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

注册日期:2024-10-16
访问总量:425010次

menu网络日志正文menu

关于非洲,中国青年报的谎言如何误导公众与政府


发表时间:+-

 

关于非洲,中国青年报的谎言如何误导公众与政府


沙皇


二十多年前,中国青年报曾刊“在非洲,中国人的脸就是通行证”“在非洲,人民币就是硬通货”两句话,试图描绘中国人在非洲的“特殊地位”。然而,这些充满夸张色彩的表述,不仅误导了公众的认知,也可能对政府决策产生良影响。


首先,我们来検証这两句话的真实性。“中国人的脸就是通行证”暗示中国人在非洲享有某种特殊待遇,甚至无需正规手续即可通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进入非洲国家,合法途径需持护照和签证,海关程序严格,与“看脸”无关。二十多年前,非洲几乎没有国家对普通中国护照持有人提供免签或落地签政策。至于非法途径如偷渡,通行与否取决于金钱而非“脸面”。因此,这句话纯属夸大,毫无事实依据。


其次,“人民币就是硬通货”同样站不住脚。硬通货通常指在国际交易中被广泛接受的货币,如美元或欧元。然而,二十多年前,人民币在国际上远未达到硬通货地位。在非洲,无论是旅游还是商务,中国人通常需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或其他主要外币。非洲主要城市如内罗毕、堪培拉、卢萨卡、达累斯萨拉姆、约翰内斯堡等地的街头外汇兑换处可接受十几种外币,但人民币不在其列。这进一步证明,所谓“人民币是硬通货”不过是谎言。


中国青年报的这些报道对普通公众产生了深远的误导效应。首先,它们塑造了一种虚假的优越感,让普通中国人误以为在非洲享有特殊地位,甚至堪比“殖民宗主国”国民。实际情况是,劳务输出的在非洲主要从事建筑、修路等体力劳动,与百年前中国人在美国从事的铁路建设等工作无异,可能条件更艰苦。自行前往非洲的中国人,多以摆地摊或开设小卖部,餐馆为生。


这种谎言还导致中国人忽视在非洲经商或生活的真实风险。近年来,非洲多地发生当地人与中国移民的冲突,甚至出现流血事件,反映出当地人对中国人并非报道中所说的“青睐”,而是存在文化、价值观和利益的摩擦。


更严重的是,中国青年报的谎言可能影响了中国政府对非洲的战略判断。当时,中国领导层,受马克思主义“阶级感情”,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理论的影响,倾向于认为中国与非洲国家因有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共同历史遭遇而具有天然的亲近感, 可以成为天然盟友。中青报的谎言迎合了这一预期,强化了对非洲的错误认知。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导致中国政府在制定对非政策时,忽视非洲国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高估了中非关系的“天然亲密度”。近年来,非洲多国出现的反华情绪和冲突事件,部分源于这种误判带来的政策偏差。


实际上,作为主要是英法前殖民的非洲国家,在地缘上历史上更亲近西方,其社会精英和普通民众更倾向于认同西方文化、制度和价值观,而非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或文化模式。







浏览(91)
thumb_up(0)
评论(0)
  • 当前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