输权威崇拜,导致臣民心态根深蒂固。海外中国人依旧在“等待明君”,缺乏主动争取公民权利的意识。与之对比,欧洲民众经历启蒙思想的熏陶,才逐渐完成由臣民到公民的心理蜕变。中国人即便身处自由社会,也未完成这种转型。
政治启蒙的缺席与未来的出路
中国近代虽有“五四运动”,但并未真正完成思想解放。鲁迅批判的“奴性”至今仍是现实写照。要走出中世纪,必须实现观念上的革命。首先是公民意识的培养,其次是制度建设必须取代个人崇拜。权力必须受到宪法的约束,必须有司法独立和媒体监督。没有制度约束,“好皇帝”依然会沦为“坏皇帝”。真正的突破只能来自观念革命:从“好皇帝”到“好制度”,从“臣民”到“公民”。
结论
今天的中国政治心理仍等同于欧洲中世纪。只要“好皇帝”的幻想继续存在,中国就无法走向现代。欧洲已经通过启蒙和制度革命摆脱了这种心理枷锁,中国却仍在原地踏步。未来中国社会能否真正成熟,关键不在等待某个“好皇帝”,而在于全民完成由臣民到公民的根本转变。这才是走出中世纪的唯一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