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7 比利时安特卫普,不仅有如大教堂般辉煌的火车站
比利时安特卫普(antwerp)是一座文化古城,欧洲最重要的港口和艺术重镇之一,也是我们这次游览比利时的最后一站。
安特卫普拥有欧洲第二大港口(仅次于荷兰的鹿特丹),是世界最重要的货运枢纽。又被誉为“钻石之都”,有一套完整的钻石产业链和历史最悠久的钻石市场。安特卫普钻石交易中心承担全球80%的毛钻交易。






照片中的那个披斗篷,站立的人物塑像是安特卫普的模范市民,画家鲁本斯。
躺在地上的孩子和小狗,《Nello & Patrasche》。它取材自英国作家 Ouida 1872 年出版的小说 《A Dog of Flanders》(佛兰德斯的狗)。
孤儿 Nello 和他的狗 Patrasche 相依为命,生活清苦,但心怀善良与梦想。Nello 热爱绘画,却因贫困与误解屡遭打击。最终在一个寒冷的圣诞夜,他与忠诚的狗一起在安特卫普大教堂里靠着鲁本斯的画作静静死去。
这部小说在比利时本土最初并不出名,但在日本、韩国和菲律宾却极为受欢迎,被视为感人至深的经典,尤其是在日本有大量的改编动画与电影,因此当地为纪念这个故事专门修建了这座雕塑,表现 Nello 和 Patrasche 静静依偎在一起的场景。
在安特卫普扫街,坐地下铁去景点,发现这个地方与过去几天到访的城市有所不同。布鲁塞尔,布鲁日和鲁汶大致可以归类于单一族裔的社区,而安特卫普则是多元化的,人口密度高,族裔分布平均。在安特卫普拥挤的地下铁车厢里和集市小广场上,很少见到金发碧眼的白人。不过这只是我几个小时内的粗浅印象,也许事实并非如此。
中心火车站附近有一个很大的犹太社区,像唐人街一样,那里有犹太人的杂货店,服装店,餐馆,学校。街上走的是带小帽,穿黑色正统犹太礼服的男人和推着婴儿车,罩黑长裙,带着假发的犹太妈妈们。
走进一家犹太人开的儿童服装小店,墙上挂着过膝袜,短袜,帽子,地上堆着一叠叠的小毯子,内衣裤,架子上塞着小外套,卫衣,运动裤,目及之处全是衣服,塞得满满当当,摆的像义务的服装批发摊位。
如果犹太人说自己做生意排第二,大概没有别的族裔敢排第一。犹太女主在店中亲自坐镇,看着我走进去,微笑,点头,侧过胖胖的身子好叫我挤过去。已经是旅行的最后一天,盘算着给孙辈带回一件小外套做纪念,一件浅绿带小格子的卫衣,一翻标牌,喔,48欧元。价钱超出了我的心理承受程度。想了想,还是放下了,决定把钱花在美国的服装品牌上。
文艺复兴以来,安特卫普就是欧洲重要的艺术城市,是画家鲁本斯Rubens、凡·戴克、约尔丹斯等巴洛克大师的故乡。当今仍拥有众多美术馆、画廊、艺术学院。
我们参观了位于主广场的哥特式建筑杰作,圣母大教堂(Cathedral of Our Lady)。圣母大教堂建于1352年,历时169年完成。教堂参观门票12欧元,教堂内和官网都有关于教堂历史和陈列艺术品的文字和音频的详细介绍,参观的人不多,可以慢慢浏览,即是信仰之旅又是艺术之旅,非常值得。










教堂里收藏了画家鲁本斯的四幅杰作,分别是《十字架的升起》,《十字架的降下》,《圣母升天》和《圣家族和圣安娜》。
安特卫普是画家鲁本斯(Rubens)的故乡,艺术生涯发源地,和长眠之地。
鲁本斯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巴洛克艺术的典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强烈的动态感:人物动作夸张,画面常常充满运动与力量。
色彩浓烈、明暗对比强烈:使用丰富的色彩和光影对比增强戏剧效果。
人体描绘大胆、感性:尤其擅长表现丰满、曲线优美的人体(所谓“鲁本斯式体型”,即“Rubenesque”)。
宗教、神话题材为主:尤其擅长描绘圣经故事、古典神话与历史场景。
构图繁复:画面常常布满人物与细节,但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安特卫普中央车站被誉为“世界最美火车站之一”,可达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巴黎等地。安特卫普火车站的设计过人之处还在于,在2007年它将终点站式的轨道结构改造成上,中,下三层轨道,高速列车可以穿过火车站,而不需要掉头,导入,退出。三层立体设计还具有减少地面铁轨对城市空间干扰的优点,是现代铁路系统的优秀代表。做过工程师对这些设计细节非常敏感。




